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王小丫与某大学校长“牵手”的“喜讯”最终被证明是一场假新闻闹剧。这件由媒体一厢情愿撮合而成的“好事”,在网上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叫《王小丫当上福清媳妇》,原来竟是福建某报记者根据网上消息“核实”而成的。而《苏州广播电视报》已正式就所发文章表态,向当事人公开致歉。如果评选2005年娱乐名人“最不幸婚姻”的话,此“婚事”可以高票当选。因为这样由媒体作“媒”的婚事,不仅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一手“包办”的,而且也十分短暂。如今,娱乐圈的游戏规则是“绯闻是金,而沉默是粪土”,甚至有人信奉“明星不坏,观众不爱”的炒作…  相似文献   

2.
假新闻防不胜防,今年春节尤其密集.“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事件,是一名不愿去农村婆家过年的江苏网友与丈夫吵架后写的泄愤帖;“除夕只让做饭不让上桌,城里媳妇怒掀桌”的话题,是某微信公众号为博眼球而编的故事;令人大跌眼镜的“东北农妇组团约炮”的见闻,也被证明是假新闻…… 以往出现反转新闻后,总有人抛出“假新闻中有真问题”的观点,这次也不例外.尽管那几则热闻已被证伪,依然有人说它们反映的城乡差距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真实的.此种论调极具迷惑性,不仅在网络舆论场很有市场,而且得到了一些媒体的支持.但事实上,“假新闻中有真问题”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谬论.  相似文献   

3.
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最近公布了一项历时三年关于新闻媒体可信度调查结果,居然有73%的美国人不信任媒体。这样的结论可能使美国的媒体从业者感到尴尬和不悦,同样也会使我们警醒和自省。当社会上多种“内幕”、“骗局”等一系列失信事件被广播电视纷纷揭露和曝光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痛苦地发现,在我们的媒体领域,做假、欺诈、侵权等信用失范的现象也存在。假新闻。假新闻是媒体的痼疾,也是媒体的常客。有人盘点“2001年中国十大假新闻”,什么“换人头手术”、“亲生女状告父亲亲吻案”、“大活人双肾被偷”等,真令人啼笑皆非。虽然这些…  相似文献   

4.
《军事记者》2004,(8):1-1
提起假新闻,谁都深恶痛绝。然而,假新闻就像一个幽灵,只要一有缝隙,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令人恶心一番。前不久,有家媒体称某名演员病逝,并组织连续报道“沉痛悼念”,逼得那位还活得好好的演员不得不上电视辟谣。还有一位社会名人胳膊上擦伤了一块皮,有媒体就报道说他从臀部割了一块皮补到了脸上。这种无中生有和添油加醋式的假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强烈不满,也严重玷污了媒体的声誉。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警觉,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警惕,决不能让假新闻抬头。  相似文献   

5.
陈启伟 《新闻记者》2006,(11):31-34
近几年来,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每年评选“十大假新闻”.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尽管不断打假,但假新闻数量还是连年递增。一些主流媒体为维护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形象.不断推出纠假新闻。但是,对于一些学术性的并冠以民族情结的假新闻.就不是很容易被人识破。2005年度,一条《国画(八骏图)开启卢浮宫大门》的假新闻显然是“漏网之鱼”,它通过一家权威的通讯社向国内发稿,一些主流媒体和都市类媒体都作了报道,有些还进行跟踪报道,进一步将青年画家李景革描绘成第一个将中国画打进世界顶级博物馆的“民族英雄”,其造成的恶劣影响,远甚于一般的社会新闻造假。  相似文献   

6.
新 闻造假 ,媒体传假 ,近几年渐成蔓延之势。《新闻记者》杂志今年第1期披露了2001年全国十大假新闻 ,令人瞠目结舌、拍案惊奇。假新闻频频亮相媒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这和对媒体假新闻现象舆论监督的滞后不无关系。即使一则有影响的新闻被完全证明是假的 ,新闻舆论的曝光批评也往往是拖泥带水、羞羞答答 ,有的甚至置若罔闻 ,“千呼万唤不出来”。有些新闻单位也知编假之错和传假之过 ,但当新闻曝光到自己身上 ,就玩起金蝉脱壳、瞒天过海之计。当《新闻记者》杂志揭露出全国十大假新闻以后 ,许多报刊竞相转载 ,北京一家较有…  相似文献   

7.
孙藜 《新闻记者》2002,(8):29-30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 ,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 (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 ,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 ,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 ,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客观性原则是把关基础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任何一家大众传媒都在不同层面的新闻资源争夺上面临这样一个矛盾 :如何既能为受众提…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没有人希望自己被欺骗,特别是当你看到一条新闻,不久后就被曝出:这是条假新闻,读者顿觉丧气。而对于评论作者来说,遭遇“假新闻”莫过于最大的遗憾。按照常理来讲,作者都是依据新闻报道来展开评论,基于对媒体的信任,  相似文献   

