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了写作的内在动力,他的注意便会指向作文,他便会自觉地阅读,自觉地思考和观察,自觉地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主要有:1、题材激趣:题目或材料本身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十年后的聚会》、《假如我当市长》、《童年趣事》等。学习了《卖炭翁》,让学生写《卖炭翁的炭被抢以后》;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写《于勒发财之后》。另外,要写的恰恰是学生心里迫切要表达的东西,让作文和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
学校中师生的关系是以教学内容为媒体的“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历来被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如何“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 ,如何“教”会学生进行思维 ,我们对教师“教”的功能的理解也往往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人格的影响等方面的作用。实际上 ,教学过程应该是借助于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教师与学生形成双向的“教”与“学”的过程 ,即教师在向学生施“教”实现上述教学功能的同时 ,也应该是一个向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这种“教”与“学”的活动 ,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高…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往往津津乐道于大讲菲利普夫妇这两个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爱慕虚荣的人物形象,好像抓住了这两个主要人物,就剖析了作品的主题。对于于勒只字不提或是提及很少,于勒成了一个“多余的人”。于勒是否值得一提呢?一、于勒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乐,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我体会到要做好教学工作,一定要很好地体会“意”、“艺”、“毅”、“义”四个字的重要含义。“意”,即全心全意。全心全意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宗旨,对于教育工作的忠诚程度容不得“三心二意”。这个根本问题解决好,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就会加倍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备课、讲课、课外辅导等各个方面就会努力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例如在英语课外辅导时,学生来问我一些简单的问题,按一般要求,我给予满意的解答就已经尽到责任了,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学生能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问:“钱老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以于勒为题,为什么作品的主人公不是于勒?”的确,《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从题目到内容,作者多次提及于勒这个人物。写他糊涂荒唐的年青时代,提及他发财走运的南美生活,交代他最后的潦倒结局,笔墨所费甚多。但是,由此就认为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却是错误的。我们可以就“主人公”这个概念的含义和课文的实际,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朱清 《学语文》2003,(1):26-26
《我的叔叔于勒》的主人公到底是谁?有人认为是于勒,有人认为是菲利普夫妇,还有人认为是小弗朗士。真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文学辞典》中给“主人公”下的定义:“主人公是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丢中间”的局面。任何一个班级,能在任课教师的脑海中最先记住的名字,往往是“两头”的学生,即“优等生”和“后进生”。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反差大,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能主动与老师谈心说笑的大多是“两头”的学生,而“中等生”很少。  相似文献   

8.
杨其友 《现代语文》2006,(11):50-51
语教学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忙个不停地记,甚至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根本就无动于衷,“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谁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角呢?应该是学生。我们不应当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是为“学”服务,“学”又是为“用”服务。因此,我们应该把本该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教学中的真正主角。  相似文献   

9.
1.拓展情节教学.能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挖掘作文的主题。学语文不比读小说有趣,我们选在教科书上的文章,既要有趣味性,更要有知识性,因此:难免有一些文章知识性强一些。但是,如果在讲课中增加一些有趣的情节,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增。比如,我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就改写了后面的结尾:安排菲利浦一家游玩回来坐着同样的“特快号”,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情境,巧补“留白”《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完后,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自备道具,在台上自由发挥,那一颦一蹙的表演大大丰富了课本的内容。触手可及的“于勒”“菲律普”“克拉丽丝”“若瑟夫”活灵活现,真实可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接着,我要求学生动笔补写发财的于勒变成穷光蛋的内容。许多学生受课本剧表演的启发,饶有兴趣地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许多学生能或叙或议,或抒情说明,并把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作细致描写,有的学生用了新鲜贴切的词语,如:满面春风、张…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是让学生“听数学”,还是“做数学”?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一种“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教学模式。发展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做”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社会生活,引入直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化的教学境界。但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练习和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已经或正在挫伤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解决好这一个问题,我觉得不妨换一个角度看,变学生的“训练”为“体验”,这样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一、变训练的“单纯目的”为体验的“多重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明确要求学生要做到什么,而不问学生能做什么,愿意做什么。直奔主题…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核心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三个字 :“实”、“疑”、“活”。“实”即“真实、扎实、朴实”。教学的“实”即通过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有效地、深入地学习。“疑”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伴随着对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享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法国著名作家左拉曾这样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每一篇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但完整的戏剧,打开一扇令人顿觉醒豁的生活窗口,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但是面对如此富有盛名的作家作品,有些学生却在预习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世界名著之所以成为世界名著,是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但本文的魅力何在呢?”面对学生们的疑问,我不得不思考——我们该如何读出这篇小说的“魅力”?看来,我们得学…  相似文献   

15.
"互动合作式"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老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挖掘学生潜能的阵地,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反馈水平的空间。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化“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是“我爱学”。  相似文献   

16.
“我听过的会忘记,我看过的会记住,我做过的会理解。”“做数学”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然而我们看到,在目前小学课堂实施“做数学”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教师提出的任务离学生生活太远,是为了解题而设置的“文字游戏”,学生被动参与而缺乏探究兴趣;或者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合作交流的实效性有的课堂简单地把“做数学”等同于“做游戏”,导致课堂活动丧失了“数学”的意义有的课堂问题解决过程过于程序化,导致做数学失去了“做”的意义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做数学”的几个…  相似文献   

17.
孔岩 《中小学电教》2012,(11):95-9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就没有学不会的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学生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会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8.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王红 《广东教育》2004,(12):39-39
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之爱学、会学、学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数年的政治课教学中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四段式”教学法是我吸收借鉴了其他教学方法后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魏伟 《教育艺术》2006,(12):75-76
认识或接触某种事物,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称为“首因效应”。这种特殊的效应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志趣选择。在中学教学中,这种效应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如果不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势必会影响今后的语文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创造良好的首因效应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