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姜良琴 《培训与研究》2007,24(3):88-89,92
择校制度作为西方教育改革的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推广。但中美择校制度在择校的含义、产生基础、范围和类型、政府对择校的态度以及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比较的基础上,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发展特色教育,加强对择校的规范和整治,逐步推行并完善择校制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引发择校等教育公平与伦理问题。当前,人们对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方面,择校现象是对就近入学政策的补充,对教育公平起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择校现象有负面影响,如扰乱教育秩序、带来教育腐败等。因此,对于择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伦理审视具有重要意义。择校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因而我们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本着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规范择校行为,使择校现象与就近入学政策协调发展、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查禁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而择校事实却在我国愈演愈烈,并引起了一系列危害教育公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出现有国内和国际原因。分析原因之后,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合理择校是教育机会均等在“质”上的体现,是较高层次的教育公平。基于客观的视野,笔者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存在的利弊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关键是看政府如何应对,从而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和更加规范择校,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视野下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择校”是我国义务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有“收费择校”“关系择校”和“权利择校”之分,尤其是“收费择校”,教育理论界对此褒贬不一。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综合分析各家之言,以期对90年代以来我国择校问题的研究进展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择校政策的反思 仔细分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择校政策,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假设:即择校违背了教育公平,择校导致了教育乱收费和教育腐败,因此,为了保障教育公平必须“就近入学”,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只要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了择校现象就自然可以消除。表面看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7.
周慧 《教育教学论坛》2013,(51):141-142
本文主通过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及择校政策的分析,分别从优质义务教育供求矛盾和教育效率两个角度探讨教育公平在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为引人注目的教育改革之一,90年代布什政府提出了“择校就读”的思想。1990年,教育部长卡瓦佐斯在《推行选择制,改革美国教育》的报告中强调“选择的机会是我国进行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基础。”《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则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择校制度。择校对美国以公立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出现了一系列择校现象,尤其90年代以后,择校已成为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引发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而目前对择校的研究与择校本身的激烈程度和意义是不相称的。对两国择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我国的择校问题。  相似文献   

9.
择校收费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择校成为普遍现象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优质教育供求关系失衡、教育产品所具有的私人属性是择校不断升温的主要因素。择校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对政府垄断教育提出挑战,将有力地推进教育改革。择校收费没有错,所出现的弊端是教育改革不到位,择校机制被扭曲的反映。消除择校弊端,应引入“教育券”计划,建立规范的择校制度。引入“教育券”计划,要重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运用政策机制维护教育平等。  相似文献   

10.
吴丹英 《教育科学》2012,28(1):6-12
义务教育择校现象涉及的教育政策主体包括国家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学校、择校家长及学生、择校弱势群体等。各主体历经16年的博弈已深陷于择校困境之中。基于此,从博弈论角度探求其各自的价值取向及诉求,建构和分析各主体之间博弈模型,对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合理的解释,审视当前的教育政策制度缺陷应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择校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求矛盾的产物,其直接原因在于就近入学制,主观原因是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升高,制度原因是教育政策长期的城市取向和不均衡发展策略,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义务教育投资短缺。择校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教育和社会的不公平,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背道而驰,不利于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整体规划。但是从人权来看,择校体现了教育自由选择权和发展权;从人的差异来看,择校追求的是差异平等;从义务教育发展来看,择校是相对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择校就是挑选学校。近年来,教育界最大的热点之一当属择校。人口流动、生活富裕及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都是导致择校的根源。笔者结合兰州教育实际,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择校现象的影响和如何解决择校问题三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择校现象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产物,体现的是教育观念从"就学"到"求学"的转变。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剖析择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前提。只有理性看待择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择校的形成,起因于优质教育需求旺盛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以教育寻租呈现的择校是对教育资源和教育公平的吞噬,其出路不是对于择校的严令禁止,而是在制度的框架下加以规范,避免教育寻租的后继危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832名学校教育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我国中小学择校利益格局中并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家庭、学校与地方政府三方在择校利益博弈中得与失并存,但是呈现出整体受损的特征。经过讨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核心的择校利益狭隘地瞄准优质教师资源;择校加剧的师资供求矛盾影响学校正常发展;金字塔型择校利益机制损害核心主体的利益;过重的既得利益心理固化择校利益链。从教育利益的公益性出发建议,在区分对待不同群体教育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加速优化教师队伍、重构择校利益机制、实施教育综合治理等措施有效破解中小学择校难题。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笔者对河南周口农村学生择校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成因,目的是为了给予农村学生择校事实基础上,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阶段的择校问题是近年来许多国家教育政策关注的重要议题。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扩大学生择校的教育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择校现象的日趋普及,公众对择校的利弊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欧美目主流的三种择校制度的特色,来探讨择校对我国公立学校的体制变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择校现象是一种教育观念的产物,体现的是教育观念从"就学"到"求学"的转变.从教育观念转变的角度剖析择校的由来和深层原因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前提.只有理性看待择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择校自产生以来不断扩大、公开并延续至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供求之间的矛盾;二是对未来潜在的较高教育收益预期是择校的客观基础;三是家庭收入的增长为择校提供了可能性;四是社会对于名校毕业生的认可间接推动了择校行为。本文从教育硬件资源与环境,教师水平与待遇,教育政策与制度,学生与家长观念和社会引导与认可度五个方面提出解决择校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比较影响大学生择校行为的若干因素,证明了大学教育服务与其他因素相比是影响学生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运用蒂伯特选择理论,分析大学教育服务若干要素对大学生择校行为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我们得出大学生择校行为的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学生择校行为日趋理性化,更加重视大学的教育服务和优质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