9.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来不认为假新闻会在实质上损害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于,它从来都没有构成过真正的威胁。这并不因为虚假新闻仅占据着极微小的比例,也不仅仅在于它们很容易被验证识别,而在于与那些显性的假新闻相比,那些潜行在新闻业、像幽灵一样渗透于媒体的东西才是真正可怕的邪恶力量。假新闻不具有动摇媒体公信力的现实影响力,但其他一些势力却能够做到,它们才是真正的敌人。  相似文献   

11.
媒体要对真相负责--关于假新闻恶意炒作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露洁牙膏可能致癌!”又—假新闻出笼了。4月15日,这条假新闻由国外传来,国内一些媒体以高度的“新闻敏感”相继予以报道,有的媒体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跟踪报道。一时间“高露洁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其事件真相变得越来越混淆,结论也越来越可怕。致使一些商场、超市纷纷从柜台、货架上将这种“毒牙膏”撤了下来一些曾用这种牙膏洁齿的百姓们更是慌恐不安。  相似文献   

12.
假新闻像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是近年来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令媒体和受众深恶痛绝的一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存在,就是在新闻管理和职业道德规范比较完备的西方国家也时常发生.假新闻的恶劣影响主要在于其传播的广泛性和易使人被蒙骗的迷惑性.但现在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假新闻的转载率非常高,传播的时效非常快,有的在短短的几日内就被全国数家媒体转载,甚至有些还传播到国外,真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假新闻的恶劣影响往往都是在媒体相互转载中被逐渐放大的.假新闻对媒体的负而影响非常巨大,它会使受众对其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产生高度怀疑,从而使媒体在受众中失去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与虚假新闻报道相关的讨论中,一种常见的论调是:虽然这则新闻是假的,但它反映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真问题.“上海女孩因年夜饭太差与江西男友分手”被证实是假新闻后,还是有人坚称它反映了城乡差距悬殊、“凤凰男”结婚难的“真问题”;媒体调查发现“北京某学区房单价46万元”纯属子虚乌有,但依旧有人坚持认为这则假新闻广为流传背后的天价学区房问题、教育资源不均等“真问题”仍值得关注. 这种论调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却站不住脚.真正有价值的观点应该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正严谨的逻辑推理也应以分析新闻事实为起点.如果新闻事实被证伪、被辟谣了,与之相关的评论就成了“无本之木”.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认为,许多软新闻的失实,是由编者与读者“共同创造”的。因为读者只对“符合自己的某种精神需要或价值判断”感兴趣,对新闻的真实性便“忽略”了。而编辑呢,在“报纸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挡不住“精彩”软新闻的诱惑,也就对“新闻的真实性看得轻于内容了”。于是,假新闻就这样被“共同创造一出来了。 现实生活中确有只是好奇而忽略真实性的读者,但他们毕竟是假新闻的受害者。至于编辑,他所发的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对社会、对读者负责。有的读者不关心真实性.那是他个人的事。况且还有关心真实性的读者在。编辑是绝不能因为有读者不关心真实性,自己就可以不重视真实性,这既违背新闻规律,也为新闻职业道德所不容。因此,“共同创造”的说法,值得研究。我们刊发此文,是想请同行们来讨论假新闻问题,它的根源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16.
网络假新闻的法律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瑛 《新闻记者》2002,(3):50-51
近 年来 ,传媒界打击假新闻的呼声不绝于耳 ,然而从2001年下半年以来 ,细心的读者与业内人士还是发现 ,许多荒唐至极的假新闻走马灯般地见诸报端 ,流传于网际。从7月份的“换头术” ,到10月份的“大活人两肾被偷”以及11月份“19岁中国女孩打破牛津纪录” ,一时间 ,读者与网民置身于猎奇与猜疑的漩涡中。到真相大白 ,人们大呼上当受骗之时 ,有识之士担忧媒体的公信力正在随着假新闻的传播而滑坡。在这些广泛流传的假新闻中 ,有的是首先在网络上发布 ,经过传统媒体的转载而扩大影响的。也有新闻源来自传统媒体 ,一登陆网络 ,便被…  相似文献   

17.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10,(18):11-12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剧烈,各种各样的假新闻不时被“炮制”和“复制”,既践踏了客观事实、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形象。那么,作为一名编采人员,应该怎样把好“关口”、杜绝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笔者所在县城有家企业被某报“地方版”“表扬”了一通:“该企业产品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去年创汇9000万美元”云云。其实,这家企业生产状况很不景气,产品别说畅销欧美,就连地方市场也少人问津,至于说“创汇9000万美元”,更是无稽之谈。这种睁眼说瞎话的假新闻,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登上这家报纸的“地方版”?该企业经理私下告诉笔者:“那位记者找了我好多回,还说别看他们挂着大报的牌子,其实地方版的编辑记者是自己养活自己,只要企业肯出钱,想怎样宣传都好说。”此事,给我们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敲响了警钟:对此类“地方版”中的有偿假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