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大, 车载收听群已成为各广播媒体争相抢夺的收听群体。而伴随车载收听群的不断增多,其收听需求也在日益分化,只靠一个交通电台节目来满足全体移动人群的收听需求越来越难,从而给各类专业频道提供了更多的拓展空间。在充分重视这些主流消费群体的移动收听特质时,各类专业广播频道还就如何积极主动服务这一群体开展了各类节目外延活动,以达到广播品牌更深入人心的目的。FM961福建经济电台从2004年起,尝试将公益活动、主播互动、自驾旅游等形式有机  相似文献   

2.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播听众总量不断萎缩,人均收听时长逐年下滑,广播听众的接收终端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收听、车载收听日益成为主流,广播听众的移动化、碎片化特征日益明显。新型广播平台以及微信、微博等日益占据用户大量的时间。在此背景下,2014年中国广播业进行内部整合与重组的尝试,在传播方式上进行了跨境报道的尝试,应急广播肩负国家使命继续前行,广播时政报道不甘人后进行多媒体传播……此外,新华社等媒体也抢占先机,研发音频车载客户端,向音频市场进军……市场和受众的双驱动迫使中国广播业向声音的本质属性回归,向媒介融合不断嬗变。  相似文献   

3.
刘毅 《现代传播》2014,(4):153-154
随着传媒技术,特别是数字化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媒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广播自身发展来看,在媒介科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接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收音机收听外,还包括在线收听、车载收听和移动收听等方式。不论是广播为了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生态中,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以便能够生存或者更好地发展,还是顺应和满足听众日益变化  相似文献   

4.
正受众群细分化——媒体市场的发展趋势广播类型化就是分众的产物,交通广播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适应我国汽车加速进入家庭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这几年有车群体以几何级数增长,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的居家收听听众规模不断萎缩,而车载收听听众规模迅速扩大,这使得车载收听需求多样化,面频次,可分为稳定听众和不稳定听众。按照广播频率明确的传播对象,又可分为核心听众和边缘听众。近年来,随着广播频率数量不断  相似文献   

5.
当前,受众细分化,已经是媒体市场的发展趋势。所谓广播类型化就是分众的产物,交通广播的出现及快速发展是适应我国汽车加速进入家庭这一变化的必然结果。随着这几年有车群体以几何级数增长,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广播的居家收听听众规模不断萎缩,而车载收听听众规模迅速扩大,这使得车载收听需求多样化,面临听众细分的要求。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更好地满足听众需求,加快自身发展,成为当下广播媒体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随着汽车轮子地不断滚动,广播迎来了新一轮的收听热潮。20世纪70年代,美国广播界有句名言“车轮子和干电池拯救了广播”,如今这一景象也在中国再现。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广播广告高峰论坛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广播的窄播时代已经到来,核心听众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固定收听转向移动收听,移动人群成为广播收听的主流”。在这里,移动人群主要指向车上人群。  相似文献   

7.
一、新媒体时代,改变了广播新闻的竞争格局。过去我们觉得,广播是受网络媒体冲击最小的传统媒体,凭借着非视觉性、即时性和移动伴随性,广播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依然保有着独家的优势。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广播的收听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用手机和其它移动终端收听广播的群体逐步的增多,传统的广播受众逐渐减少;移动收听逐渐增多,居家收听逐渐减少。在河北,这种趋势是客观存在的,也对广播新闻市场的竞争格局逐步地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播是声音的媒体,在多媒体的发展中,声音永远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全媒体大竞争的背景下,广播一定要把握“声音”这个市场,特别是蓬勃发展的车载收听市场,笔者认为一个中国式的大交通领域、大车载收听市场的类型化广播格局正在形成。广播与互联网的融合核心是:把互联网的精华内容变成广播的音频;把广播的优质音频用互联网扩大传播。  相似文献   

9.
安康 《中国广播》2013,(10):62-65
在媒体技术和收听终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广播的收听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车载收听、移动收听以及网络收听逐渐成为广播受众的主流接收方式。受众的接收需求、接收习惯等也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收听环境以及受众的改变,广播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应对。本文结合受众收听数据,对广播收听环境以及受众变化状况进行了探讨,并从受众信息管理、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品牌营销等方面探析了广播未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公交车车载移动广播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体,已经在中国传媒市场兴起。发展公交车移动车载广播的目的就是抢占新的传播媒体,争夺移动收听群。  相似文献   

