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致自元明代以来,我国古典武艺体系形成了大枪独尊的传统,枪被尊为长兵之祖,吴殳在《手臂录》第一卷《枪王说》第一句开宗明义即说语云:‘枪为诸艺之王’以诸器遇枪立败也。程宗猷在《耕余剩技·长枪法选》说:世人尊枪为艺中之王,盖亦以长技无逾于此。枪法是一切武艺的至高点。大凡一位高品位的武艺家,总要在枪法上有些讲究,下场演练要拿大枪,不是花枪,这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一个显示学养、资历和身份的标志。对中国武术而言,这个传统的形成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代表了武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大枪的神勇全靠修炼功力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一无是处。  相似文献   

2.
先父马凤图先生(1888——1973),一生潜心于中国古典武艺的继承、挖掘和整理,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巨大心血。在所有的古典武艺中,他最看重的是六合大枪,对之用心最多,用力最勤,成就也最突出。他认为,我国古代的武艺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古代武艺往往因时因地消长起落,从而形成种类繁多、民族与地域差别很大的多元结构。又经过近代以来武艺性质的剧烈变化,以致后代的人们已经很难了解古代武艺的庐山面貌。进人现代,在品流庞杂的武术兵器群体中,许多亲兵及其演练形成,其实只是徒具外观的武术器械运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逻辑、综合、归纳等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我国古代马背武艺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将古代马背武艺主要划分为:马射武艺;马背长兵武艺;马背短兵武艺。这三种马背武艺在用途、功能和武技方面各有特色,并在不同的朝代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对历史遗留的珍贵武艺进行复原与解读是新时代赋予当代学者的研究重任,也是更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运用文献资料分析、实修体悟、逻辑推理等方法,在对中华武术“势”之观念进行体系化建构的前提下,展开对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的复原与解读。研究认为:(1)学界对“势”这一观念的认知是不全面的。(2)基于对历史进程中“势”之议题的反思,将“势”之观念确立为“一体三层”的多维结构,“一体”即“势”之本体,“三层”即“立下即是”基础层、“用而后成”中间层以及“摆以诱人”外延层,三层次之势由内而外,层层推衍,共同构成势的完整结构。(3)围绕“一体三层”之势,可将明代大枪武艺“二十四势”划分为“立下即是”类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摆以诱人”类枪势。“立下即是”类枪势分为备战持枪势和应战持枪势;“用而后成”类枪势分为“闪避+还扎”势与“革枪+还扎”势;“摆以诱人”类枪势分为佯攻之诱、诈败之诱、守弱之诱以及惊取之诱等势。  相似文献   

5.
记得儿时从师学武时,笔者曾与师兄对练过一套器械套路,名曰“单刀破大枪”。师父令师兄持枪,我舞刀。当时我就纳闷:刀法虽猛悍凛冽,但刀身终短而威胁面小,而大枪被人称为“兵中之王”,枪法变幻多端,且枪杆长而威胁面大,小单刀如何破得大长枪?师父自有师父的道理,他教我以偏身、拧腰、滑步闪避来枪以后,再以  相似文献   

6.
王资鑫 《精武》2004,(2):30-31
记得儿时从师学武时,笔者曾与师兄对练过一套器械套路,名曰“单刀破大枪”。师父令师兄持枪,我舞刀。当时我就纳闷:刀法虽猛悍凛冽,但刀身终短而威胁面小,而大枪被人称为“兵中之王”,枪法变幻多端,且枪杆长而威胁面大,小单刀如何破得大长枪?师父自有师父的道理,他教我以偏身、拧腰、滑步闪避来枪以后,再以  相似文献   

7.
应积极恢复长兵比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武艺重兵械,而现代武艺重拳法,这是古今武艺最大的不同之处。古代兵械形制繁复,有时代上的不同,也有民族和地域间的差别,因此至迟到南宋时,便有了“十八般武艺”之说。当然,这是极言其式样繁多而武艺结构复杂而已,并不是一个有严格意义的概念。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地考察古代兵器,就不难看出,虽然确实存在式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浅谈宋代武术的“十八般武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宋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宋朝历史320余载,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高度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宋朝也是我国武艺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而武术器械作为演义武术发展的重要元素,研究在这一时段"十八般武艺"的演变,对认识宋朝武术在中国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力图清晰地刻画出宋朝武术器械的更替,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我国武术器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考古角度看我国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旅体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夏民族自新石器时代即有部族战争,其兵学时空跨度之大、冲突之酷烈、规模之宏浩、性质之复杂,是相同历史阶段任何国家所难匹拟的。上古时代,人皆为兵,个个习武,但那时工兵不分,工具即是战斗武器。兵器的演进和发展,战斗力的日益增强和提高,不仅闪烁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之光,也使军旅之事中的武艺熠熠生辉。譬如说,具有鲜明民族文化个性的中华武术,正是汲取了军旅武艺中的精髓,并融合其它体育文化形态中的精华而衍生发展起来的。一、长兵器与十八般武艺周武王伐纣在誓师时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尚后·牧誓》)意思…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分析东方文化意义中的"道"与跆拳道之"道"的关系,诠释了跆拳道中所体现的"道"的涵义,并对其相关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跆拳道是以手脚技术为进攻武器的东方武艺。从伦理道德层面来看跆拳道,最突出的就是跆拳道的"道"中蕴涵着许多礼仪等伦理元素,这对于传播东方伦理道德思想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德”一词出现很早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它只是一种战争伦理学。如《孙子·计篇第一》所云 :“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 ,实际上这是对政治家和将帅的规范。明代以前军旅武艺时代的武术理念中 ,绝对没有与武术技术和直接掌握武术技术者有关的所谓“武德”。道理很简单 ,战阵厮杀 ,就是要从肉体上消灭敌人。手下留情优待的只是俘虏 ,只要敌人还没有放下武器 ,就要无情地杀戮。戚继光说 :“凡武艺 ,不是当应官府的公事 ,是你来当兵防身立功杀贼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 ,决杀了贼 ,贼又如何会杀你。你武…  相似文献   

