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人物通讯,作为报纸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越开越娇艳了。特别是随着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等节目的推出,全国各地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晚报类、副刊类报纸也相继推出相似的栏目,一大批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乃至普通老百姓活跃在报纸版面上。这些通讯报道弘扬了社会正气,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瑕不掩瑜,随着报纸上人物通讯出现频率高了,采写短平快了,个别人物通讯也难免出现瑕疵。要使人物通讯更加生动感人,必须注重“三要三忌”。  相似文献   

2.
靳翠萍 《新闻记者》2006,(12):22-2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都市化进程的加剧,一批都市类报纸迅速崛起。这一现象不仅反映出中国传媒文化的生产机制发生了转换.而且其媒介产品内容也日益呈现出都市化特征。“彰显市民生活,建构都市文化”成为都市类报纸的主要诉求。以都市生活为表征的“情感讲述”类栏目也应运而生.较早是《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主持的“绝对隐私”.现在则在许多都市类报纸上“遍地开花”,比如《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上海《新闻晨报》的“晨报倾诉”等。  相似文献   

3.
石月炜 《青年记者》2007,(10):99-99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网络依靠其独特的优势从报纸等传统媒体中夺走了大量的受众和广告。面对激烈的竞争,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联姻”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也是传统媒体在与同类媒体竞争中赢得主动的积极措施。《合肥晚报》的“有声报纸”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成为了传统媒介中的“快鱼”。[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论"无效信息"与"泡沫版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巍 《新闻知识》2002,(4):12-1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报纸的版面越办越厚,电视的新闻类节目播出的时间越来越多,就是顺应这一需求的有力证明。在报纸一浪又一浪的扩版潮中,有些报纸的版面已多达七、八十个版。可是,让人遗憾的是,许多报纸的“含金量”并没有随着版面的增多,而成正比的增加。不少读者反映,有些报纸厚厚的一摞,可翻来翻去,也没有多少可看的东西,常常三五分钟,就把几十个版看完了。放下报纸,也没有什么能记住的东西。长期以来,报人都把增加报纸的信息量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为信息量的多少是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唐定  苏知平 《青年记者》2007,(12):48-49
新世纪报纸“时评”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内容与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它们在反映舆论与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如今,报纸越变越厚,是不争的事实。与厚报时代相呼应的是,“新闻立报”颇为流行,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报纸副刊日益变薄,有的报社已经取消了副刊部,有的虽有副刊版,也挡不住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在“报纸减副”的喧嚣声中,《淄博晚报》却逆势而为,不仅继续发扬传统的副刊优势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我国报业的空前繁荣。新生的都市生活类综合性报纸,犹如一匹匹异军突起的“黑马”,使业已成熟和稳定的报纸市场产生了巨大震动,同时也给报业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任何一张新办报纸,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都会遇到营销策略的选择,这是决定报纸兴盛与否的重要因素。正确的营销策略,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报纸很快打开局面,抢占市场,赢得竞争先机。反之,不知“路在何方,甚至会把“财富”变成“包袱”。报纸要适应市场变化,归根到底是要把握读者跳动的“脉搏”,这个“脉搏”就是读者的需求和动机…  相似文献   

8.
阎文满 《青年记者》2007,(14):64-65
厚报时代的来临对报纸版面的革新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契机和空间。业界人士普遍认识到,要想在争夺受众中获胜,不仅要在新闻本身的质量上下工夫,还必须高度重视报纸的“第一眼效应”,那就是报纸版面的个性化比拼。如今读者大多是在“五步三秒”中选购报纸,林林总总的报纸挤在报摊中,版面设计“抢眼”的无疑会赢得读者,赢得市场。  相似文献   

