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咬文嚼字》创办于1995年1月,32开48面,月刊。这是一份典型的小刊物。在刊物的茫茫林海中,这样的小刊物怎样谋求自身的发展呢?回首十二年的办刊历程,《咬文嚼字》办刊人的体会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刊物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视听界》1992,(3)
打开本期刊物,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新栏目——“改革进行曲”。为什么要增添这样的专栏呢?  相似文献   

3.
郝铭鉴 《传媒》2007,(1):8-10
<咬文嚼字>创办于1995年1月.自创刊号起一直是32开、48面,每月出版一期.这是一份典型的资历浅薄、形态简陋的小刊物.在刊物的茫茫林海中,这样的小刊物怎样谋求自身的发展呢?回首十二年的办刊历程,我们的体会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同样,刊物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相似文献   

4.
一常常有人问及:如今的《小说月报》与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月报》有无关系?更有人干脆说:《小说月报》是二三十年代创办的刊物,几十年延续下来,真不容易! 每当遇到这样的发问,听到这样的议论,作为《小说月报》的一个负责人,我的心河里就翻卷起阵阵波澜,久久不能平静:人们何以会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发出这样的议论?应该怎样回答,才算圆满、正确,才能令人满意呢?  相似文献   

5.
写这样的文章是需要极大极大勇气的。我参加工作刚刚两年多,做编辑也不过一年多一点时间,能总结出什么心得体会?别人会不会说孙卫卫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呢?可我实实在在的的确确喜欢我的工作,我也不止一次地“陶醉”: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当编辑记者更好。那就鼓起勇气卖一回瓜吧,只是争取卖好点,让您不过多厌烦。上小学时和同学办手抄报、黑板报;上初中时自任文学社油印刊物的主编,当时的省作协主席胡采等还为我们刊物题词;上高中后经常为一中学生杂志撰稿,是它的第一个特约中学生编辑;在大学里又是一中学生杂志的特约编辑,编写和主编了3本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文章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现在有些记者理论水平差,对专业没有深层次的理解等等。我认为,与其说这是批评记者,还不如说是对搞新闻学术研究与传播的人们的一种批评。因为,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具体来讲,没有能真正满足记者需求的理论文章和学术活动,记者又从哪里学习和提高呢? 前些天看到有人这样评价我国的两家新闻传播类刊物,说一家有学术而无思想,另一家有思想而无学术。当然,学术和思想是任何一本理论刊物的支  相似文献   

7.
“版面建筑师”的威力我们谈过了刊物的时代感、刊物的读者对象、作者队伍、刊物的形象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从大的方面来谈的。从此节起,我们谈谈具体问题。先从版面设计谈起。一、版面设计者就是版面建筑师在我看来,一本杂志经过编辑的细心审读、精心润泽,经过绞尽脑汁而斟酌出来题目、经过左挑右拣选好图片之后,最重要的便是版面设计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打一个比方。我常想,一个版面设计者好比是一个建筑设计师。他面对着一片“空白”,要把  相似文献   

8.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些大的媒体一再使用"民营出版"一词,这样用合适吗?使用这一概念的媒体包括很多国家大报、党报、刊物、著名门户网站等.但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名词概括民间资本参与的出版活动呢?  相似文献   

