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工作中的「暗示」艺术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金竹影张颖“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相似文献   

3.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4.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运用“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从而达到教育要求。情感的调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6.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声音变化等刺激他人的感觉器官,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非言语符号针对教育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一)启迪智力发展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  相似文献   

8.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师孝武 《高中生》2014,(8):46-47
动词时态是高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学们可以通过"明示法"与"暗示法"来解一般过去时考题。 一、巧用"明示法" "明示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掘已知条件,利用题中直接信息进行解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象征主义诗歌"有着象甜睡的婴儿一样神秘朦胧的美;它不注重描写,而追求暗示;它‘不完全是真的,也不完全是假的;’它象‘情人和海’一样,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艺术感受。"本文从象征主义最核心的艺术方法暗示入手,论述法、中两国象征主义诗歌对"暗示性功能"理论的重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1.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状态下运用语言、行为、情感、环境等手段,以间接、含蓄地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式,而使被暗示者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并按所暗示的要求、方向去行动,从而受到不言而喻、不令而行的效果。显然,暗示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策略。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中,校长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具有强烈个性与自尊心的教师,如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策略,就可以避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纠葛。  相似文献   

12.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3.
主角     
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自己的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有一份暗示,一种鼓励、启发,还有真诚的关爱。这些态度,可能因而丰富了他人的生活,但  相似文献   

14.
郭凤仙 《考试周刊》2011,(11):120-121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主的"地位、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干涉或控制。从这个观点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劝说或指示命令的作用大。暗示又分为不良暗示和良性暗示。不良暗示也称消极暗示,往往会使个体丧失信心,甚至是功败垂成。  相似文献   

15.
袁绍伟 《考试周刊》2011,(43):97-98
莎士比亚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仅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心的声音。"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倾听是一种能力,倾听是一种技巧,倾听是交际中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善于倾听是学生的重要素质。而聚焦当今课堂,许多教师重视说,忽视听,使学生表现欲强,自我意识浓,降低了课堂学习的效率。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人我效应"的方式("我看人们怎样看我"的方式)而形成。自我形象一旦确立,便会化为制约和塑造自我行为规范的一种内在力量。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并用之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  相似文献   

18.
楚刚 《家教世界》2014,(9):55-55
当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中尽情享受着"被爱"带来的幸福感,过着"小皇帝"般的生活。他们在家中说一不二,特立独行,自私、任性、娇气、蛮横、固执、受挫力差,不懂得谦虚、宽容,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会关爱他人。这不仅是孩子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更是家庭对子女在道德品质教育上的一种忽略和缺失。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关爱他人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生活叫。是相当普遍的,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暗示”这种心理学方法,也能产生恰到好处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管理暗示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08,(13):49-4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及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以下几种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