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去世后,他的儿子叶至诚曾忆及儿时父亲教育他的一些事。 他说:“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管过我怎样拿筷子,也从来没有问过我毛笔字写得怎样了这样的事。” 可他说:“父亲对一些‘小事’却管得很  相似文献   

2.
楚人遗弓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吕氏春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在路上把所带的弓遗失了,却不去找,他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那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事后说:“把‘楚’字去掉就可以了。”老子则说:“去掉‘人’字就更好了。”楚国人不计较自己丢了弓,想到的是楚人得了弓;孔子则更放大将国界去除,人遗之,人得之;而老子则是回归了自然,弓由自然产生,弓回到自然,这广阔的胸襟就是与天地交融在一起的,而无人为的分野,这样的…  相似文献   

3.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李渔的说法有些片面。其实,该句采用的是通感手段,即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渗透。它是文艺家感受现实生活的法  相似文献   

4.
<正>"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古文观止》认为《陈情表》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还说:"晋武览表,嘉其诚款。"标题中又有一"情"字。这样看来,晋武帝是被《陈情表》感动了,才收回成命的。果真是这样吗?一、"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世说新语·贤媛》载:"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若不称职,  相似文献   

5.
明代赵南星的《笑笑录》中有则笑话:"一秀才买柴,日:‘荷薪者过来.’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问日:‘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日:‘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担去了."  相似文献   

6.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曾和华罗庚一次相遇,谈到寿称。华罗庚说:“古人对高寿之人给予美称,称七十岁为‘古稀’,八十岁、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为‘期颐’。如果未到整数,只有七十七岁、八十八岁、九十九岁,该怎样称呼?”郭老道:“那就要求助于数学和文学家了。有人把七十七岁称为喜寿,将八十八岁称为米寿,将九十九岁称为白寿。”华罗庚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郭老解释道:“这是三个字谜,‘喜寿’,猜为七十七岁,因为‘喜’字是草体,是由‘七十七’三个字组成;‘米寿’的米’,是由‘八十八’组成;‘白寿’之‘白’,是‘百’字少一笔,不正是九十九吗?”郭…  相似文献   

8.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三重境界常被用之于形容读书做学问的程度,即评价学术研究之过程。但评价学术研究之结果,则应是另外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乃求真,代表的是科学性;第二重境界乃求善,代表的是人文性;第三重  相似文献   

10.
传统阅读教学有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当前的阅读教学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学贵自得——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早有论述,如孟子就主张“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朱熹强调“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代诗歌出现了百花争艳、万紫千红的局面。唐诗今存近五万首,仅绝旬就有一万首左右,宋人洪迈辑有《唐人万首绝句》一书。清代诗人王士禛的《唐人万首绝句选》,据洪书删存八百九十五首,所选颇为精审。但被前人推为“压卷”之作的,就七言绝句而言,为数不多。沈德潜说: 李沧溟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 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沧溟、凤洲主气,阮亭主神,各自有见。愚谓:李益之“回乐烽前”,柳宗  相似文献   

12.
天道     
<正>《吕氏春秋》里有一则寓言,内容很简单: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说:"算了吧,不必找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到不了别处的。"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这话去掉‘楚’字就好了,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再去掉‘人’  相似文献   

13.
诗之有思①,卒然遇之而莫遏,有物败之则失之矣.故昔人言覃思、垂思、抒思之类②,皆欲其思之来,而所谓乱思、荡思者③,言败之者易也.郑綮“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④,,唐求“诗所游历不出二百里”⑤, 则所谓思者,岂寻常咫尺之间所能发哉⑥?前辈论诗思多生于杳冥寂寞之境,而志意所如,往往出于埃(土盍)之外⑦,苟能如是,于诗亦庶几矣.小说载谢无逸问潘大临云⑧:“近日曾作诗否?”潘云:“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亦可见思难而败易也.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5.
《列子·说符篇》有云 :“白公问孔子曰 :‘人可与微言乎 ?’孔子不应。白公问曰 :‘若以石投水 ,何如 ?’孔子曰 :‘吴之善没者能取之。’曰 :‘若以水投水 ,何如 ?’孔子曰 :‘淄渑之合 ,易牙尝而知之。’白公曰 :‘人固不可与微言乎 ?’孔子曰 :‘何为不可 ?唯知言之谓者乎。夫知言之谓者 ,不以言言也。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故至言去言 ,至为无为。夫浅知之所争者末矣。’白公不得已 ,遂死于浴室。”张湛于“争鱼者濡 ,逐兽者趋 ,非乐之也”下注云 :“自然之势 ,自应濡走。”杨伯峻先生《列子集释》云 :“伯峻按 :《吕览·举难…  相似文献   

16.
张慧娥 《学周刊C版》2011,(5):116-11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的钟情也是从兴趣开始的,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使学生喜欢数学,从小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展过程,由“爱学”到“会学”。陶行知先生晚:“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又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  相似文献   

17.
阅读古文,尤其是原著,要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学会断句,句读之不知,则生惑焉,误解文章在所难免。不要说一般初学者,诸多大家也闹过笑话。例如:1、《礼记·曾子问》:"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近。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汉郑玄注:"言是‘岂,于礼不可!’不许也。"  相似文献   

18.
课外阅读是学生开拓眼界、积累知识、活跃思维、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本文总结了如下几种读书方法,供教学时参考。 (一)摘要式读书法摘要式读书法,就是把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中的精华部分择要摘录下来。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东坡文集事略》)因此,我们看书学习  相似文献   

19.
《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相似文献   

20.
张馨月 《教学考试》2024,(19):74-75
<正>民国时期,清华大学一位著名大教授王国维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种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