12.
枪为兵器之祖,太极螳螂门自古就对大枪极为重视。“莱阳三山”之一的李昆山先生的大枪堪称一绝,在1933年秋参加中央国术国考时,以其出神入化的太极螳螂门“十八枪”枪法名列全国长兵器第一,同时也获银盾一枚及奖状等,太极螳螂门大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3.
武艺是古人对武术的总称《三国志·刘封传》中有“武艺气力过人”的记载,说明“武艺”一词出现很早。《续文献通考》中有“练胆、练艺”之语,其中“练艺”即指练武。《古今图书集成》中有“精诸家武艺”一说,其中“诸家”之词说明武艺的发展是多元的,如军事武艺、民间武艺,细分起来还有南北各派、内家外家等。到我国唐代,由于武举的创立,武艺出现了全面发展的势头。 武举始于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光绪二十七年(1903年)废止,历时1201年。武举分内堂考策论(即理论考试)和外堂考武艺。我国唐、宋、金、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短兵运动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不足及遭遇战乱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完善的项目发展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文化三层次理论的角度对日本剑道体系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剑道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心文化层、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为核心的日本剑道文化体系,发挥了该项目完善人格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给遭遇发展"瓶颈"的中国短兵带来了启迪与借鉴。由此建议中国短兵应在日本剑道防具基础上开发中国特色短兵防具,重点加强项目核心理念文化的构建,建立项目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从而形成道器合一的中国特色短兵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短兵运动发展历史悠久,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不足及遭遇战乱等原因,至今仍未形成完善的项目发展体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进行了比较,着重从文化三层次理论的角度对日本剑道体系进行了解读,认为日本剑道目前已形成了以核心文化层、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为核心的日本剑道文化体系,发挥了该项目完善人格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独特功能,给遭遇发展"瓶颈"的中国短兵带来了启迪与借鉴。由此建议中国短兵应在日本剑道防具基础上开发中国特色短兵防具,重点加强项目核心理念文化的构建,建立项目技术体系与运行机制,从而形成道器合一的中国特色短兵体系。  相似文献   

16.
耿继善(1860—1928),字成性。河北省深州人氏。耿幼从形意拳大家刘奇兰,得刘之真传,与李存义并为刘之最著弟子。 耿于形意一门研究极深,功入化境。其形意大枪亦著称于世,在江湖上素有“粉面金刚耿大枪”之称,驰名南北。迷踪艺大师霍元甲对其武技尤服焉。霍氏在沪上初创精武会时,特邀耿前去该会教授枪法,霍称耿之枪法精妙入微,世之稀有。霍氏入室弟子刘震声曾求教于耿。  相似文献   

17.
武术古籍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重要载体,在中朝武艺交流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传播的时间、路径、背景及产生的影响,在归纳中国武术古籍代表书目的基础上,对古代中朝史料展开文献学分析和历史考证,并通过韩国相关数据库以及朝鲜《武艺图谱通志》所列参考书目,检索朝鲜正史与经籍所涉中国武术古籍的信息。研究表明,壬辰倭乱爆发后,朝鲜为改变武备废弛、兵力羸弱的不利局面,通过赐书、赠书、购书等途径慕求中国武术书籍,购书是中国武术古籍东传朝鲜半岛的主要渠道。绝大多数中国武术书籍于16世纪末期至18世纪末期东传朝鲜半岛,对朝鲜武艺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了明清武艺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奠定了朝鲜武艺发展的理论基础,推动了中朝两国的武艺交流。中国武术古籍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是在以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武艺圈内发生的文化转移现象,亦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泽被四方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地调查、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早期的民间革命体育团体广东梅县松口体育会建立的背景、发展的经过以及最终的结局.结论:清末岭东同盟会组织在策划以会党为主力的潮州、黄冈起义相继失败后,深刻认识到"革命屡败,皆因缺乏军事人才".时值国内兴起"倡新学、兴体育"之风,该组织以体育会名义进行办学,暗中开展革命活动,开设兵式体操、西方体育,兼顾传统武艺课程,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和早期西方体育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比水浒人物:地轴星轰天雷凌振 凌振,祖籍燕陵,宋朝第一炮手,武艺精熟。清剿梁山泊时被阮小二捉拿,降伏梁山,为山寨掌管监造诸事十六头领之一。凌振是当时的火炮专家.他造的火炮能打十四五里远。凌振又精通武艺,凌振善造火炮,凌振炮轰梁山鸭嘴滩,大显火炮神威。晁盖用计,使阮小二在水中捉了凌振。凌振投降了梁山,专为梁山兵马造大小火炮,排梁山第五十二名英雄。  相似文献   

20.
徐纪 《精武》2008,(2):50-51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当全国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时,以一条大枪闯关。保持不败纪录,勇夺长兵组冠军的山东名枪——李昆山,字进玉。是山东省莱阳县沽汇乡人。十二岁起。就在家中跟随他的伯父,也是有名的武术家——李铭阁,学习家传的长拳门和地功门的拳术,以及刀、枪、剑、棍、钩、鞭等兵器。是他伯父最钟爱的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