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作家群中书写“云南题材”散文作品数量较多的作家,叙事内容主要分为回忆西南联大生活、重现西南联大师生风貌以及描绘云南文化风物三个方面。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作家的该类型散文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空间建构和人文地理空间表现,具有较为独特的文学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散文承载一方水土文化盛衰的轨迹及其演变的社会动因体现了作家的社会担当和道义情怀。散文的文化价值使得文学创作具备了开阔的格局和思考的深度。蒋大海散文集《逆旅轻痕》在山水游历、风物打量中铺展开对地方文化的开掘与追溯,书写了他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挚关注和恳切期望。  相似文献   

3.
林清玄的散文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禅宗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境界。推究其成因,除了作家内在的因素外,还有许多不可忽略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生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台湾现实社会和文学思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叶灵凤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叶灵凤与九十年代的余秋雨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睿智的笔触抒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随笔.拟从“关注文化和文明的方式”和“虔诚心态”两方面对叶灵凤的读书随笔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创作中的异同点一比较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们各自的散文特点.  相似文献   

5.
西部散文精神内核的审美传达,主要通过"异域想象"的文学途径来实现,而甘建华新近出版的西部散文集《冷湖那个地方》摒弃了这种异域想象,善于从西部自然、社会、人生的原生态中表现西部实有的地理景观,并提取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真人真事,对西部进行还原式的原貌书写。新闻记者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把新闻散文化的叙述拓展转换为散文新闻化的叙述,并把西部之西的地理辞典和柴达木的文苑逸事融汇在模块式的散文结构中,书写着柴达木独有的石油文化和崇高的石油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秦牧和余秋雨分别是“十七年”和90年代学者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他们的创作虽存在较大差异,但都体现了学者散文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邃的特点,有着深沉凝重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并继承了“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见拙作《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之比较》一文,载《职大学刊》1999年第3期)本文拟就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在艺术上的共性与个性进行一番比较分析,以期全面把握两代作家学者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一、广泛运用联想和想象,是秦牧、余秋雨学者散文创作的基本艺术共…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作品题材、意识和传统继承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秦牧、余秋雨两位学者散文的共同点,并指出:余秋雨在题材的绝对广度上不及秦牧,但在“人文山水”这一特定范畴内,题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体现了气贯古今,吞吐千年的“大品”气度。秦牧散文的理性批判较多地集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批判则更注重揭示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暗昧色彩,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秦牧散文承载起作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余秋雨的散文通过对事物具象的刻画,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思想观点,以对历史、现实及文化的真知灼见昭示读者,给人以感染、教育和启迪,实现了当代散文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冰心的创作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要算她的散文和诗歌,而母爱是散文和诗歌中分量最重的主题。冰心本人也是描绘母爱最详细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艺术散文的表现性、精粹性和无规矩性,在构成散文美的同时也使其自身具有某些局限性。作家群体和审美阶层普遍存在着高年龄、高文化倾向,传播形式和方法带有“语境依赖型”的诸多限制,适合印刷媒介的传播,而不宜于电子媒介传播,这些都使艺术散文在创作、审美和传播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困难和障碍,影响它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的散文历来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丰厚的人文情怀著称。在其旅中旅外游记中,作家通过对历史的选择性阐释,重新建构了一个广袤时空下的人文山水。既表现出一个精英文化知识分子对中国当前文明状态的隐忧,又通过对照性比较对当前中华民族的历史前记忆进行了另种导向,重构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相似文献   

11.
多和田叶子是少数能用德语和日语进行创作的双语作家.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留德经历,以女性作家细腻、敏感的视角表达了人在异文化、异语言下的冲突和融合.通过对多和田叶子的日语小说《失去脚后跟》和德语散文《从母语到语言母亲》的分析,探究多和田叶子对异文化、异语言世界的独特体验,了解多和田叶子在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进行创作的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陈章武坚持把阅读、思考与写作,视为自己的一种生命方式,深入宏扬人文精神,执着探寻文化血脉。在大江南北,祖国上下唱响一曲曲美的赞歌!章武的散文,最令人欣赏的是构思美。构思美是作者在文章的立意、章法、结构、风韵等各个方面总体显现出来的美感。构思之美妙,似乎还与提炼开掘的独特角度有关。章武面对自然景物常常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进行生命感悟。章武散文的构思体现的是一种大美。章武的散文较少抒发个人生活细微的感悟,较少咏叹一己恩怨,更多地是从文化、思想、历史与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更为广阔的命题。散文的构思美实际上就是作家心灵美在文章中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国时期的散文大家,中国传统文化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主基调,其中又蕴含着真挚的感情。在他的散文中,总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整合各种先进文化为他所用。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离不开传统文化深深的影响。朱自清"风格即人格"的思想在多重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扬光大,在其作品中,涵盖了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风骨和气节、道德修养、淳朴和诚挚的感情、逍遥之情和名士风流等多重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在台湾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她的散文如一股温暖的泉流一样滋润温暖着读者们的心房,叩动着台湾和大陆读者的心弦。本文从琦君散文名篇的赏析入手,把琦君散文的主题意蕴归结为乡愁、母爱、佛心、民俗,并探讨其散文小、细、暖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的诗非常有名,但他的散文同样不同凡响。总的基调为:华丽端庄,飘逸流光。通过散文,我们可以重新熟识一下这位有争议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孙犁属于写实派作家,他的散文中所写的人和事,都属于真实的日常生活形态。《黄鹂》一文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平淡的叙述中蕴积着深沉的情感,给人联想,启人心智。  相似文献   

17.
杨绛与宗璞是具有充分可比性的两位作家,其散文创作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点,对于新时期 散文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鲜明的标识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广受关注,也饱受争议。赞誉者认为,文化散文拓展了散文的艺术表现空间,带来了全新、震撼的审美享受。批评者认为,文化散文的提法本身值得质疑,哗众取宠,是浮躁世风在散文中的折射,阻碍了散文的发展。本文以文学本体观作为理论的基点,重于整体性的把握,试图梳理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发展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19.
女性散文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散文写作技巧上,女性作家开辟艺术新境界的理论主张得到了最全面、最细致、最深入的演示,这是她们依托散文艺术表达的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并在"散文革命"的历史印痕里镌刻下女性精神探求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智者的微笑──杨绛散文漫谈刘传霞作为作家、文学翻译家、文学研究专家的杨绛,她的散文很自然地被许多论者归入“学者散文”或者“学人散文”,因为它体现着一个有着丰厚文化背景的心灵。然而,与黄裳、金克木、张中行、王佐良等同时代人文学者相比,杨绛的散文则显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