9.
生活类报纸的专刊要想赢得读,站稳市场,关键是要‘在“新”字上做章:在定位设计上求新,在内容策划上创新,在表现手法上出新。瞄准新需求,科学、准确地定位,是报纸成功的前提,也是报纸专刊保持生命力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陈翔 《今传媒》2004,(4):32-33
今年6月11日至12日,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承办的“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在北京召开。闭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发布了由其制作的一份“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监测”,并根据这项检测推排出“全国都市生活类报纸竞争力20强”(见下图)竞争力排行榜: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在改进服务手段,讲究服务质量与艺术,新闻也不例外。在新闻报道中,大量的服务类新闻可以让读者们变得越来越亲近报纸、亲近新闻,从而赢得更多受众。目前,现代都市报和各地的晚报在服务类新闻的采写和编排上做得都很到位,为报纸既增加了“看点”又增加了“卖点”。随着人们对各种知识、各种信息的迫切需求,服务类新闻必将成为现代报纸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6,(11):39-39
“1+X”的媒体组合模式 《精品购物指南》坚持以敏锐、独特的视角报道时尚消费动向,倡导积极、健康、高品位的生活方式。《精品购物指南》的独特定位开辟了独有的读者细分市场,与大众新闻类报纸、专业类报纸的读者交叉率极低,具有明显的市场独占性。基于这一优势,《精品购物指南》向合作伙伴提出了“1+X”的媒体组合模式:“1份《精品购物指南》+任意都市类日报”将为客户赢得整个北京市场。  相似文献   

13.
梁国典 《青年记者》2006,(17):36-37
最近,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排名,齐鲁晚报竞争力全国第三,比上年进步了两个名次。成绩可喜可贺,成绩也来之不易。 “竞争力”是个永恒的主题。“竞争力”体现在当下,就是综合实力与领先优毙着眼于未来,就是再造更强的综合实力、更大的领先优势。  相似文献   

14.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报纸面临着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挑战及日益激烈的报业竞争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挑剔的读者群。要想处于不败之地,赢得读者,从而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除精选稿件外,创新版面语言,发挥报纸版面的能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内容相近的几份报纸,版面设计“抢眼”的无疑将赢得读者,赢得市场。那么,如何才能让版面“抢眼”,在第一时间留住读者的目光呢?让图片动起来人们在读报的时候,首先注意的总是“外貌”,其次才是内容。尤其是用好新闻图片已不容置疑,它先声夺人,对读者视觉有最强烈的冲击力。一张生动的图片,自然会为…  相似文献   

16.
报纸“安全”简言之是指报纸要讲政治。不出现舆论导向错误,杜绝大的差错。这是立报之本,是办报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报社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命根子。记得行内有句名言:如果把报社的整个运作比喻为“1000……”,那么,报纸“安全”就是其中的“1”,如果没有这个“1”。后边的“0”再多也毫无意义。这个比喻,可谓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7.
王星 《青年记者》2006,(4):46-46
办报纸如同做饭,“口味”好不好很重要,个中原因不用多说,一句话:“饭”不合读者“胃口”,报纸生存就有危机。都市类报纸有做“农家饭”的,但都不是“主业”。我今天说的做“农家饭”,主要是针对那些农字类报纸。现在虽然是信息爆炸时代,但在广大农村,不少地方依然存在信息的“  相似文献   

18.
一张高品位的文摘类报纸,并非人们想象中“剪刀加浆糊”的“作坊产品”。时政类的《报刊文摘》创刊27年.尽管每期仅4开4版,但其发行量、摘编内容、编辑水平及报纸影响,在全国同行和读者中有口皆碑——正如其办报宗旨所言“博采众家报纸之新,为读者提供方便”,其成功之处,除选稿的眼光独特外,编辑人员对新闻的再创作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9.
聂晶磊 《新闻界》2008,(6):32-33
当前,国内很多报纸的版面比较多,中国的报纸进入了“厚报时代”。但是,不少报纸的质量并没有随着报纸的增厚而不断提高,报纸的可读性也没有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厚报薄读”不如“薄报厚读”,其中“个性化品牌”是“薄报厚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纸媒体之间展开的新闻战,已越来越紧张激烈。报纸要应对竞争赢得竞争,离不开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特色化的办报思路、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等等。具体到地方党报的新闻定位,在把握报道主题的同时,应该全力求短、求鲜活。在“短而鲜活”上求新、求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