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国立大学形成了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15位科学家中有10位的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科研经费制度是制约大学科学创新能力形成极为重要的因素。研究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发现,财政制度的相对自治性、均等性、稳定性及重点性等价值取向是促进国立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嫁接与自主是日本大学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文化嫁接主要表现为文化反思和文化主动,文化自主主要表现为文化自信和文化坚守,嫁接与自主的相互促进实现了大学文化的自我超越。后发外生型国家大学的文化使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大学教授的文化使命及面向世界的思维方式、学术权力表达机制的建构等是日本大学文化发展逻辑的基本生成动力。大学高层次科学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形成是大学文化发展逻辑的必然,日本大学文化的发展逻辑对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大学的科学研究费补助金制度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室李春生在日本,无论是国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大学教师的科研费基本上是由三部分构成,即:人均经常费中的科研费、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来自于民间的科研费捐助。人均经常费中的科研费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科研的...  相似文献   

4.
科学研究的类型经历了分化与融合的发展过程,司托克斯(D. E. stokes)的“象限理论”合理解释了20世纪中叶以来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发展形态。日本大学科研定位呈现出“巴斯德象限”(Pasteur’s Quadrant)取向特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政府和产业对大学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以及日本善于吸收和应用域外知识的文化传统等是形成这一取向的重要原因。日本大学科研定位的“巴斯德象限”取向为日本大学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两难处境中开辟了中间道路,使大学“名利双收”。  相似文献   

5.
培养科学创新基础能力是日本大学教养教育演化与运行的基本逻辑。日本大学教养教育通过理念目标的科学定位、课程体系的一般性、课程教学的探究性、课程管理的专一性来促进教养教育目标的实现。日本大学教养教育的发展过程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特别是公共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日本第一所大学,东京大学的创建对日本大学早期的制度探索和精神酿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东京大学在创建初期探索建立的治理机制、分科大学制度、讲座制、研究生院制度等成为日本大学制度的历史原点。这些具有本土化特色大学制度的成功建构,其背后蕴藏着的诸如追求卓越的品格、多元化大学职能观、嫁接与自主的文化发展逻辑等精神特质,影响了日本大学系统的历史发展,使得创办之初的东京大学成为日本大学精神的播火者。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原有的"劳务费"定义使得科研项目科研人员人力投入得不到合理补偿,这种现状应当是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诸多不合理现象的深层次制度的原因。近年出台的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中出现的"间接费用"和"绩效支出"概念,为科研项目的依托单位实现科研经费科学管理提供了合法途径。在对各类新出台的科研管理政策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实际,给出了对科研工作人员合理进行劳务补偿和绩效激励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原则和流程示例,建立公开、透明、科学的项目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简便易行,又要规范科学,防止科研经费的违规滥用,同时注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绩效支出管理办法的科学制定和合理实施有利于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项目产出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8.
对日本获得诺贝尔奖大学教授的研究环境分析后表明,崇尚自由学术氛围、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重视应用课题研究、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宽容特立独行的个性等是促成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环境的范式性转换是创新环境形成的重要标志,"竞争"与"均等"并行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是创新研究的重要保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是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创新环境特征对我国大学教育与研究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日本研究生教育的“三化”改革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将研究生教育改革作为"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值得关注.研究生教育改革在改革理念上定位为"科学技术创造立国";在改革路径上致力于从"模仿"到"创造",形成独特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在改革目标上努力造就闪烁个性光辉的大学.改革落实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主要表现为:研究生教育制度"弹性化"、研究生院设置类型"多样化"和研究生院"重点化".这些政策措施引发了日本大学组织机制的变革,加快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战后,由于日本成功地实行了教育立法,从而确定了教育在国家中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不断发展,保证了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日本,各大学随着学校的大规模化、多样化、管理工作的复杂化,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向着系统化、过程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管理过程的制度化,在日本大学的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指挥、协调学校工作的唯一依据。那么,日本大学形成了怎样的制度体系,这种体系又是通过怎样的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就这些问题,本文试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入学考试评定学业成绩是日本自现代教育发端以来所实施的传统招生办法。目前日本已经形成一种以两次考试为基础,以多元综合为特征,融合东西方考试文化的高校招生制度,其关键是高校招生需要体现“什么样的考试观”。以多样化为取向的日本大学入学考试改革在改变“一考定终身”和避免招到“高分低能”学生等方面能为我国的高考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学术失范主要表现出社会关注度高、学位论文为"重灾区";涉及范围广,涵盖多类学校多种学科;隐蔽性强,检测排查难度较大等特征。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成因主要有:部分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而"另辟蹊径",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导致"漏网之鱼",不良学风感染下科研工作"畸形取向",功利主义社会思潮影响研究生价值选择,发达的信息技术为之提供了"便利路径"。解决研究生学术失范问题,可以从增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健全失范惩处制度,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机制,营造良好学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信息技术管控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分配制度存在着青年教师获得科研经费难、项目审批制度公正性问题凸显、项目经费数额确定缺乏成本意识等问题;我国的科研评价制度则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个体,轻团队"、"重甄别,轻帮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发展已造成阻碍。文章针对这些制度弊端,提出了转变大学学术发展观、建立"基础+提高"的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构建过程性科研评价制度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4.
40年来,我国高考政策的演进历经了恢复与调整(1977-1984年)、制度化改革(1985-1998年)以及深化改革(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我国高考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体现了以多元主体利益驱动为动力的形成机制,渗透了以注重效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形成了以制度和机构规范为抓手的政策实施保障,反映了以政治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与高考改革的渐次深入,我国高考政策应不断调整,其动力形成机制应向"分权"转变,价值取向应向"公平与效率相互促进"转变,过程保障应由管理向治理转变,话语应向"多元利益主体参与"转变。  相似文献   

