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开创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北宋科举制的完善不仅表现在程序完备上,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相当严格,最大限度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因为北宋政府采取了多种防止作弊的措施,一扫唐末以来科考积弊,对后世乃至今天的考试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开创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北宋。强化于明清。北宋科举制的完善不仅表现在程序完备上,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相当严格,力求最大限度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因为北宋政府采取了多种防止作弊的措施,一扫唐末以来科考积弊,对后世乃至今天的考试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北宋建立伊始,统治者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武人乱政、中央无力的教训,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文官政治的官僚体制形成。北宋文官政治随着科举制的完善和发展,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朝而定型,仁宗时达到顶峰。文官政治对北宋政局乃至明清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的太学制与科举制在发展演进中衔接碰撞、互动影响。着眼于太学内部考察,太学制度的演变源于科举改革的背景,太学科举化趋势明显,科举制对太学解额及免解制度、教学与考试内容、管理制度制订实施具有强大导向作用。随着兴学改革中太学影响日盛及对科举制的悖反,朝臣围绕太学制度与科举制度的优劣之议、太学取士与科举取士的存废之议、释褐状元与科举状元的名望之议集体论辩,推动北宋教育改革发展。徽宗朝由诏罢科举取士到诏罢天下三舍取士,历经17年特殊时期,从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改革现状等考论其缘由,对深入论析太学制与科举制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代科举是中国科举制成型期,在此期间把一些重要的原则和具体的条例明确地规定下来,使科举成为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在整个科举史上可以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唐代科举,就科目来说种类繁多,及第者和落第者的情状万千,及唐代作为科举制的发展时期具有它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6.
存废科举的论争伴随科举制始终。本文试图探讨北宋时期这一论争产生的由来和论争的具体背景、情形、内容度其结果,并从中总结出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科举考试是中古时期中国皇朝所创设出来的一种人才选拔机制。在统治者的鼓励和读书人的热衷两相应和下,科举制也就兴盛起来了。在科举竞争中,势必会有一些因竞争激烈、政策漏洞而产生的舞弊行为,"寄应"即是其中一种。"寄应"是科举制与户籍制结合的产物,在他乡寄籍应举对科举的公平性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也受到历代政府的重视。在前人探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北宋"寄应"现象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8.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初步建立。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剥夺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地方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其他重要社会制度:分封制、编户制度、刺史制、察举制、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蕃汉分治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改土归流,等等。  相似文献   

9.
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为了帮助同学们加深对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本文试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的统治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范围有关本节的规定是(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与现行高中统一教材《中国古代史(选修)》相关内容基本一致。按高考的要求,本节复习应分清准确记忆和模糊记忆、重点和非重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也要适当点拨。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建立的时间、人物、方式、都城、宋太祖的年号需要记忆。特别是都城东京,又称“汴梁”,即今天的河南开封,是中国著名的六大古都之一。六大古都是西…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隋朝的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延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诸多发展,包括:强化科举制在人才选拔中的作用;通过科举制强化国家教育制度;把科举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唐太宗对科举制的发展赋予了科举制更深刻的内容,以至科举制在封建社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12.
为科举制平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指出,为科举制平反,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已成为一股思潮或一个趋势,许多研究者不约而同的地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确实是发现科举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梁启超、杜亚泉、孙中山、胡适、钱穆等人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发出为科举制平反的呼声。笔者认为,当不再"以论带史"或"以论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教育、文化与社会制度,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及人文思想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的存在是由于其制度本身,科举的废除则是时代的产物,而为科举平反指的是纠正长久以来人们对科举制理解上的偏颇与扭曲以及对待科举制的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在唐代科举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选拔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它为统治阶级扩大统治基础,巩固中央集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纵观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科举舞弊现象也随着科举相伴而生,不可避免。为了使考试公正、公平,宋代施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科举制更趋于成熟和完备。  相似文献   

15.
胡薇 《考试周刊》2011,(27):1-2
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与隋唐科举制有着紧密关联,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也借鉴了古代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与选官制度,隋唐科举制在报考资格的广泛性、考试内容的多样性、面试环节的有序性等方面均可以为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为科举制平反的人士和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不仅否定废科举,而且主张恢复科举制;第二类是对废科举提出质疑,认为废科举是因噎度食,但并未提出恢复科举制;第三类是不否定废科举但充分肯定科举制。本文认为,科举制应该平反,废科举则是历史的必然。重新认识科举制,不等于否定废科举,更不是主张在当代恢复科举制,而是要还科举制的本来面目,还其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和历史潮流所否定。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应该永远被否定。科举制尽管有许多局限和弊端,但仍不失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相似文献   

17.
北宋的官立地方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方设立的地方学校与普通私塾性质的学校不同,官立学校的创办目的在于直接培养出合格的政府官员,而一般私塾旨在教化民风,学生必须通过科举,才能步入仕途。因此,官立地方学校制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随着官吏选拔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发展,到了中央集权制社会的中后期,已经走向了没落。以往研究北宋学校,偏重于对中央太学、三舍法以及学校与科举的关系等诸方面,而对地方学校的建立发展、经济来源等问题涉及较少。研究北宋政府设立地方学校的全貌对宋代教育理论研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之久,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科举制有利也有弊.正因为此,科举制被世人褒贬不一、议论纷纷.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近几年来也成为世人评价议论的焦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存在着某种联系,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高考制度若想规避像科举制那样被废除的命运,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吸收借鉴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考试的故事     
科举 有人把科举制称作“中国第五大发明”,也有人把科举制看作近代中国落后的罪恶之源. 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通过科目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是中国人才选拔史上的一个创举,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四大发明一样,具有世界意义.它从公元7世纪的隋代诞生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废止,中间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前后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的最大特点是彻底否定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机会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20.
探讨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同中国古代科举制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多数学者的研究仅涉及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的影响这一层面,而对科举制具体的西传历程加以考证者甚少。因此,探讨科举制的西传历程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