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富学 《家教指南》2011,(3):106-113,132
摩尼教于763年传入漠北回鹘汗国以后,迅速发展成为回鹘国教,其影响渗透到汗国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的各个方面。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崩溃,部众四散,其中迁入河西者以甘州为中心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回鹘宗教信仰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被奉为国教的摩尼教虽继续流行,但势力越来越弱。在漠北时期并不流行的佛教,却异军突起,取代摩尼教而成为甘州回鹘国最为流行的宗教,同时萨满教遗俗继续存在。这些成为甘州回鹘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贯穿甘肃省全境,敦煌、张掖等地是中西交通的枢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民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回鹘人,曾是丝绸之路的主宰者。漠北回鹘与吐蕃为争夺丝绸之路,征战不断;甘州回鹘统一河西走廊,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党项族抢掠丝绸之路,其西夏政权灭甘州回鹘,控制了整个河西。蒙古四大汗国中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在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张爱民 《课外阅读》2011,(4):266-266,259
本文主要从回鹘汗国的兴亡和裕固族东迁两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认为过去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及其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4.
公元840年,雄据漠北的强大回鹘汗国,由于天灾人祸,内部变乱,终于被黠戛斯人攻灭;部众四散逃走,其中的一支迁到河西走廊,与贞观六年(632)和武后延载元年(694)即迁入此地的回鹘部众结合在一起,先依附于吐蕃;公元848年后又归属张仪潮的归义军。到唐末五代,“中原多故,王命不及,甘州为回鹘所并,归义诸城多没。”一个以甘州为中心的控制部分河西地区的回鹘政权——史称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以  相似文献   

5.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6,(3):21-27
自763年始,摩尼教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840年,回鹘汗国崩溃以后,部众西迁,其中一部分迁至今河西走廊地区,以甘州、沙州为中心建立政权,史称甘州回鹘与沙州回鹘。由于受河西地区长期流行的佛教的影响,回鹘民众大多皈依佛教,但回鹘王室仍以摩尼教为奉,如同漠北回鹘一样,河西回鹘的统治者非常敬重摩尼教,任用摩尼教高僧作为使臣出使中原王朝。对摩尼教在河西的流行情况,汉文史书记载鲜少,但敦煌发现的回鹘文文献、汉文对此却有不少反映,波斯文史料也有一定记载,可填补汉文史籍的空白。从中可以看出,自9世纪中叶至11世纪中期,摩尼教在河西回鹘中是相当流行的。  相似文献   

8.
在建立甘州回鹘政权的过程中,对于公元840年以前陆续迁入河西的回鹘所起的作用,一向被人们所忽视。虽然近来许多研究者对此已有所重视,其中有的研究者把这种作用概括为:给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后向河西迁徒的回鹘找到立足之地的“铺道者”作用。但这似乎仍不能充分揭示和肯定原居河西的回鹘,在建立甘州政权中所起的奠定基础和主体作用。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从西汉至840年回鹘南下之前,一直有突厥语族群栖息于河西地区。正为此,漠北回鹘汗国破灭后,其一支才南下河西。甘州回鹘是于乾符二年(875年)正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出现于历史舞台的,毗伽可汗(875~885年在位)是其第一任可汗。甘州自唐中和四年(884年)底开始为回鹘所控,汗庭是于光化三年(900年)或稍后不久由合罗川迁往甘州城的。其辖境,最盛时东达秦州,东北至贺兰山,南以祁连山为界,西止于沙州,北至合罗川下游。甘州回鹘几乎从南下河西后便注重学习汉文化,重视保持并发展同中央王朝的关系。这也是其最终能发展成一个受中央王朝重视、使归义军政权不安、令安西回鹘汗国无奈的独立政权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回鹘为我国汉文史籍对唐代游牧于漠北高原一带的古代维吾尔族的族称。公元744年,回鹘人曾在漠北高原建立了回鹘汗国。这时回鹘人长期过着“居无恒所,随水草流徙”的游牧生活,使用古代突厥文(又称古代突厥——如尼文或鄂尔浑——叶尼塞文)。公元840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内乱以及黠戛斯人的入侵,回鹘汗国灭亡。回鹘各部除一小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分三支西迁。其中重要的一支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史称西州回鹘。这一支回鹘人在与当地土著居民接触、融合后形成了今日新疆的维吾尔族。另一支迁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史称甘州回鹘。他们是现今裕固族的祖先。还有一部分迁到了长城附近,后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1.
回鹘是我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之一,原居于漠北,曾建立过强大的汗国,9世纪中叶,在外侵、内讧和自然灾害的交逼下,汗国灭亡,部族分为数支西迁,部分迁入河西走廊,建立以甘州为中心的政权,史称甘州回鹘。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敦煌地区考古工作的展开和莫高窟藏经洞的开启,大批的敦煌遗书相继出土、刊布和研究,为探讨古代河西走廊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对一些长期已成定论的历史问题重新讨论。本文即拟根据敦煌石窟、遗书的资料,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对学者们争议较多的五代时期甘州回鹘的可汗卒立世次略作考证。不当之处,敬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语言历史学的角度出发,利用胡语文献、汉文文献的对勘和历史语音演变规律,探讨于阗文书《甘州使臣向于阗王庭的报告》中的dfim、吐蕃文书《审定沙州蕃汉各族官吏位阶状》中《蕃汉对译词表》中lungrje、古代突厥文Terkhin碑中lumǒisi、回鹘文写本Or.8212—179中lawxan ǒigěi与汉文“龙家”或“龙王”的对音或意义关联。同时,文章也对龙家在第二突厥汗国时期、漠北回纥汗国时期、河西陷蕃时期、归义军初期、甘州回鹘早期的活动有所论及.并认为“龙家”一名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域诸族与中原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5,(6):38-43
甘州回鹘是回鹘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廓清甘州回鹘的历史,对于研究裕固族的形成历史、河西走廊及其周边民族格局的形成历史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甘州回鹘史得到了各方家的梳理研究,不仅有许多富有洞见的主题论文,而且在许多相关史学著作中也频频述及,而朱悦梅和杨富学先生的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甘州回鹘史》却是这一领域首部研究专著。这一专题研究成果,是回鹘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标志性成果,尤其对研究裕固族形成历史更是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甘州回鹘漫谈牛新军唐文宗时期,漠北回鹘由于内乱外患,再加上天灾,不得不四处逃散。经过一番动荡后,终于在河西与西域建立了几个分散的回鹘政权,其中就有甘州回鹘国。“初,回鹘西奔,种族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也”(《宋史·...  相似文献   

