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陈桂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以来的教育学原先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的教育学,后来中国学者编写了为数甚多的《教育学》,其成就不等,或多或少反映了中国的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取向。其“中国化”的程度如何见解不一致。中国教育学家早就有构建中国...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人们就教育学中国化问题,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科建设、教育学科学化、教育学元反思等角度展开了论述,但至今没有速成一致认识,也没有形成人们所追求的中国化“教育学”。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视角对教育学中国化的实践历程、阻碍教育学中国化的关键因素及破解策略、教育学中卑化努力方向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利于促进教育学中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为最终建立中国特色的教育学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略论教育学“绪论”与“本论”脱节现象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教育学的“绪论”,大抵阐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教育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或谓“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等等。概言之,是关于“教育学”之论,而“本论”才是关于“教育”之论;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离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预言“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与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学科”川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恐怕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教育学患了“教育学自卑症”。要建立起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要建立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体系教育学”。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最早是靠教材起家的。传统的教育学,包括对我国影响较深的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基本上是关于“教育术”的知识和学问,即局限于教育内部关系的研究,不关注或很少研究教育的外部关系。“而教育的内部规律离开了教育的外部规律是讲不清楚的,所以它(指传统的教育学)对许多教育的内部规律也还没有讲清楚”①。这种“就教育论教育”的教育术研究,由于受其视野的限制,不仅难以讲清教育内部规律,而且“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社会作用,不重视教育”②,认不清教育的规律,给教育实践带来危害。这在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发展史上是有深刻教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离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预言“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与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学科”川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个中缘由,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恐怕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教育学患了“教育学自卑症”。要建立起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要建立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体系教育学”。  相似文献   

7.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凯洛夫《教育学》在建国初传入中国并非偶然,其中有政治上的需要也有新中国对教育学发展的渴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它与中国传统丈化有契合之处。本文主要从凯洛夫《教育学》的权威性、与政治紧密结合的特性、“大一统”特征等方面来探讨其驻脚中国的传统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已经成为燎原之势,已经影响到教育和研究教育的教育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学怎么办,就不止是一个老问题,更是一个新问题。本认为中国的教育有别于西方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学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就应该强调“本土化”。在此基础上章依次分析了教育学“本土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如何“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就如何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口号以及与此口号有着密切联系而内涵又有一定区别的其他口号,如“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学的中国化”、“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等,是我国十余年来广为流传的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得到了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广泛赞同或认可,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关于这个口号能不能提,命题本身是否科学合理,提与不提这个口号对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各有何利弊,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中…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追求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与本土原创性方面,中国教育学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进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三大悖论:教育学研究中的“说”—“做”问题、分支学科之间的“分”—“合”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他”问题。需要矫正教育学中只“说”(教育)不“做”(研究)的偏颇,克服各分支学科过于强调独自与独特而忽视相互关联与合作的痼疾,警惕研究中对西方话语的尊奉抑或在中西之间相互“套解”的倾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比较了当今中日两国在中等学校历史教育学方面的研究状况。大致从研究体系、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作了评述。本文不过多地涉及历史教育认识论等深层次问题,是希望我们能够首先对“学科教育学”的研究概念和范围,有个清晰认识。述文中较多地指出了我们的研究弱点,目的也在于引“他山之石”来攻琢“吾邦之玉”。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教育学尊严的缺失,源于教育学学科自身患了“自卑症”。这就导致中国今天的教育学离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预言“教育学:研究人的全面生长与发展、形成和塑造的科学,可能成为未来社会最主要的学科”^[1]494的理想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目前应建立健全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体系教育学”,从而建立起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尊严。  相似文献   

15.
从"说服"到"启发":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是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不仅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也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文化怎么样”(发展)、“如何研究文化”等问题的认识,影响了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拓展了教育学的研究视野,改写了一些教育基本理论和命题、为解决教育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境尝试了文化学的出路,也增强了教育学研究中对民族文化特殊性和教育文化特殊性的认识。但是,教育学在借鉴和引进文化学时,也存在诸如想当然的理论演绎、“引进”的兴趣大于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等现象,因此说,学科借鉴不能代替教育学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学的自主建构不只是教育学学科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求,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全球化时代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然而,中国教育学的自主建构以至中国教育学自主性的实现,并不只是一个愿望上的或认识上的问题,还需要做相关的条件上的准备。不过,所谓条件归根到底都是关联着认识活动的,可以称之为广义认识论条件。简而言之,中国教育学的自主建构需要具备三个层面的广义认识论条件:一是教育学学者的精神自立。其操作性的内涵是学者须具有求真至善的学者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二是教育学研究的认识论自觉。研究者不仅须知教育学兼有思想性和科学性,而且须有研究方法论上的理性。三是教育学建构的文化自信。只有这样,中国教育学研究才能够摆脱以往被国外教育学研究带路的局面,进而步入自主发展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中国教育学研究进入历史新时期。教育学研究表面热闹甚至繁荣背后,主体迷失现象同时开始暴露:教育学常常成为其它学科的“领地”,当代中国教育研究者常常“不在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复杂,既有源于西方学术话语强势地位的外因,也有源于教育学科独特性萎缩的内因。走出研究主体迷失的泥潭,需要当代教育学人的主体自觉,有赖于教育学科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更新。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