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提高民族的创造能力,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民族的创造能力来自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创造性思维指导作文立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从而引起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世纪.更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教育已成为近年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要培养创新人才.学校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高科技疾速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面向新世纪,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做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立足于21世纪。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强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疾速发展的时代,是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时代,归根结底是创造型人才竞争的时代。教育面向新世纪,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作为各科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把培养创造型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而德育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因此,要把创新教育融于德育课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21世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创新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成功的教育靠教师。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无疑给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最根本的是充分体现教育未来性的重要特点,培养创造型人才。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性思维将被机器智能代替,而人脑的主要作用是创造新的知识。也就是说,社会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未来的竞争将主要是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竞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呼唤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靠创新教育来培养.目前传统教学中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仍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巧竭动力。”这是江泽民主席指出的,并提出教育应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这是素质教育的任务。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国的教育传统是灌输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灌输不出来的,创新人才足靠创新教育培养出来的。所渭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南直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次广泛深刻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革。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是一个国家繁荣强大的推动力和根本保障。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深入地强化国民的创造意识 ,发展民族的创新精神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培养杰出的创造型人才 ,是学校教育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在学校的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推行创造性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 ,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仅结合自…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国际教育界人士认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的学生是历史赋予我们教师的重任。那么,在劳动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相似文献   

13.
“创造”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主渠道仍然是学校教育.创造教育是依据创造学原理、运用现代教育观念,采用科学的艺术创造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塑造学生创造品格的新型教育,是新时代的呼唤.科学的教学模式是创造教育的载体,只有通过课堂教育的创新才能真正实施创造教育,才能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阙明坤 《教育艺术》2006,(10):72-73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建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强调:“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创造型人才。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教,进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学,把创造性的培  相似文献   

16.
王文集 《考试周刊》2013,(77):126-126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教育肩负着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是人们发现或发明新事物.提出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对已有知识从若干角度重新“发现”,提出富有独创性的新见解。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发展的关键.而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郭秀环 《考试周刊》2012,(40):25-2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支柱,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石。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它担负着二十一世纪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教育只有创新才可以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语文的创新教育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思维品质,学会用新的思维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重中之重。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个民族的灵魂,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然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地理学作为一门探讨人地关系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兼顾文理两科的特点,包含着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丰富素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和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己成为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1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和…  相似文献   

20.
赵素素 《化学教学》2001,(4):17-18,1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根据“创造教育”理论,在中专化学教学实践中,加强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取得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