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评】谁能想到,全国老鼠总数竟是人口总数的三倍!这个标题的最大特色就是:它不仅用比较独到的形式和比较清晰的数字概念,向人们表明“我国人均老鼠三只”这样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同时用“人均数”这一方式,将鼠害同每一个人联系起来,从而暗示每一个公民都具有除害灭鼠的义务。这条新闻的意图,是要求全社会重视灭鼠除害活动。为了表现开展这一活动的必要性,标题作者别出心裁,将最具说服力的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意  相似文献   

2.
分清主动和被动在动词性谓语句中,主语是施动者,即动作的发生者,这种句子是主动句;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的接受者,这种句子是被动句。一个主谓句,既有施动者,又有受动者,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选用主动句,如“他拿走了《新华日报》。”或者选用被动句,如“《新华日报》被他拿走了。”报纸上有时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复句中,几个分句有的是主动句,有的是被动句,分不清主动和被动,前后主语不一致,造成语义不连贯,表达不清楚。例如:  相似文献   

3.
三、无主句和省主句不同于缺主病句句子的一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完全句至少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不完全句在全民语言中十分普遍,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的“出太阳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站住”,表示感叹的“真漂亮”,标语口号“振兴国家”,以及独词句“好”,等等。这些不完全句在科技语言中极少出现。而全民语言中表示存现(消失)的句子如“桌上有本书”和蕴含泛指人的主语的泛指句如“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类句式在科技语言中却用得极为广泛。前者如“在两相之  相似文献   

4.
论文标题的基本功能是 :概括全文、吸引读者、便于检索。从英语论文标题的语言特点角度来看 ,标题中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由于论文标题只是文章的“帽子”、“标签”、“称呼” ,只反映文章的整体内容 ,而不是具体内容 ,因而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 ,不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另一个特点是标题中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来表达。如单一名词词组 ,DatabaseLogic(数据库逻辑 ) ,Heter -nuclearSpinSystem(异核自旋系统 ) ;或两个名词词组并列 ,ConferenceInterpretingandItsEffectEvaluation (会议口译及其效果评价 ) ,…  相似文献   

5.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现象,可是文言省略现象比现代文尤为突出,成为文言文的特色之一。句子某些词语的省略,从语法角度着眼,是有规律可寻的。能够掌握这种省略规律,遇到具体省略现象,将不至于感到迷惑。先看主语的省略。上句已出现主语,下语的主语便可省略,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中有(?)符号标明的主语“楚人”“吴人”就是承上文的“楚人”“吴人”而省。下句要出现主语,上句主语也可以省略,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上一句的“项王”就是蒙下一句的“项王”而省。还有,下一句的主语就是在上一句里充当宾语的那一个,这下一句的主语仍可以省略(这样更显得结构紧密),如“……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就  相似文献   

6.
1 主语残缺产生歧义在科技文稿,尤其是科技学术论文中,作者常常为简约文字而省略主语———形成合理的无主句,但也常因省略不当,致使句子主语残缺,造成歧义。例1 自Jeffreys发现与人血红蛋白基因有关的非编码区重复序列,可用小卫星探针检测出DNA片段上多个与之相杂交的位点,形成DNA指纹图,此后在人类遗传学与法医学、动物遗传学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本句的主语是什么?是“Jeffreys”本人,还是其他什么人?这里因主语残缺,而使全句主语含混不清,产生歧义。据后半句“此后在……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7.
主语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句子成分之一。它是陈述对象,居于谓之前,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有主语;另一方面,有些句子如果没有主语,就失去了陈述的对象,使人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所以,编辑人员必须弄清无主语句、省主语句与缺主语病句的区别,否则很难在加工稿件时把好文字关。  相似文献   

8.
标题好似消息的“眼睛”,如果双目炯炯有神,必然先声夺人。读者打开一张报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标题,“看报先看题”嘛!因此,报社记者为了写好一个标题,常常冥思苦想,反复推敲,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观众收看电视新闻如果能在节目开头听到新颖、明快的提要,或者能看到醒目的字幕标题,同样能产生一种期待心理,激起“想看”的欲望。 标题是在新闻拍摄的基础上对全片的高度概括,是点睛之笔。电视消息的文字都比较简短,标题也不必分主题和副题,一般只标一个主题即可,这就要求标题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尽量用有限的字数提纲挈领地把新闻里面的主题事实和主要思想正确地表达出来,而且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也就是说,在句法上要包括句子的主要成份,即:主语、谓语、宾语、补语。以往,电视记者在采写消息时,大多重图像轻文字,一般只写导语和主要新闻事实,标题是可写可不写的。因此,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是很难看到字幕标题的。  相似文献   

9.
逗号用法的正误例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逗号”(,)是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句内点号。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规定:“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  相似文献   

10.
科技论文摘要中的人格化与省主语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标准指出,编写文摘时要注意,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1]。有些文章中将“本文”一词人格化是不妥当的。例如:“本文观察胃癌患者CEA含量与肿瘤部位、组织分型及手术的关系……”显然,观察者应该是该文的作者,而不是文章本身[2]。国家标准发布已十多年了,刘永岩[2]上述观点提出也近十年了,但“本文”一词,这一不合理的人格化,至今仍大量出现于许多期刊的论文中。现就科技论文中人格化与省主语句的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以供研讨。  1.合理的人格化汉语作者往往有省略或避免使用“本(文)作者”、…  相似文献   