11.
把握趋势谋划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传播手段的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近年来,广播媒体充分挖掘移动媒体的伴随性优势,发挥音频媒体特点,顺应移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大趋势,关注用户体验,通过车载移动、微信、微博、App、在线广播等平台,延伸和拓宽广播的传播通道,满足用户个性化、碎片化、伴随化的收听诉求,在传统媒体整体发展趋缓的情况下,广播媒体依然保持了一定幅度的调整性增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汽车时代"的到来,可以"解放眼球"便于移动收听的广播媒体重新进入时尚人群的主流生活。类型化的汽车广播正好顺应城市广播主流听众不断转向车上移动人群的发展潮流,从都市移动人群收听多元化需求入手,创新汽车广播发展的模式,以"服务性引发必听性",使汽车概念的电台成为听众的忠实朋友。  相似文献   

13.
吕群 《今传媒》2011,(10):118-119
当今信息时代,为最大限度地满足车载移动人群的收听习惯和收听需求,在众多新闻信息中,必须创立、优化和保持信息流的"强势",发挥广播媒体"快"的优势,使新闻价值与传播效果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车上受众群体、收听环境和终端体验的变化,带给广播人理念和操作上的变化:一是要强化车载收听领域的细分服务,二是寻求符合车载收听的表达方式。服务理念是广播的核心理念,如果没有把服务做到极致广播就不会有市场。  相似文献   

15.
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收听的载体日趋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内置收音机/移动应用程序、MP3、车载收音机、网络电台等随时随地听到广播,而且随着私家车的拥有率不断提高,广播听众也呈现出年轻化、高端化发展趋势,推动广播成为重要的主流媒体之一。为了全面、系统把握互联网环境下的广播媒体接触行为,分析广播节目的收听时间、地点、动机特点和用户对广播广告的态度评价,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  相似文献   

16.
周欣欣 《视听界》2013,(2):31-34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在技术变革和时代变迁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受众典型的媒介消费链条中也不时地闪耀着亮点。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广播收听这一媒介消费形式依然活跃于受众的生活中,但是承载这种消费的载体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收音机到车载收听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手机等移动收听设备、互联网在线广播……不断丰富的广播触点,为传统广播的未来发展开了一扇窗,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性。在触点不断丰富、受众媒介消费日益碎片化、内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的环境下,未来广播的发展,必然要融合新终端、整合新受众、开拓新内容,进而把握新触点,形成新飞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已于2012年正式迈入汽车社会,汽车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播媒介的又一次复兴,广播受众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对西安市各区车载移动广播受众的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收听广播的时间段、收听偏好等情况的调查,全面分析了车载移动广播的受众构成及其特征,以期对汽车社会下广播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李蕾  华葱 《东南传播》2014,(1):61-63
我国已于2012年正式迈入汽车社会,汽车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广播媒介的又一次复兴,广播受众的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基于对西安市各区车载移动广播受众的年龄、职业、学历、月收入、收听广播的时间段、收听偏好等情况的调查,全面分析了车载移动广播的受众构成及其特征,以期对汽车社会下广播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
陈俊 《传媒》2019,(3):39-41
广播一直是和“移动”紧密相连的,广播在20世纪的复兴,靠的就是车载收听。无论是广播的“珠江模式”、还是北京交通台的发展模式,都是结合移动收听的特点,在节目、栏目上下功夫,推动了广播媒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与发展。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当声音与移动互联结合和深度融合之后,声音的价值正被重新发现与挖掘——广播不再是单向度传播,而是向可交互、场景化的音频媒体嬗变。正是在这种嬗变中,传统广播的覆盖方式、运行模式、声音属性也不断重构,广播正在向新型音频媒介转型。  相似文献   

20.
牛存有 《视听界》2014,(5):46-50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广播收听工具演化为广播收听终端,形成传统、车载和智能三元终端主体市场,支撑广播媒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竞争和融合中的独特市场地位和价值。网络收听终端的受众对收听终端使用的多样性、转换性以及收听节目的线性与非线性的兼容性,最具传统媒体融合新媒体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