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鲁迅博物馆寄来一册《唐弢文集·书信卷》,内中收录了唐弢先生给我的三封信。其实,在我的书箧中,收藏先生的书信远不止此数,计有18封之多。今日重读这些手泽,往事历历,不免有物在人亡之痛。 唐弢先生是我素所敬仰的作家之一。很早以前,我就知道他是“鲁学”专家,曾与鲁迅先生有过直接交往。鲁迅逝世后,他编辑出版《鲁迅全集补遗》和《续编》,对搜集和保存鲁迅遗著作出贡献。他的杂文,被认为深得鲁迅笔法,有些篇什足堪与鲁迅媲美。他的旧体诗词也极有功底,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更使我倾慕的,是他与我同乡,都是宁波人,我为有这样一位前辈乡贤而感到自豪。 1956年秋天的某一天,我当时是新闻日报《人民广场》副刊的编辑,到上海作家协会去组稿,第一次拜识任《文艺月刊》副主编的唐弢先生。胖胖的身体,圆圆  相似文献   

2.
穆青先生德高望重。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盛誉。从《雁翎队》到《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从《历史的审判》到《风帆起珠江》……党的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报道都与穆青先生的名字紧密相连。穆青和他的作品感动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新闻人。他的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他的“勿忘人民”的新闻思想。他的实事求是、开拓奋进的创新精神.他的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005年lO月。在穆青先生逝世两周年之际。郑州大学召开了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本刊特刊发周胜林先生和朱清河先生的两篇文章。以表达对穆青先生的崇敬之情。[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昌庆旭 《图书情报知识》2008,(5):107-108,106
2008年清明节刚过没几天,我从电子邮箱里收到毛相骞先生的来信,他说:"你给梁建洲先生写信的那一年是鼠年,今年又值鼠年.图书馆事业发展得愈加先进和完善,但是经历过那些往事的人已愈来愈少,程焕文教授的<文华情怀>还在继续进行,我希望令尊的事迹能出现在<文华情怀>的栏目上."笔者特撰此文,谨追忆先父昌少骞与文华图专之渊源,并缅怀图书馆界的前辈们.  相似文献   

4.
曾卓 《出版科学》2001,(1):70-71
我从事写作数十年了,当然与不少编辑打过交道,从中得到过帮助与教益,留下了珍贵的回忆。这里,我想记述其中的两位,他们都是我敬仰的前辈:章靳以先生和巴金先生。  相似文献   

5.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7.
穆青走了。我很喜欢众多新闻媒体给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大家冠以“一代名记者”的头衔,虽然他生前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确实,穆青是以“一代名记者”立世的,毫无疑问,他的名字,仍会以“一代名记者”传世。有关报道的一个细节格外值得我们新闻同行重视、动容:“了解穆青的人都知道,他很少给人题词,实在推不过去的时候,他题的永远是四个字———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勿忘人民。字字千钧。不仅做官的要牢记这四个字,做记者的,同样要记住这四字箴言。它应是我们的“四字经”。穆青同志正是这“四字经”的践行者…  相似文献   

8.
敬爱的林庚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段时间里,林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自从2006年10月5日得知先生仙逝的消息后,我就一直想把这几年来接近先生的感触写出来,以纪念这段难忘的经历。但先生的道德文章,前辈老师们所言已多,后生小子何敢置一辞。想来还是把《林庚诗文集》编辑出版前后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怀念吧!林先生是当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老人家的大名早已是如雷贯耳。吾生也晚,等我们进燕园时,先生早已告别讲坛,我辈已无缘聆听先生的咳唾,但先生授课的风采以及高洁的人格,早已成为燕园学子…  相似文献   

9.
杨文 《编辑之友》2011,(12):113
作为编辑、记者,深知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前辈胡乔木曾说过:"有时候想个好标题,等于写一篇文章所用的精力的三分之一。"老报人邓拓生前也开玩笑地说过:"谁要是给我想出一个好标题,我给他磕三个响头。"可知,即使是水平很高的贤达,也为给文章思索一个好标题而"头疼"过。而唯其令人"头疼",才使得标题  相似文献   

10.
对热点问题向来敏感的媒体,最近与赵忠祥先生叫上了板。其原因盖由老赵的两本书——《岁月随想》和《岁月情缘》引起。我和老赵熟识。在十多年前社会上盛传他是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时,我们曾有过一段愉快而难忘的合作。不久,他拿出了自己的业务自传与我商量,能否在《青年文摘》杂志上摘登。大约是五年前的春节后不久,他又突然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想在自己业务自传的基础上,扩写成一本书,主要讲讲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以及相关随想,中青  相似文献   

