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是先秦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其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虽然其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但《战国策》中的散文语言简练、生动又富有表现力,不仅具有讽刺和调侃意味,同时又具备教育功能,传达了人生哲理,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将从《战国策》的写作技巧、艺术风格和寓言教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战国策》对语文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战国策》无疑是瑰宝上的明珠。寓言是《战国策》的特征性文本。阅读书中寓言,学习古人借动物来说理,借他人来说理的方式,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散文是一种寄寓作者的思想情感,蕴涵特定意义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不例外。在文中,作者表现了自己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天下治平的  相似文献   

5.
崔志中 《学周刊C版》2010,(8):145-145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动时期。在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彤成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和复杂的政治斗争。纵横游说之士成了当时外交和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的人物,他们被称为“策士”或“纵横家”。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寓言的创作和传播的黄金季节已经到来,诸子寓言把人们带入到一种预设的哲理希求中,许多作品表现对人生的品味和探索。而《战国策》的寓言,由于“缺少统一的思想体系,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陈浦清《中国古代寓言史》第76页),一直未引起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战国策》的寓言具有很高的成就,和诸子寓言一样,多方面地展示了战国时代人类文化水准的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分析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这两则寓言,都是人物寓言,出自记述战国时期一些政治活动家言论和行动的书——《战国策》。 第一则《南辕北辙》,故事一开头写道:“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记叙了这个人做什么以及马车奔跑的样子。接着,写了坐车人和他朋友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代,是中国寓言文学诞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先秦寓言是伴随着当时学术的兴盛一道发展起来的,加上它成长的文化背景特点——中国古代工商业的中心,往往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的影响,先秦寓言和其产生年代相近的欧洲寓言文学鼻祖《伊索寓言》有所不同,它们大都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式样,而是镶嵌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和历史散文中,被作为阐学论道的依托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寓言作为一种短小的叙事文学,是谋臣策士四方游说和相互庭辩的工具。通过对《战国策》寓言进行叙事分析,可以看出它在叙事上的一些技巧。在游说过程中的寓言,叙述者通过巧妙地安排叙事者身份使自己说辞能够为人所接受。通过分析寓言的"隐指人格",可以看出战国时的社会文化形态和以及个人价值观念等。一些寓言的叙事方位具有特色,叙述者会现身点出寓意,而另一些未点出寓意的寓言就需要接受者的个性解读,从而使接受活动变为一种多元化的阐释活动。  相似文献   

10.
<正> 先秦是我国古代寓言创作的黄金岁月。这个时期的寓言是诸子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诸子散文最有文学色彩的因素。除了语录体的《论语》、《老子》外,诸子作品中都保存了大量的寓言。庄子乃是“诸子之冠”,是创作寓言的大师。他自称其文“寓言十九”,《史记》也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正是这些寓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散文遗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散文创作经验.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散文之国,不是没有道理的.早在西周、东周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部记叙和论说文集.因为是上古之书,所以称为《尚书》.它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当时的散文还很不成熟,保留下来的也很少.到了先秦时代,散文空前发展,既有叙事的历史散文,又有说理的诸子散文.著名的散文著作有《春秋》、《论语》、《孟子》、《庄子》、《左传》、《战国策》等.这个时代的散文,大都用近于口语的文字写成,明白畅达,精炼简洁,既是优秀的历史著作,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中,尤以《左传》和《战国策》对以后的散文创作影响为大.  相似文献   

12.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13.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秦汉间人编集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书中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事的政治主张,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的《魏策》四。《战国策》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史料汇编。它生动地记录了游说之士的献智斗能、奇谋异策,及诸侯之间合纵连横,频繁的兼饼战争。该书作者无考,经东汉刘向整理,书名也是刘氏拟定。全书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共三十三篇。  相似文献   

15.
<正>《战国策》是一部我国先秦时期弥足珍贵的史料汇编,也是一部杰出的散文总集。在这部贯串着纵横家思想的历史散文著作中,蕴涵着不少关于人才问题的见解和论述。倘加探微索隐,则不难发现,这是一些颇有价值的真知卓见,其中显然有超越前人、高出当世和启示后人之处。因此,对《战国策》中的人才论作一番认真的探索和研究,应该说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所纂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后经刘向加以整理,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录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春秋以来,社会动荡,战火连绵,人民渴望解甲息兵。诸侯之强大者,亦想“并天下,凌万乘”...  相似文献   

17.
先秦历史散文写人艺术的杰作──《战国策》文学成就之一邱永山《战国策》作为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散文著作,由于其本身内容的复杂、叙写方式的特殊,造成后人对此书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歧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春秋”类内,地位在经籍类的“六艺”之中。...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之际正值社会激烈动荡与变革之时,它造就了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批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促成了先秦诸子散文的勃兴;同时,也出现了诸如《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名的历史散文。而尤以《左传》与《战国策》成就最高,堪称先秦历史散文的双璧。两书忠实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人们思想情绪的变化和历史变革的进程;体现出在不同的政治形势下,所赋予行人、说客的不同使命。《左传》优美的行人辞令和《战国策》纵横飞扬的游说辞不仅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更能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情绪,折射出整个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9.
一、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先秦时期是秦王朝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先秦文化。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文化思想非常活跃.各种思潮纷纭.百家争鸣、为先秦历史散女和诸子散文写作提供了,广阔浓厚的现实背景和参照条件。促进了它们的繁荣。 (一)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指具有文学性的历史著作.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其重点是《左传》和《战国策》。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历史,也是中国最古的散文,主要内容是记录殷、周两代的政府文告及帝王和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等,史料价值很高。全书文辞古朴难懂,佶屈聱牙,只有某些篇章是初具文学性的历史散文。文中已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盘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某些篇章散中间韵,增加了文章的美感。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它各国的事件,它是纲目式的记载,文句极简短,几乎没有描写的成分,语言谨严精炼。作者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评判,并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因此,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20.
新论长廊     
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刘美生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发表了《内容驳杂色彩纷呈——谈<战国策>多元的思想内容》一文,从思想内容入手,探讨了《战国策》多元的思想性及其社会意义.一崇尚智谋.不仅在战争、外交而且在宫廷斗争中也要运用智谋,可以说战国时代是一个崇尚智谋的时代.二忠君爱国.战乱中产生了大批谋臣策士,这些谋臣中涌现了不少忠君爱国之臣.他们为自己的主人,或本国的利益忠心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