11.
吴万里 《今传媒》2004,(1):52-52
请看2003年12月31日《××日报》的一则新闻,题为“梅艳芳离世敲响健康警钟(引题),年轻女性也要警惕‘女人病’(主题)”。这个标题确实吸引人。而且联系实际非常紧密及时,就是抓住“昨天凌晨”香港著名女艺人“梅艳芳因患宫颈癌撒手人寰”做文章。作者想写出新意,抓得也很及时,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包括主语和谓语,这是世界各国古今语言的通例,汉语自然也是这样。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必须恰当,达到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这一目的,不能不合事理,不能随便说成“上海西郊公园的风景建设得更美丽了”(“风景”和“建设”配不拢,应删去  相似文献   

13.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的时候,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残缺不全,这就是一种语言错误了。称做主语残缺。主语残缺有各种形式,通常所见是滥用介词缺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14.
指代运用中的错误,除本题上篇所分析的几种外,这里再列举几种略加分析。第一、“被”字句与主动句配合不当,造成指代错误“被”字句是一种被动句式,在语言运用中,它常常与主动句配合使用;这种配合使用的修辞作用之一,便是使上下句的主语一致起来,从而使语言精练简洁,句子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还可突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例如:  相似文献   

15.
刘阳 《军事记者》2006,(11):16-17
只要翻开报纸,我们就会发现多数通讯的标题比消息的标题灵活、丰富、形象、生动。有的是一句歌词,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叫我如何不想他》;有的是一句名言,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十年磨一剑》:有的是一句大白话,如:《就是要有这样一股劲》、《有话好好说》;有的是一句引语,如《“人到难处,要拉一把”》、《“解放军好”》;有的是一个问句,如:《为什么会把“令箭”当“鸡毛”?》、《“走麦城”的教训在哪里?》等等。这些标题看起来五花八门甚至有点随心所欲,事实上却形象生动、哲理丰富、意味无穷。细细品味你还会发现,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标题大都具有这样两个特征:一是“活”、二是“实”。相反,凡是引不起读者兴趣的标题,要么是漫无边际、不知所云,要么是直白得像一杯白开水,索然无味。一个好的通讯标题,是“活”与“实”的有机结合,二者缺一不可。活是相对的,是新闻标题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是具体的,是新闻本质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过,标题要有内容,“活”而无物,标题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实”而不活,就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因此在制作通讯的标题时,在实的基础上应尽量把标题做活一点。有的同志说你又要“活”又要“实”,哪那么容易?正因为不易,这才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追求的境界。怎样才能把通讯的标题做得又“实”又“活”?认真研究分析一些优秀通讯的标题,我想大致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一是抓住根本,贴近读者。这是把通讯的标题做活做实的基本要求。有关心理咨询的稿件很多,但让人看了眼睛一亮的是《给你一个好心情》这一标题。此稿刊出后,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广大读者无不为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好。为什么?因为作者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本质。正如作者所说,心理咨询的根本目的是给人一个好心情,心情好了一切都好。而以往的报道往往把焦点放在工作上,而没有将立足点放在人即官兵身上,落脚点不同,收到的效果就不同。作者正是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根本,尽管炒的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却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贴近了读者自然也就打动了读者。“千斤难买好心情,谁都希望有个好心情。”《给你了一个好心情》看似轻松直白,却宛如平常一首歌,一下子唱到了官兵的心坎上,既鲜活又贴近实际,这难道不是活与实的最好体现吗?  相似文献   

16.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17.
写新闻、作标题,都要讲究逻辑性。目的是一个,让新闻和标题都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翻阅报纸,感觉不合逻辑的标题不少,虽然有些差错不是直接来自逻辑,但造成的差错却是逻辑问题。先说一行题。一行题的结构虽然简单,但仍然有逻辑问题。例如——苏联女篮沪队迎战广西基本消灭血丝虫病人民公园夜斗持刀撬窃罪犯这三例都有逻辑错误,虽然起因不全一样:第一例显然是硬求文字对称造成的,上半句“苏联女篮”只是名词,缺乏“行为”,与下半句的“沪队迎战”没有必然联系,构不成前提与结论或前因与后果的逻辑关系。第二例的“基本”与“消灭”是自相矛盾的,“基本”是大体、大致,“消灭”是彻头彻尾,完完全全。是“基本”,就不算“消灭”,是“消灭”,就不算“基本”。第三例可能要求省字,把主语“公安人员”略去,结果是状语“人民公园”代替主语去“夜斗持刀撬窃罪犯”,但“公园”是不能与“罪犯”搏斗的。  相似文献   

18.
我看到一家报纸报道了一条“老鼠咬猫”的新闻。作者写道:一次,小花猫发现老鼠出洞,立即冲上去捕捉,在厮打中被老鼠咬破了耳朵,嚎叫着逃回家。前不久,大黄猫小心翼翼地爬进笼底,意欲斗鼠,不料被老鼠一口咬住一只前脚,痛得它又叫又弹腿,慌忙离开险地。读到这里,我很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鼠咬猫”的反常现象。报纸刊登这一消息的目的是想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然而并没有达到如期效果。既然报道“老鼠咬  相似文献   

19.
标题的要求,应当是:片词包孕百意,一语囊括全篇。这就是说,标题的用词造语宜少,而它又应该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因而作者在制题时把音节过多的词,词组或句子加以精炼压缩,换言之,“节缩”标题中的词语,充分信赖读者,不把  相似文献   

20.
二、符合语法语法是写文章的语言法则,消息写作也无例外地要遵守语言法则。遗憾的是,我们的消息中还不时出现各种语病。 1.残缺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必须有的成份。句子包括一定的成份,一般句子成份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新闻报道中句子残缺,往往是缺主语或主语不全。例如:“不久前,本报研究所前往沈阳和本溪,就租赁经营的有关问题进行追踪采访和问卷抽样调查。”(《租赁,你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的编者按,载1987年9月25日《经济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