15.
厘清学术人才回流经济动因是扭转人才流失、实现人才环流的重要抓手。以高层次学术人才回流为研究对象,运用R软件针对其经济动因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科研经费对学术人才回流的影响较福利保障、工资收入更显著。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当前科研经费调增权僵化,配置不合理;工资收入缺乏国际竞争力,与社会个人收入中位数相比较低;职位安全感弱化,保障机制不健全。为促进人才回流,建议建立"增长型经费机制","全程式配置"、"科学化使用"科研经费;实施"差异化薪酬"、建立"领先型工资体系";采用"学术计分法",建立"自主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及其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以日本大学教养部为载体的日本通识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重大改革,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通识教育的普遍关注,并产生了巨大学术效应。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应确立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理念;改革现行学科设置,构建通识课程体系与教育模式,其途径是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导师资助制是2004年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至今已经推行近十年。导师资助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但是引发的问题和矛盾至今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利益化”;研究生的权益受到一定损害;项目管理的效益受到一定影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矛盾重重;学术生态可能受到破坏等等。因此,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改革,如科研经费分配制度改革;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方法改革;建立导师评价制度;改革研究生招生与培养制度,保障导师的权利;实行柔性导师资助制;各学科的导师资助额度要进行科学测算等。  相似文献   

18.
正到2012年日本大学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已经培养了16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日本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频率明显呈加速发展态势,这些获奖科学家的大学教育、科研训练基本出自日本国立大学系统,其中11位科学家获诺奖部分研发工作是在国立大学完成,这种后发外生型大学系统井喷式获得诺贝尔奖堪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日本大学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其本质在于国立大学系统形成了高层次创新能力,本研究即以诺贝尔奖井喷现象为切入点,从构建大学创新能力的基本理论入手,提出大学创  相似文献   

19.
学术评价的目的在于保证学术的严肃性,保障学术活动质量,建立规范的学术秩序与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主导着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方式,其价值导向依次为: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当前我国大学以量化为主要特征的学术评价制度不仅使大学偏离了其学术评价的目的,且极易引起学术道德的失范。完善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需要"破""立"统一,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政府退出评价主体;加强社会参与,推行社会中介评价机制;强化同行评议制度,完善同行评议方法;形成约束机制,建立学术诚信制度。  相似文献   

20.
正学分制始于德国大学的选课制,后在美国得以发展,成为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学分制度[1]。学分制是日本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管理模式,日本的学分制度在法理上与欧美国家相似,但其学分制与美国大学的学分制有显著的不同。经过50多年的发展,日趋完善的学分制成为日本现代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一、日本大学学分制的形成轨迹和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全面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