11.
谢春彦 《报林求索》2012,(5):164-167
<正>你所赋予的碧血已洒尽,你崇爱的歌喉喑哑无音,但愿我能成为你的骄傲,切莫忘掉我临终的微笑。——拜伦《耶弗他之女》节选我无法考证也无法追询已故的前辈画家岳祥书先生,是否披阅过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大诗  相似文献   

12.
勉力写周原     
周原同志是我心仪已久的新闻界前辈大家。 在我的脑海里,周原的名字和穆青、冯健的名字一样,是和焦裕禄联系在一起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与穆青、冯健合写的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着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在神州大地传诵,他们这三位老记者的名字也印入广大读者的心田。经过时光的检验,“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经典之作,选进各种各样的教材、讲义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新闻工作者和广大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责任     
何为编辑的责任?我认为有两句话就可概括:一要跟上时代,二要面向群众。这是前辈作家郑伯奇先生对赵家璧先生说过的话。当年,赵家璧先生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初涉编辑工作,当他向郑伯奇先生请教时,他(指郑伯奇)以忠厚长者和前辈作家的一片深情,既肯定我已有的成绩,也指出我对编辑出版事业应当具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一要跟上时代,二要面向群众,出版有益于广大读者的书。  相似文献   

14.
刘飞锋 《青年记者》2007,(15):63-63
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新兵,范敬宜先生是我非常敬仰的新闻界前辈和名家。我一直想读到他的著作,但跑了许多家书店都未能如愿,直感叹他的书为什么这样难  相似文献   

15.
认识黄匡宇先生是在1996年秋天的广州,当时我正在参加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十周年的纪念活动。一位朋友告诉我,暨南大学有位黄匡宇教授,很有个性,很有见解,问我想不想见见他,我欣然表示同意。于是,第二天晚上我们在一家咖啡厅里见了面。黄先生一说起话来眼睛就会睁大,显得很亢奋,慷慨陈词,见解独到,果然如同那位先生的介绍。我是山东人,马上就想到这位江西老表脾气很像我们山东人,如果没有后来的交往,大概黄先生也会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不久,黄先生给我寄了一篇稿件,《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电视传播中…  相似文献   

16.
严文井先生     
严文井先生走了。孩子们永远地失去了一位熟悉的老朋友;我永远地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前辈和老师。我对严文井先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喜欢他的童话,也不仅因为景仰他的为人;我怀念严文井先生,还因为在我前进的路途上,曾经得到他的帮助。他不止一次地给过我支持和鼓励。1978年夏天,我所在的研究室(国家出版局设在版本图书馆内的审读处)解散。老同志各自归口到原先所在的文化、新闻或出版机构,而我们一些从大学分配来还没有几年的年轻人,则面临一个重新找工作的问题。在这个岔路口上,我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还…  相似文献   

17.
费士廷 《军事记者》2005,(11):50-50
以前,虽然在部队干过新闻干事,但仅仅是比着葫芦画个瓢而已,从来没认真想一想:什么是新闻?新闻怎样写?年初,我在书店买到这本《穆青论新闻》,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解渴。作为我国新闻宣传战线杰出的领导、当代名的新闻记,穆青这本由85篇新闻理论章和工作总结结集而成的书籍,无疑是我入门和学习的教科书。这本书给我的启迪和触动是多方面的,但觉得读书笔记还是要集中一些为好,就把穆青有关记与调查研究的论述梳理了一下。  相似文献   

18.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9.
钟叔河先生     
萧乾老人写过一篇文章,题作《长沙出版四骑土》,称钟叔河是长沙出版界四骑士之一,且居首。依此想来,我也就大可不必再写此一篇,何况钟先生高名,也用不着我来佛头淋油和磨光。不过,话又得说回来,对于这位同行前辈,既是本省同乡又为邻省同行的我,对他编辑方面的关注,可能比萧乾先生要具体得多,也要琐碎得多的。不贤识其小,也是古人的遗教。我也就写一些细而微的事吧,也就不管它“画眉深浅入时乎”。我与钟先生最初的认识,时在1984年。那是通信。我冒昧地给他去了一信,很快得到他的回复。复信人很有些客气  相似文献   

20.
"与这样的人共事心里踏实" 我认识穆青是在50年代中期.当时,苏联舰队访问上海,我和戴煌奉总社之命去上海采访报道.我还记得,当时担任上海分社社长的穆青正在生病,面色苍白而虚弱.他躺在锦江饭店一间客房的沙发上,同我们一道研究报道.苏联舰队驶入黄浦江口情景的特写,就是他出的主意.戴煌搭乘一只小艇,冒着风浪颠簸,迎到外海发出第一篇新闻.另一次,则是苏军红旗歌舞团来华访问演出,我奉命随团采访再次到上海,也是在他指导下完成报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