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上,我“遇上”了蔡老师的“倒推”一课。活动的前两天,我在主会场听了8堂课,最后一天,我溜到了分会场。蔡老师在主会场上课时.我正在分会场最后一排.边看大屏幕,边和几位老师“聊课”——起初,对这堂课并没有太在意。当蔡老师做起了游戏,我的注意力被吸引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阵铃声,一堂别开生面的“识字活动”课开始了。“小朋友,我们都生活在社区里。我们的社区里单位很多——”说着,黑板上出现了一幅很大的社区地图。“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社区,热爱我们的社区,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多识汉字,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走进社区,观察、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你到了哪些地方?”“我到过天惠超市。”“我去八佰伴。”“妈妈带我到东林书院去了。”……学生说到哪个单位,老师就随机出示课前写好的大字卡片,贴到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并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认一认,读一读。“那你们都搜集了些什么资料?有哪些收获?…  相似文献   

3.
荣获“狗鼻子”老师称号的是我的班主任蔡老师。你可别以为这是对老师的不敬哦,那是我们对老师那超凡嗅觉的佩服。人们都说:“狗的鼻子天下第一灵。”我可不这么认为,因为我发现了蔡老师的鼻子简直可以和“狗”媲美了。最近,我发现了班上几个同学相处得不是很好,老闹别扭。身为  相似文献   

4.
续编故事是创造性讲述的一种形式。大班语言课续编故事——“怎样过河?”我园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编个故事。我先讲故事的前半段,请小朋友接着编故事的后半段。每个小朋友都要仔细听老师讲,还  相似文献   

5.
刚刚接手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很茫然,不知从哪儿入手,上课总是程式化地按照所学的理论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设计活动的每一步,生怕讲错了。但是,当我生搬硬套地将我所知道的知识请到我的课堂上时……【片段1】记得有一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主题,分组。我先介绍了一下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准备阶段(确立主题、分组制定活动方案)……”我刚说完,一个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可不可以先分组,大家一起商量选题?”我马上否定了他的意见,并告诉他,这是进行主题研究的一般规律。一会儿,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们小学研究性学习课都…  相似文献   

6.
周归源 《湖南教育》2003,(19):39-39
一、问题结构的优化 问题结构应该逻辑严密。问题结构的逻辑性至关重要,如果问题结构的逻辑出了问题,学生就无从回答。如初一的课文《我的老师》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使我难忘?”这个问题有个预设判断,就是: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  相似文献   

7.
周末,我带女儿在街上玩。忽然,女儿兴奋地喊道:“秦老师好!”便跑过去。我循声望去,女儿幼儿园的秦老师已蹲下身子,张开双臂将女儿揽入怀中,亲切地说:“黄冠好!秦老师带你去玩好吗?”女儿拍着手说:“好好好!”女儿今年4岁多,性格活泼,见熟人很热情。看着师生俩一起快乐地游戏,我想:幼儿园的孩子对老师就是亲热。又一次,我带孩子回家,看见女儿的班主任迎面走来,我提醒她:“蔡老师来了!”可是女儿没作声。这时,蔡老师走近了,叫道:“黄冠。”可她仍没作声。我尴尬地俯身说:“快向蔡老师问好!”她这才不情愿地吐出:“蔡老师好。”遇到两位老师,…  相似文献   

8.
续编故事是创造性讲述的一种形式。大班语言课续编故事——“怎样过河?”我园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编个故事。我先讲故事的前半段,请小朋友接着编故事的后半段。每个小朋友都要仔细听老师讲,还要动脑筋想,才能把故事编好。”[教师清楚地提出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是谁”     
要刚入托不久的弦子(2~3岁)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改变了以往直接要求幼儿讲名字的方法,面是一开始问小朋友:“我是谁?”他们一起说:“蔡老师。”我又问:“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大家都摇摇头。我说:“我的名字叫蔡孙俊。”小朋友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接着我问:“那你们是谁?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一个跟着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我又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我就这样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常识教育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0.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提问同样也需要规矩,这个“规矩”就是课堂提问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一、明确性原则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要求问语规范妥贴,答案清晰确定。如魏巍《我的老师》课后有一个问题,“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这类问式,选择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而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最使“我”难忘,两者在课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写的,它们的内涵一致,并不排斥。全文写的…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上,我抱着娃娃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学唱歌曲《我家有几口》,阳阳突然冒出一句:“蔡老师,我家有姐姐。”出于保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本能,我没有理他,继续和孩子们一起唱歌。  相似文献   

