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法的起源的“传统论”与“永恒论”之争,原因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永恒论”论述的主要是“法意识”的起源问题,“传统论”所论述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法”的起源。这一立论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纷争,更期望能有助于有关法的起源的研究能开阔视野,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实践第一的观点和方法像一根红线贯穿在邓小平理论之中,是邓小平观察、分析和解决同题的一个基本方法。“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论和“摸着石头过河”论,生动地体现了这一观点和方法。我们应该把“猫论”和“摸论”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放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去理解它们的含义。它们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开展各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丕系统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气之清浊有掉”、“文本同而末异”、“审己以度人”的文学主张,本文对这些文学理论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描述研究,将它们化解为“文学观念论”、“文学价值论”、“创作个性论”、“文学体嵌论”、“文学批评论”五个理论命题。并认为曹丕文学理论的诞生,标志着“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到来,它使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迈进了一个新的时期,其历史意义自当不可低估,其现实意义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美国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和冷战思想,这是“邪恶轴心论”产生的历史根源。共和党人执政后,保守主义抬头,这是“邪恶轴心论”产生的现实根源。“9.11”事件造成了美国人恐惧不对称战争的社会心理,这是“邪恶轴心论”产生的土壤。国内中期选举的政治需要,是布什政府抛出“邪恶轴心论”的直接根源,认清“邪恶轴心论”产生的根源,使我们在处理未来的国际事务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杜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解是“连续阶段论”,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沿着“从生活到学科,再从学科到生活”的线索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了纵向组织,使之“螺旋式上升”。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或年级。杜威都把“直接源自社会生活的主动作业”、“发展科学方法和概念的实验活动”、“社会生活的起源、发展及其背景的实验活动”、“发展交往和表达技能的实验活动”这四类研究性学习活动横向地组织为一个整体,以同时地关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以后,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新帝国主义论”思潮。其基本内容和理论观点是:“干涉合理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单极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美国的民族优越感和历史进程中的救世主义使命意识是“新帝国主义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美国一直存在的通过对外战争、扩张等帝国主义政策谋求利益的传统是“新帝国主义论”产生的历史根源;美国所拥有的超强国力是“新帝国主义论”的物质基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为“新帝国主义论”出笼提供了客观条件;“9.11”事件成为“新帝国主义论”的催生婆。  相似文献   

7.
"冷战"起源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出于不同需要,东西方政客及学者们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其相关事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西方国家最早以美国为主,后加入英国等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其对冷战的责任划分上观点亦有所变化;东方国家最早以前苏联为主,其解体前后观点变化较大;而中国对冷战起源的研究在近二十年来也有所关注。冷战起源研究的相关问题至今没有达成共识,“冷战思维”仍对当今国际关系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认识冷战起源问题,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这种观点遭到了以巴伯、布鲁克和康托尔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广泛质疑与批判,反冲突论思潮盛行一时。不过,当代反冲突论在批判过程中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使在今天,“冲突论”在一定的意义上仍然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9.
从马、恩的“发达国家同时革命论”到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再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认为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马、恩、列宁、邓小平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综述“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若干观点及其理论基础之后,针对“有益论”者的理论和观点,结合经济学原理和我国的具体实际,对“有益论”进行了批驳,以确立通货膨胀有害的看法,并指出,消除“通货膨胀有益论”的错误影响,坚定不移地控制通货膨胀,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杨红玉 《现代语文》2006,(12):83-84
刘勰《序志》中把《心雕龙》分为四大部分,第四部分可以称为学评论,周振甫说,学评论部分,“即从学史、作家论、鉴赏论和作家品德论的角度来探讨学评论”[1],所谓作家论即为《才略》篇。纪昀评《才略》曰“各论其人”[2],指出《才略》篇是专门批评论述作家的。刘永济解释“才略”二字说:“才略,才能识略之谓也,属之人。”[3]詹镁说:“《才略》篇是专门评论作家的才思的。‘才略’就是才思和识略。”[4]这些观点都指出《才略》是论作家的。  相似文献   

12.
创作态度论和创作思维论是苏轼文艺创作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态度论方面,他从坚持个性独立出发,坚持自由创作;他还提出自成一家,标举创新精神。创作思维论方面,他的“静空”观、“游于物外”、灵感论等观点中,包孕着很多有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欲就近来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所发生之争论作一辨析,笔者认为,党的“二大”以后,围绕中国革命的性质,阶段和前途出现了两种趋向的探索,右倾趋向的探索以陈独秀为代表,他把来自于共产国际的右侧观点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见解违背 不断革命论,后来,蔡和森把陈之理论称作“二次革命”论,这种概括有利于把陈之理论与其它的理论区别开来,应予肯定,正确趋向的探索以邓中夏,毛泽东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见解也证明了陈理论之错误,当然,陈之某些见解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4.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学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学的主体性及特殊本质和价值问题,是文学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学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讨论。这或许正是我们推进文学反映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切萨雷·贝卡里亚到底是功利论者 ,还是报应论者 ?”虽然是个老话题 ,但在我国对此问题的回答仍是争论不休 ,文章从刑罚权的起源 ,刑罚权的行使、刑罚的目的三个方面 ,即贝卡里亚的相关观点进行了剖析 ,从而确证出近代刑法学之父———贝卡里亚是刑法史上第一个倡导法律报应 ,第一个把报应论与功利论进行折衷的一体论者。  相似文献   

16.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时序里,历经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和流变历程,尤其在从近代以来到现在的百余年间,是儒学遭遇空前危机和诸多诘难,也享有部分重建机遇的百年。这百年间,儒学的自身演进及学界对之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学界在“本位论”、“西化论”、“折中论”、“辩证论”这四种语境框架之内,形成了十六种主要学术派别和观点,反映了百年来学界研习儒学的精神风貌和历史境况。  相似文献   

18.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大体上说有三种导向:向外看的“西化论”,向后看的“传统论”和向前看的“创建论”。我们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哲学为根据,分析了前两种观点的错误,并主张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向前看,以“我”为主,在实践中创造和建设现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9.
权宗田 《天中学刊》2003,18(1):16-18
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是贯穿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是对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发展和创新。江泽民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包含着人民本位论、人民主体论、人民利益论等极为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冷战的起源     
今年五、六月间,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托玛斯·佩特森(ThomasPaterson)先生应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的邀请,作了题为“冷战的起源”的专题演讲。内容涉及有关冷战问题诸学派观点的介绍,以及他本人的看法。冷战(Cold War)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美苏关系中除军事进攻(热战)外的一种全面对峙状态,它对战后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冷战的起源问题是美国外交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本文许多内容不乏新意。当然,有些观点不一定完全贴切,但通篇演讲无疑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予发表,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