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王丹凤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26-27,30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3.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褚峥  殷慧勤 《现代语文》2002,(11):22-23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一节记:“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历来注家皆以为“白衣冠”乃凶丧之服。其理由有二:一、明知荆轲难以生还,故像送丧那样的送他,制造一种悲壮而又凄怆的气氛,表示生离死别;二、有激励荆轲之意。果真如此吗?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其理由有二: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白色一直是丧服的主色,但不可忽视的是,白色又曾经是中国古代平民的常用服色。《辞海》“白衣”:古代人民衣白衣。《史记·儒林列传序》:“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就是说公孙弘原来是位平民学者出身。“白冠”令…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荆轲历来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高度赞扬了荆轲面对强秦无所畏惧,赴汤蹈火,在所不惜的英雄壮举,为人传颂;王昌龄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认为荆轲刺秦王只是逞匹夫之勇,不足称道。笔者认为,在秦强燕弱,大兵压境,燕国君臣束手无策的情况下,荆轲能不忘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挺身而出,明知赴死,却义无反顾,令人震撼。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无疑是战国末期的“荆轲刺秦王”.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为荆轲的豪迈和悲壮而欷歔感叹。仔细推敲,你会发现荆轲这个人实在不靠谱.靠他刺杀秦王.不失败才怪。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荆轲刺秦王这一经典故事,巧妙捕捉,抽丝剥茧,深入挖掘荆轲的英雄形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承载着悠久的文化积淀。作者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精当地剖析了荆轲的功过得失,浸润着文化思辨的色彩,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体现了新时代读者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被一个问题困扰着: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作为英雄,荆轲最主要的品质不外乎勇于献身和长于谋略。如果以此来衡量荆轲,他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赵忠芹 《现代语文》2006,(7):118-119
在《霸王别姬》一剧中,莫言超乎寻常地使虞姬和吕雉两位女性一起与霸王发生恋爱关系,将霸王对女性的选择与帝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继《霸王别姬》之后,莫言又推出了话剧《我们的荆轲》,其天马行空般的历史想象,让人想到鲁迅对于历史小说创作所持的观点:“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荆轲、高渐离、狗屠等人都被脱去了神圣的光环,刺秦的英雄行为被他们视为“成名”的终南捷径。历史只有一个,但对它的叙述却因人因时而异,在不同的叙述中,历史的面貌纷彩叠呈。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的历史是龙的叱咤,它千年不绝其韵的气魄崩溃了一个混乱堕落的时代,洗礼了那个曾经弯弓射日的民族。一时间,大国蜂起,霸主迭现。英雄,更是层层峦峦。这里,就有一个无畏的英雄——荆轲。荆轲是个无畏的英雄。司马迁先生说:“然其人沉深好书……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可见,荆轲并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而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儒生,至少也是个“四有”的青年。但他却为什么要去刺杀秦王呢?是缘于忘年交田光先生的自刎.缘于太子丹的苦口婆心,抑或是缘于中原人民的民族大义?  相似文献   

14.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在我国渊远流长,家喻户晓。荆轲刺秦王最后以失败告终,在这一过程中,荆轲有着自己的无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做一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16.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可以看出人才任用的很多学问。  相似文献   

17.
胡兴国 《学语文》2011,(5):39-40
荆轲刺秦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荆轲的评价,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8.
潘南峰 《学语文》2009,(4):18-18
一场精心谋划、准备已久的行刺行动以荆轲的身受八处创伤被斩而终止。荆轲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荆轲是失败了。燕国是灭亡了。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远没结束,“中国第一侠客”荆轲的形象永远是鲜活的,是勇士、谋士、壮士、义士的化身。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人物荆轲,以其鲜明、丰富的形象特征及其所涉及的特殊历史背景、重大历史事件得以流传千古,不断被后世文人解读与推崇,成为一个经典形象。荆轲形象能够成为经典的根本要素在于,荆轲刺秦这一悲剧行为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使荆轲形象超越时空的局限,实现了从刹那到永恒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行刺     
荆轲是在心萌退志的时候遇见燕太子丹的。荆轲的职业是杀手。他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被人称为“神勇”,丹久慕他的大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