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通读了王中和的诗集《诗恋者的歌》,得到的总的印象是他始终如一地眷念着生他育他,与他结下不解之缘的这块热土,是他执着地对人和社会命运的关注、探寻和呼唤,是他创作态度与人生态度的统一。从他一束束短章所表露的心态中,有对时世嬗变的欣喜,有对人生纷扰、私欲横流的憎恶,也有对人们习焉不察的事事物物的哲理性思忖。这一切,无不以诗的具象的方式表述了他对诗的理解和对美的追求。“我写我心”,是诗人所恪守的写诗准则。“诗恋者”所关注、所追求、所歌咏、所鞭挞的  相似文献   

2.
做人的格局     
赵瑜 《小读者》2012,(12):5-6
人生的宽阔狭窄皆缘于自己做人的格局。一个人的格局由他和他的朋友组成。自然,也由他和他所使用的东西、所食用的食物,甚至所热爱的服饰和乐曲组成。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吃饭、沉默或者是说话,其实就是一种格局。  相似文献   

3.
屈原的自杀是必然的。在当时的情况下 ,死是他最好的归宿。这是由他天赋的内美、高尚的人格和南楚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浪漫气质所决定的。他的身世、修养、气质是他走上悲剧道路的必然原因 ,而朝廷的腐败、政治的黑暗则是他自杀的外因  相似文献   

4.
《当代学生》2013,(Z1):39-40
"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他会讲故事,文学界需要像他这样的、会讲故事的人。他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其他地区的)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每一位初次见到洪延校长的人,都会被他的真诚所打动,被他低调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所感染,也常常被他风趣幽默又不乏睿智的言语所折服. 每天清晨,他总是最早出现在教学楼前,每天晚上,他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但如果你认为他只是一头吃苦耐劳、垦荒的牛,那你就错了——他也是一匹志存高远、洒脱驰骋的骏马.他"理念新".他引领他的,队办"精致的教育"——走近教师、贴近学生、规范过程、完善细节.  相似文献   

6.
<正>学问家,有真学问不容易,有真才实学又别具人格魅力,更不容易。许国璋教授,就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大学问家,是人们所崇敬的一代宗师。许国璋教授尤因教材而名扬天下,但其学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他,是一位大家,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大学问家。虽然他一生用力最勤、建树最丰的是人们所熟知的英语教学,但他探索的触角却伸展到了语言学、语言哲学、翻译等诸多领域,且多有独特见解,深为学界所瞩目。他做学问,同别人不一样,总能见别人所未见、发他人所未发,一个话题,一经他手,  相似文献   

7.
伦勃朗艺术作品中的自画像,其数量之多,艺术成就之高,为世人瞩目。他正是通过画自画像研究人物的表情,进而在画中作种种精神和心理的形象分析。通过他的大量自画像,可能透视到他灵魂深处所感受的生活,并反映出他一生所经历的世态炎凉。而他的其他肖像画也表现出朴素、真实地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8.
一所优秀的学校一定会拥有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校长才能管理好一所优秀的学校。过维义,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他的人生紧紧地与职业教育联系在了一起。这里有他的事业、他的追求、他的梦想;在这里,他追求着自我价值的最大实现。  相似文献   

9.
农村词是苏轼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之所以写作农村词,白有其思想基础:这是他进步的文艺理论思想所决定的;是他忧国爱民思想所导致的;是其归隐、归耕思想所诱发的;也是他对前贤山水田园审美精神的踵武。  相似文献   

10.
生与死是哈姆莱特在父亲死后所面临的终极抉择,也是导致他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哈姆莱特性格上的骤变以及最终放弃死亡的缘由是他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为父报仇的行动、他的俄狄浦斯情结以及他所肩负的完成重建上帝之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生命”作为沈从文小说浪漫色彩的维度之一,成为研究沈从文小说浪漫情怀的重要切入点。对于“生命”这一抽象概念,可以从血性生命力、直面和体验“死亡”、至善至真的爱情、粗糙而优美的灵魂四个方面来管窥其“生命”之“理”。这种“生命”背后有“神”的痕迹,也有“庄严”的理趣,流露着作家的“浪漫情怀”。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审视《边城》,可以发现沈从文的创作与生态美学的诸多核心原则深相契合。他构筑的湘西世界,充满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感性的生命力,展现了入与自然、入与入、入与自我和谐统一的生命景象,使“边城”超越了平常地域的概念,成为一种生命和精神存在的意义,是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诗意生存家园。  相似文献   

14.
鲁迅从“立人”出发,发掘出国人灵魂中的精神胜利法给人看,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负面;“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追求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的是国人灵魂的正面,二者互补整合为国人灵魂的重铸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阿Q与翠翠分别是体现这两种关怀的艺术典型,而“未庄”与“湘西”则既是典型环境又是一种象征。鲁迅是直面人生的对灵魂真切冷酷的关怀,沈从文则是憧憬未来的对灵魂的理想化关怀。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沈从文笔下的《萧萧》被评论者片面地解读为底层人民对生命意识的毫无自觉。但作为作家小说创作成熟后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萧萧》成熟地表现了其所竭力追求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试图借助萧萧这一自由、快乐的童养媳形象表达对自由生命的赞扬。这个敢于冲破陈规旧俗的童养媳在实现个体生命欲望的同时,展示了旧中国妇女缺乏的坚韧美,这种美蕴藏着浓厚的风俗民情,让人感慨和向往。  相似文献   

16.
自诩为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派的沈从文,他一直有实现"人的重造"的浪漫主义的人文理想。从他自己定位为一个"乡下人"这一论断就能够看出他与当时中国主流文化环境的格格不入,异样的身份当然会造就他的孤独。《边城》是他的孩子,它承载的是沈先生的人文理想,"边城"是处于边缘的一块孤独的乡土,一个被建构的艺术世界。作者的孤独,孤独的边城世界,最终指向作者所理解的人生的苦闷。"也许"的结局,寓指了他所认为的人类的孤独。  相似文献   

17.
1931年夏,沈从文一个从四围是山的小乡城来到三面环海的青岛的"乡下人",在国立青岛(山东)大学执教到1933年夏。在青岛"看了三年海"的沈从文,其小说创作步入高峰期,与相恋多年的女友张兆和确定终身,赴济南为挚友徐志摩送葬,撰文悼念已故的胡也频,声援被捕的丁玲,并与巴金、卞之琳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也"伤害了一些人的尊严",导致此后与几个友人失和、交恶。青岛时期的沈从文抽象而又现实,青岛影响了他一生的长远感情,及至根本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现代作家沈从文一生以"乡下人"自居,这一自我定位既凸显了城乡文化落差在其精神上的烙印,也蕴含着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上作出的可贵探索。他对乡土的挚爱升华为对人性的思考,尤其对强健的原始生命力的讴歌与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的萎靡异化的反思,在当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从切身的经历中形成了歌颂人的原始野性和生命强力的内容,企图建立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对现代文明中道德沦丧的人性的疗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沈从文参与《战国策》编辑工作前后情况的考证,探讨沈从文与战国策派的关系。揭示他与战国策派思想上的一些共同点;并通过对沈从文参与编辑《战国策》的动机的考察,展示他40年代初试图通过“文学运动的重造”使自由主义文学居于文学发展主导地位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