12.
一天下午,我下课后,刚走出教室,后面一个女生就紧随其后出来了,手里拿着书和笔,叫了一声:“老师。”我突然想起,她前几天没来上课,班主任说她家里出事,请假回家了几天。于是我就问她:“家里怎么样,还好吗?”她说:“谢谢老师,还好,没事了。我想请老师帮我补一下课好吗?”她在班上的成绩还算中等,学习也很认真刻苦,她主动要求补被耽误的课,我当然很乐意,就把她带到办公室。她说她自己已经看了一遍,但还有好几个地方不懂,我就结合她的提问进行解答。当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我说:“很简单,是吗?下一个问题呢?”她抬起头,疑惑地看着我,手机械地往…  相似文献   

13.
“面向全体”须有实际行动日前,去无锡市参加了由该市教育局组织举办的全国名师教学观摩活动,活动期间听了10多堂语文课,启示多多。听的第一堂课是上海著名教师蔡骏上的三年级的《我爱花城》。蔡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的安排上处处留心“面向全体”,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蔡老师在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时是这样“面向全体”的。蔡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起来读第×节到×节?”全班40多位学生举手的有30多位。蔡老师望着如林一片的小手,微笑着点点头,说:“好,许多小朋友都想起来试一试,这样吧,举手的都站起来读。”举手的学生都非常珍惜蔡老师给予的“表现”的机会,读得  相似文献   

14.
听课变奏曲     
以前,参加过无数次听课,每次总是捧着听课本,悠闲地坐在教室后面,看上课老师“挥汗如雨”,自己猛记笔记,生怕漏掉了什么。课后评课,要么做“观众”,要么“吹毛求疵”。不知何时,我感到听课不再像以前那么轻松,而是一种实践、一种服务、一种发展。镜头一:四年级综合实践课《要生宝宝的妈妈》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说:“下面我们希望听课老师贡献你们的知识,和我们一起聊聊要生宝宝的妈妈的辛劳,愿意吗?”即时,一位怀孕八个多月的准妈妈被请上了台。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准妈妈激动地把自己的辛苦传达给了孩子们,又把幸福与喜悦与孩子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5.
举手发言     
“上课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一定要!”这是华老师第一次来上课时的前几分钟,我暗暗下了决心。上课铃声终于响了,我的心不禁一沉。课上了一会儿,老师说:“哪位同学来说一下这一课的段意啊?”教室里非常安静。我的心里像揣着一只兔子怦怦地跳个不停。我偷偷地用目光扫视了一下,有的同学低头默坐,有的同学摆弄着笔,似乎老师根本没说过这句话似的。  相似文献   

16.
<正>你相信吗?最近我当老师了,收了一个特别的“学生”。他就是我带的徒弟——班主任蔡老师。别看蔡老师上课时旁征博引,很有师长的风度,可下课跟我们可就像朋友一样亲密无间,这几天他当了学生,跟我学下国际象棋呢!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教学》北师大版第四册.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这节课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你们想认识老师吗?我姓李,身高1米64厘米,你们也想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吗?……刚才我们的谈话中用到了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1米有多长?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呢?  相似文献   

18.
我们办公室里不知道从哪一天起忽然就有了一只皮球,大伙儿课间有空就拿它“取乐”——你踢一脚,我踢一脚,忙里偷闲找这么一个乐子。可皮球就惨了,本来就孤苦零丁、无依无靠,现在又被拿来戏弄,到处被“推搡”着,成了没人要的“晚儿子”。它似乎也在告饶各位大哥脚下留情。我们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就遇到了这么个“踢皮球”的问题。我曾经和几个学校的老师一起探讨相关问题,似乎对此也都认同——大家都拿这课当“皮球”踢着,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上心了!导致这一种状况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时间的冲突。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所用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教学实录】上课开始,我试着问学生:“课前你们已预习了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你们喜欢这篇小说吗?”全班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我和你们有同感,这的确是一篇值得仔细品读的好文章!”我接着征询同学们意见:“这堂课是我和你们一起学呢,还是同学们自己学?”很多同学说:“我们与老师一起学!”“好啊!”我温和地说道,“不过,我希望同学们唱主角,怎么样?”听了我的话,同学们便争先恐后地读起课文来。大约十分钟,同学们的读书声似乎戛然而止。我关切地问道:“同学们刚才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难处了吗?”有个女同学立即站起身,说:“老…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 ,对老师和学生都是新的挑战和考验。我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成都市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四条件”的研究》 ,结合课题 ,我和我校三年级学生一起搞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动物———人类的朋友》 ,下面谈我们感受最深刻的几点。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课重视学生活动的结果 ,但更重视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个性体验。他们在教师指导下 ,确定课题 ,小组分工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意志得到了磨练 ,情感得到了熏陶。这种锻炼、磨练与熏陶的过程是以往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