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大家,在台湾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文章试图从散文题材的拓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两个方面来阐明琦君在其散文创作中挣扎和突破,从而重新认识琦君在散文史上的位置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国当代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台湾读者心目中占有文学的正统地位。台湾当代散文的发展经历了承传时期、革新时期、多元时期三个阶段。它最主要的题材有五类:一是眷恋乡土,抒写乡愁;二是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三是描写人类之爱,讴歌人情之美;四是描绘自然美景,关注生态环境;五是弘扬民族文化,赞颂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琦君的小说,因《橘子红了》被翻拍成电视剧而引起读者注意。不同于她散文中温馨祥和的色调,她的小说,几乎都笼罩着哀愁。她在形式上借用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却往往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而形成这种悲剧结尾的深层原因,则根源于传统教育对她的影响以及作为女性知识分子的她对中国传统人伦结构的困惑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台湾当代女性散文创作形成了四、五代代代相继的创作主体,也形成了由乡愁言说到性别抗争的主题演变轨迹。从书写感性散文到书写具有知性美特质的散文,从书写单纯的抒情散文到书写哲理散文、杂文和文化散文等所谓大散文,从书写个人感受的温婉审美风格转向具有粗粝豪放的阳刚之气的散文,台湾女性散文创作显示出独特的审美创造,充满创新意识。从审美的二重特性看,我们所感受到的台湾女性散文及其罗兰散文的“短小轻薄”现象,是其寻求突破、追求多样化的文学审美创造迹象,对于现代散文诗学建构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琴女士的散文正如她的为人,有大义,也有小情。取名刘琴用意大概正如前四川省散文学会会长卢子贵在为这本书作序时所说的,琴与勤同音,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写出的作品,能够像琴音一样优美,给人生留下痕迹。六个板块,从职场开始,然后回到家庭,继而环顾家乡……视野逐级而上。既有温暖的故事,也有个人呓语;文体众多,以散文为主,兼顾诗歌和工作提案等。这本文集最能打动读者的,是它的世俗气息,和这种气息中流淌出的真情和本色。  相似文献   

6.
散文阅读的功效80%来自读者的情感活动。情感,是激励阅读活动的起点,也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形成信念的终点。感情上的积累、触动,是散文写作的直接动因。以情感人,是散文最主要的艺术手段。情之所钟,才能产生构思的精美。因此,理解感情是融合散文诸要素的主宰。应用“读者中心论”原理,可充分发掘散文读写中的情感资源,有效地提高散文阅读与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散文创作的选材、立意、方法、作者的个性才情和读者的接受等方面入手,抓住真实/个性/自由/情趣四个特点,结合当代散文的发展态势散文文体进行探讨。真实性是散文安身立命的基础,真情实感是赢得读者的法宝;散文是最具个体化色彩的文体,作者的不同个性使散文风格千姿百态;自由是散文创作和接受的特点,也是散文魅力所在;情趣既是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构成散文的整体韵味。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愈加密切,文章将研究重点放在接受审美与散文翻译的具体问题上进行探讨,以刘白羽的散文《日出》的译文为例,分析在接受审美理论下如何进行散文翻译。研究发现,审美视角下的散文译文语言表达应自凝炼,此外在忠实原文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作者的写作风格。译者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读者期待视野,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成一部成功的散文译作。  相似文献   

