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2.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格外振奋,总有一种品格让人觉得温暖。从2007年~2010年,漯河市有线电视台的精神品牌节目《感动漯河》已成功举办了4年。4年的时间里,《感动漯河》从无到有,从有到如今的引领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3.
感动中国     
有一首歌,总让我们泪流满面,有一面旗,总让我们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4.
张慧 《新闻实践》2007,(4):45-45
“2006年,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2006年,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难以释怀;这一年,是谁触动你的心弦?这一年,是谁让你泪湿双眼?”……这是“2006·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总片头中的开头语。随着片  相似文献   

5.
感动     
<正>"最美""最难忘""最感人"……我很怕看到这样的标题,也很怕被人问到这样的标题。也许是因为记者的工作本能,我总是先要问一句:"这个‘最’的标准是啥?"我在采访乡村医生时,听说媒体正在搞"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活动。说实话,那些肯接受我们采访的乡村医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个只要离开家乡就能找到赚更多钱机会的时候,他们的留守本身就很让人感动。但是身为记者,我知道,我们的工作不只是为了让大众感动,不仅是为了树立一个个道德模范和典型,我们  相似文献   

6.
感动     
档案工作虽是平凡的,但也随时会出现让人感动的事情.有一次,我到单位水房打水,刚要上楼,一位满头大汗的老者拦住了我,问:"小兄弟,咱们这儿能查知青的底儿吗?"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来查知青档案的,就说:"可以呀."回头看了一眼阅览室,没有人,我就说: "请您跟我来吧,身份证一会儿给我.""好的,好的,让你费心了,嘿嘿……"他边说边跟我进了阅览室.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一些电视新闻报道经常让人感觉有一种"端着"的味道.何谓"端着"?乃端着架子也.这里所说的"端着"倒并不是说某位官员端着架子,而是我们的新闻在报道中帮官员端着架子.  相似文献   

8.
张培 《青年记者》2007,(1):52-53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时值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留下了眼泪."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三无"贼"     
时下热映的<天下无贼>我也看了,说真的,很多情节看过也就淡忘了,倒是傻根的质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能是出于职业敏感吧,我一下子想到了我们的读者.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读者不也是这样质朴可爱吗?媒体,在他们心目中,总有一种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他们常爱用的一句话就是,"这是报上说的".那一刻我想到我们的读者就是傻根(没有丝毫贬损读者的意思).傻根的质朴几近于"傻","傻"得让人感动,以至于连有"职业道德"的贼都被他感化了,舍身相护,圆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  相似文献   

10.
《新华视点》9月14日播发的《(走基层·我当农民工)一份"聘不上"的工作——记者应聘工地小工手记》,这篇文风清新的"体验式"佳作,以小见大,真实反映了当代农民工生活现状,读来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11.
梁华伟 《青年记者》2007,(22):49-50
"质感"一词,《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为:"艺术品所表现的物体真实感。"笔者窃以为:"‘质感’一词亦可更为直白地讲成: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让人一感知便可知道这就是某种东西,  相似文献   

12.
巩俐在回答记者提问10年后与张艺谋再度合作时对张的印象时说:"他变得更平和了,那个平和代表了一个人的自信,就是他的自信程度让他不会去随意地说话或者发脾气或者有一些不满的东西"。以此反思人格塑造:我认为"平和"是人格的一种高境界, "平和"不是没有性格,不是没有锐气,不是没有激情。"平和"恰恰是包容了性格、锐气、激情的智慧与力量的体现。以此反思办报:有些报纸就不"平和",总想到扯眼球、冲击力,一个个黑标题就像一根根棒子,生生砸在别人脑门上。刺刀见红的抨击,赤裸裸的呐喊,其实是不自信、没有力量与  相似文献   

13.
用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做武器,每天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就能月赚万元.难道世上真有如此美事?这就是眼下出现有一种时尚新职业--"代秒人".现在每天有数百商家在网上搞"秒杀"活动,10大品牌运动衣,69元的机票,500元的笔记本及液晶电视等等,如果你没有时间参与或"杀技"不够不育,只要出些劳务费找到他们,十有八九会为你"抢"到让你惊喜的宝贝.  相似文献   

14.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圈里,常可见两种人:一种人,手头似乎有写不完的素材,稿件频频见报;另一种人,老觉得没啥可写的,常找领导要"题目",甚至手抄改编现成东西.人们管这种人叫"穷"记者,而称前者为"富"记者.  相似文献   

16.
近日,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在日本各地空前热播,掀起了一股"感动大潮",网上的观后感言多达400多万条.片头有这样一句:"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该片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漂泊东京打工15年的上海男人.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到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他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感动     
<正>2012年5月辽宁省档案馆机构调整,将原有的历史一部、历史二部、党政一部、党政二部调整为历史档案整理部、现行档案整理部、档案保管部、档案编研部。我被安排在历史档案整理处。处长是原党政一部主任田茂纯。老田1952年10月出生,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1年11月入党。是一位拥有是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同志,和田主任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仅有半年,但是这半年的时间里发生的一些小事,却让我对这位老党员有了深刻的了解。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身上发生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但这些小事却  相似文献   

18.
永远的"知心姐姐"对媒体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两个调查是通过媒体告诉大家的:一个是"知心姐姐"卢勤在上海,她问那里的一些少年儿童"你们心目中的小康社会什么样?"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我想有一栋大房子,这栋房子门很小,只有我能爬进去,父母进不去.有的说,希望那时爸爸妈妈调换工作,因为爸爸总是鼓励我,可总不在家,妈妈老批评我,反而总在家.还有的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药,能让我钻到爸爸妈妈的房间里,听听他们常嘀咕我什么……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面对面"观众,我十分关注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王志是一个智者,他有着智者的外表:睿智的眼睛直视人的心灵;从那厚厚的嘴唇里经常会进出让人措手不及的问题,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有时,他的面部流露出一丝让人不易察觉的哂笑,让观众在会意一笑中赞叹他的聪明.  相似文献   

20.
去四川灾区采访是我终生难忘的经历,那段日子有辛勤的汗水更有感动的泪水,尽管艰苦却充满激情,尽管辛劳却总感觉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