15.
西安市西郊出土的《唐故回鹘白夫人墓志》记载墓主白氏为阴山贵族之后、突厥可汗之裔,其夫为回鹘可汗,名讳信息等均未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白氏之父很可能为白道生,祖为白崇礼,曾祖为后东突厥汗国第三代君主毗伽可汗。734年,突厥帝国出现宫廷政变,白氏家族成员脱离突厥而投奔唐朝,改原姓阿史那为白姓。白夫人所嫁可汗很可能为漠北回鹘汗国第三代君主牟羽可汗,在夫于779年被杀后回归长安,于815年亡于长安。白氏生于后东突厥汗国与漠北回鹘汗国交替之时,卒于回鹘汗国末世,见证了回鹘的兴衰历史,其墓志反映了唐与回鹘关系之大背景。  相似文献   

16.
甘州回鹘政权一直非常注意与周边民族和政权的交往,佛教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曾扮演过相当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史籍及敦煌文献中有关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交往关系的史料及敦煌石窟中相关题记资料的梳理,论述了佛教僧侣在甘州回鹘政权的外交活动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指出佛教在沟通甘州回鹘与中原王朝及沙州归义军、金山国政权的关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国家、地区、民族间的宗教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根据有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鄂尔回鹘汗国瓦解之前的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卫木河流域的历史及民族状况;在第二部分探讨了所旧的“回鹘西迁”的问题以及史料中所记载的回鹘的一支“西奔葛逻禄”的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指出,七河流域、准噶尔和塔里木河流域实际上归鄂尔浑唱回鹘汗国统辖,叫鹘人是迁往本民族自古以来生活的地区。第三部分中.描述了庞特勤率回鹘人翻越阿勒泰山,从别失八里向南推进,先至库车地区,后在焉耆建立西回鹘汗国的过程。在第四部分,探讨了庞特勤与仆固俊的关系、西回鹘汗国与唐朝的关系以及西回鹘汗国为仆固俊所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瓜沙曹氏政权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布局现在国内一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从908年张氏政权灭亡开始,河西已实际统一于甘州回鹘政权,归义军瓜沙曹氏政权不过是甘州回鹘的附属政权而已;另一种意见认为甘州回鹘始终未能统一河西,只是符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弱肉强食的场所。我们认为后一种意见比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9.
公元840年,回鹘汗国的灭亡,是它的大批居民从其故地溃退,并散布在从东部长城至西部的库车和乌鲁木齐广大地区的原因。回鹘居民的迁徙分两个阶段:840年回鹘本部和它最亲近的同盟者溃逃,而在866年回鹘汗国的两部地区脱离其余的铁勒部落。在回鹘居民迁入前夕,移民的大部分定居的河西和天山东部地区的形势是复杂的。问题在于:当时中亚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唐帝国、吐蕃王国和回鹘汗国都在争夺这块领土。为  相似文献   

20.
回鹘民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840年漠北回鹘汗国灭亡,回鹘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西迁后回鹘民族的生活文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