9.
张晓风,台湾当代著名丈学家,1941年生于浙江佥华,1949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62年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井留校任教,现为台湾阳明大学辛嫩。她勤于笔耕,作品甚丰,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作家之一,她是台湾获各类文字奖最多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力图对学术知识渗入散文的现象加以理论分析。学术知识对散文的渗透确有其出现的积极意义,它满足了人的“审智”需求、提升了散文的思想深度、增加了散文的知识趣味;但是它的过度侵入也易造成学术对散文的“谋杀”,即破坏散文最为尊崇的自我及作者与读者间的亲切感;学术知识要融入散文需要做到———以情融之,以审美化之,以文化视角审之,并坚持思想的个性。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我们读什么?本文分别从读者和创作者两个层面就文学中的三种文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得出结论:今天是散文的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读好散文,以及好散文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 90年代,在经济波涛汹涌,文学没有主潮,纯文学日益式微的时候,散文继诗歌热、小说热之后,也骤然“热”起来了.散文作为当今文化的重要表征而大行其道。适应这种形势,几乎所有的期刊杂志都开辟了散文专栏,所有的报纸副刊都要刊发散文作品,一时间,散文的“繁花”争奇斗妍,竞相媲“美”。散文作者辈出,散文作品铺天盖地涌向读者。似乎能拿起笔写作的人,都投身到了散文创作之中,专业的散文家自不待言,小说家、诗人、学者、理论家……在散文逐浪的大潮中,余秋雨是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如今,研究散文者似乎言必  相似文献   

13.
散文依靠意境来感读者,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意境,体现的是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的相互渗透,彼此辉映,透露的是作者的心智与情思.散文必须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才会产生强大的艺术魅力;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意境创设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借景移情等.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之初,杨永康和他的散文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了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他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思维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革新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体特征:文类杂糅多变,打破散文文体界限,既借鉴了小说的技巧,又吸取了诗歌的精华。语言表达注重感觉的艺术化,运用陌生化、对话体等手法建立了独特的“康式”话语秩序。  相似文献   

15.
林清玄的散文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禅宗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境界。推究其成因,除了作家内在的因素外,还有许多不可忽略的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生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台湾现实社会和文学思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作品题材、意识和传统继承这三个角度,分析了秦牧、余秋雨两位学者散文的共同点,并指出:余秋雨在题材的绝对广度上不及秦牧,但在“人文山水”这一特定范畴内,题材多姿多彩,五光十色,体现了气贯古今,吞吐千年的“大品”气度。秦牧散文的理性批判较多地集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领域;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批判则更注重揭示传统文化整体性的暗昧色彩,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成为作品的重要内容。秦牧散文承载起作家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传达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余秋雨的散文通过对事物具象的刻画,表明自己的审美倾向和思想观点,以对历史、现实及文化的真知灼见昭示读者,给人以感染、教育和启迪,实现了当代散文的超越。  相似文献   

17.
曹科是一位军旅作家,他长期在西部生活,他的散文满怀对西部的热爱之情,寄情山水,思考人生,将磅礴的军人的豪气与深沉的诗人的情感相结合,给读者奉献了一批优秀的散文精品。  相似文献   

18.
读者对一篇课文的体裁判断并没有明确的认知,一篇短文,在通常情况下,无论是把它分为小说还是散文体裁并不影响阅读.而对于选入教材的课文来说,读者是特殊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因此,在编选文章时应准确进行体裁判定,在古代短篇小说与散文的判定上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从现行教材中存疑课文入手,由此分析入选课文体裁判定存在分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冰心的散文和她的为人一样,在文学的消费市场上有着很好的人缘.表面上看这和大众媒体的传播有关,但进一步追问,我们则会发现冰心散文极得人缘的原因,与她对二十世纪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和读者的深思熟虑紧密相关.冰心散文的优点由此而来,不足也与此不无干系,优雅中的一份媚俗,这是值得让人感慨的事.  相似文献   

20.
几米漫画画面清新简洁,色彩绚丽、色调温暖,充盈着纯挚的幻想,文字精练却不失意味,有悲有喜,有平淡却绵长的意味,从细微之处带给读者灵魂中柔软角落的轻轻触动,在无形之中为忙碌着的平凡生活平添了丝丝温暖与感动。几米用漫画的方式书写了优美的诗篇,用平静的笔调将忧伤、喜乐、温馨等不同记忆捕捉起来,编奏成触动人心细微感受。的旋律,使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切实体味到了漫画中蕴藏的各种触动人心的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