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南北朝佛教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说唱艺术长期以来不登大雅之堂,早期的典籍中几乎没有什么相关记载,而在南北朝、隋唐时期音乐活动大都集中在寺院中进行。通过对《高僧传》中《唱导》的分析,简要阐述了说唱音乐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梁琼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6):42-47,66
南北朝后期,北齐高僧慧思辗转千里而择住南岳。这是缘于佛教发展的情势、慧思强烈的"末法意识",以及南岳具有兴盛佛教的地理人文因素。慧思择住南岳并以之为基地努力弘法,不仅开创了南岳佛教的事业,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南北佛教融合的历史进程,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东晋南北朝时期, 分裂对立的南北王朝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佛教交往。许多僧人跨越南北国界, 到对方政权地区驻锡、取经, 传经、游方观听、寻师访道、授戒收徒。各国统治者也争相礼敬交通他国高僧。每当某国法事兴盛之时,都有大量对方僧人移居于此。而在北方的几次动乱和法难中,又有大批僧人逃往南方。南北之间僧众和书信往返不断, 动静相闻。因此到了南北朝后期, 南北佛教教义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南北之间密切的佛教交流, 维系了双方共同的意识形态, 为隋朝统一奠定了深厚的文化背境  相似文献   

4.
赵征 《考试周刊》2013,(38):14-15
《高僧传》是南北朝时期梁.释慧皎所撰写的一部佛教典籍。书中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作分析和归类,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儒学与佛教的关系史中,学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是唐代以来佛教禅宗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而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自佛教传入伊始,相对于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在儒学发展史上也有一个由汉末魏晋发端,经由南北朝、隋、唐至宋代佛学化的过程。儒学发展佛学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装饰艺术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装饰是随着中国佛教的兴衰而演变的,经历了从有到无,从外来文化到本土文化.有四个时期,分别是中国佛教装饰的初期--秦朝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发展期--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高峰期--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装饰的衰弱期--宋元以后.  相似文献   

7.
今荆门地区与佛教结缘始于汉末,高僧安世高自北方南下曾取道纵贯今荆门地区的荆襄古道。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从荆门经过的僧人的增多,该地区的佛教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道安僧团的南下,不仅提升了荆襄古道传法的交通枢纽地位,还增强了荆襄两佛教中心对荆门的辐射效应,并直接促进了佛教在荆门地区的传播。荆门道教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作为道教主体思想的道家学说在此地流传至少已有二千三百多年。汉晋时期,太平道、五斗米道在荆门均有传播,南北朝时期,道士在荆门炼丹的事迹于史有征。随着佛教、道教在荆门的传播,该地的岁时节俗深受影响,不仅有的传统节俗发生变化,而且还出现了新的宗教节日。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的一元文化格局崩坏,文化发展呈多元趋势;在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的政治环境下,南北文化出现历史性的地域分流。佛教文化分为南统与北统,南北大异其趣,风骚各领。 一、南统与北统佛教之异趣 南北朝之佛教因为南北各自旨趣相殊而有南统与北统之分及“南义”与“北禅”之别。就整体风格而言,南统佛学偏尚义理,极富名理性格,讲经说法风行,以玄思拔俗为高;北统佛学崇尚实行,富于践履品格,禅风鼎  相似文献   

9.
河南地区地处中原,得地利之便,自两汉开始就较早地接受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地区率先成为内地佛教的发达地区之一。对于北朝后期河南地区佛教的发展状况,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从僧人和寺庙分布状况来探究北朝后期河南地区的弘法中心;其次对这一时期河南地区高僧的译经状况进行总体分析;最后对北朝后期河南佛教的学派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绘画理论,对冠绝当代、后世宗承的画家及其创作多有评述,这为探视古代画家的创作心态提供了有利的依据。古代画家"守其神,专其一"的心态修持,是儒释道文化集中影响的结果。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古代画家在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的环境下,广泛汲取儒释道文化中有关心态修持的思想成果,从而为绘画心态的修持以及理想境界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因政治和地域的原因而迥然不同,琅琊王氏在南北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两晋之际,王导等人引玄风南下,将先进的北方文化传播到江南。齐、梁时期,王肃、王褒先后入北,将南方的典章制度和文学艺术转输到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是魏晋士族的前身,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姓名士都能成为士族。比较汉末颍川地区的荀、陈、钟三家的三代代表人物,分析他们朋友、师生、婚姻等不同层面的关系,并从家风、家学、政治权力等的演变来看,三家士族形成的道路及特点:早期服膺儒学,反对外戚宦官专政的政治态度相同;其后,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联合,文化的传承,学术的熏陶,权力的把握及政治制度的保障,共同促成了汉末名士向魏晋士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因果报应、地狱受过和忏悔负罪等宗教观念也传入了中国。忏悔之法,作为佛教的一种宗教仪规,对中国一般僧尼乃至普通士人和民众的历史影响十分突出。忏悔观念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儒学道德自律的某种缺失,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文化产物,成为影响中国士人文化品格和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宋金元哲理诗探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理诗是一种具有双重品格的诗,是哲理与诗性的完美结合。宋金元三个时期共408年的哲理诗,在当时诗人们的努力下,使之历史地成为了可与传统的怀古诗、送别诗等媲美的一种诗歌品类。北宋的哲理诗,主要表现出了三大特征,即揭示自然规律,反映人生哲理,表现佛禅义理。南宋是一个理趣诗与理学诗盛行的时代,前者以杨万里的诗最具代表性,后者成就卓著者则首推朱熹。朱熹的理学诗主要分为三类,即"阐说义理类"、"融合渗透类"、"亦情亦景类",各具特点。而借助形象以进行理性思考,并从中揭示出某种社会或人生方面的哲理,用以加强作品内容的深刻性,则是金代哲理诗表现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元代是一个新儒学高度发达的国度,其定理学为官学的举措,不仅为哲理诗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使理学家的"学者之诗"一变而为"诗人之诗"。这种变化,是理学诗在元代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是一个“继汉开唐”的时期。它突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局面,专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地方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以及昌盛发达的私学教育和自由博涉的学风、民族教育的融合与国际文化教育的交流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六朝时期,位居世族之首的琅Ya王氏以儒家思想为其核心思想信仰。尽管这一核心思想曾受到魏晋时期“玄风独振”和东晋南朝玄,释,道盛行的强烈冲击,甚至在形式上还为上述几种思想信仰所掩盖,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其地位,其家族也因此能在南朝中后期先于其他家族完成在多种思想合流基础上的儒学回归,并为这一家族思想在隋唐时期的延续作了充分准备。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期,有部分僧、道宗教移民迁来湖湘之地,这部分宗教移民以僧人为主,南方之闽浙和北方之陕晋,都是主要迁出地,而湖南之衡山与潭州诸山是主要迁入地。在迁移时间上主要集中于唐中后期与北宋时期,迁徙原因主要与佛道之学传授有关。他们的到来对湖南宗教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