9.
投稿杂说     
一些刚开始写作的同志,总爱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给报刊投稿?对此,我谈点粗浅看法,与青年写作者讨论。投稿应讲究“对号入座”经过辛勤的劳动,稿子写出来了往哪里投呢?全国的报刊多如牛毛,少说也有几千种。因此,投稿者必须精心为自己的稿子寻找“座位”。比如你给报纸的文艺副刊写稿,这就要认识到报纸的文艺副刊与专门发表文学作品的文艺刊物不同。文艺刊物上的作品,一般不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国少儿报刊林立,品种繁多,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旷日持久的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刊物旺盛的生命力,不被潮流所裹挟,免被历史所淘汰,是每个刊物的编辑共同关心的问题。一个刊物的生命力是否强盛,无疑是取决于其质量的高下。那么对于一个儿童刊物,如何把握其质量的高下,如何去提高刊物的质量呢? 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作点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读者之声     
△黑龙江省安达市文化乡农民评刊组张金书: 在我们业余写作生活中,又结识一位难得的朋友,它就是《新闻与写作》.读着贵刊上的篇篇文章,我们从内心里感到相见恨晚. 我们的通讯创作组于1982年建立,如今已有60多人,平均每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稿一百多篇。可怎样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呢?我们盼望有一个既讲新闻采写又讲文学创作的刊物。贵刊就是我们心中渴盼的刊物.在小组例会上,通过阅读贵刊,我们共同感到:贵刊和现实生活接近、和广大读者接近,栏目多而不乱,文章新而不空。我们小组计划这样充分利用贵刊: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去年12月份在本乡邮电所订了一份《新闻采编》刊物,用于自学新闻写作。可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我今天盼明天,明天盼后天,一直盼到8月份才收到第一期杂志,而这本杂志的第二页上清楚写着“双月刊”,为啥在8月份才收到第一期呢?而第二期第三期又在何处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写作》的发行量所以能够在全国同类刊物中居第一,有它的特点,这个特点千万不能丟。什么特点呢?以知识性为主,在介绍写作知识时特别注意系统性。在文章写作中,理论联系实际,以小见大,这样很适合广大新闻爱好者阅读。  相似文献   

14.
《夜话》在报纸上连续发表,而对于报纸方面的事情却几乎一点也不曾谈起,这是什么原故!难道你对于这一方面的事情不感兴趣吗? 熟悉的朋友向我提出了这样的责难,不禁使我哑然失笑。这有什么可说的呢?好了,现在刚好有一封读者来信,要我谈谈林白水之死,这一下总算有机会谈到新闻方面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5.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产品 ,它的质量决定于论文的学术和技术水平 ,而刊物的编辑出版质量又是制约刊物学术技术水平的根本因素之一。从稿件的初审、复审、编辑、终审到校对出版的整个流程 ,减少或避免差错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理论上讲 ,差错是完全能避免的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在刊物上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最让人感到遗憾和困惑的是 ,自我感觉工作认真努力 ,十分怕出错 ,但差错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望着那出了错的白纸黑字 ,那份懊恼 ,那份无奈 ,真是让人觉得心意怅然。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我们认为是因为对出现差错的原因和…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2002,(5)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发展, 广告业也空前火爆。有些报纸、刊物大登特登专版、专页,仅在报眉上排上“企业形象”四个字,其整版内容则为企业经营决窍、产品质量上乘之类的介绍。明眼人一眼便看出这些所谓“专版”、“企业形象”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为收取费用的变相广告。 那么,何不在报眉上名正言顺地刊出“广告”二字呢?商品经营者和服务提供者为什么特别青睐专版、企业形象这样的称谓呢?明明是广告,却要以其他的称谓出现于新闻媒体上,无非是想借此而提高厂家、企业主或商品的身价和知名度。笔者多次见到药厂厂长、董事长这样的文章:“本产品驰名中外,疗效显  相似文献   

17.
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7天春节长假结束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往往就是"这个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太淡了!"而大多数人见面连过年时最应该说的"过年好"也省了。其实,就是在长假里,和亲友聚会时,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成为大多数人的同感呢?  相似文献   

18.
拿到2009年集团批下来的预算,华英集团的CIO陈晓明坐不住了:这与他上报的预算相比,足足减少了一半.这样的结果,后续项目怎么做呢?IT服务该怎么分配呢?  相似文献   

19.
聪明的厨师,总会不厌其烦地寻问食客:放不放辣子?加不加姜片?味精吃大还是吃小?等等。这样加工的饭菜,一定会合食客口味。如此经营,生意能不兴隆?! 我们在确保稿子质量的同时,更应注意投稿的“对口”问题。所谓“对口”,就是新闻单位用稿的范围。比如,妇女刊物,如不加选择地投些关于男性问题的稿子,怎么不成为废品呢?  相似文献   

20.
2002年,笔者受湖北省编辑学会的约请,对湖北省近二十年的出版科研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出版科学》作为湖北省出版科研的主要学术园地,我曾对之作了通读和重点研究。平心而论,对刊物读与研的过程,也是我个人学习与收获的过程。刊发文章中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文献学术等方面的营养,不知不觉中被吸收,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这里且不去说它。而贯穿在刊物中的,体现刊物编者的办刊思想与作风、立场与精神、态度与方法等与具体办刊实践有关的种种,对于我这样一个从事出版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