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名篇.作于1927年7月。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使得当时的朱自清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又觉得这两条道路自己都走不了,最终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去》),他无力摆脱“中间道路”的吸引.既不满现实,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著名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27年7月,正值反动势力不断加强黑暗统治的时期,作为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朱自清不满当时的社会黑暗,苦闷、徬徨,又不能离开现实,就是在这种苦闷矛盾的心情下,他写下了《荷塘月色》。作品是从他要去观赏满月下的荷塘景色写起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  相似文献   

4.
写于1927年7月的《荷塘月色》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早期的名作之一,也是奠定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散文方面突出地位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发表在1927年7月出版的《小说月报》18卷7期上,署名佩弦,后收在《背景》散文集中。它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它以秀丽、隽永的风格和细腻、委婉的文笔,为人们所喜爱。朱自清先生当时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荷塘月色》所描写的荷塘,原是清华园中一个极其平凡的荷塘,但在作者的笔下,月光中的荷塘却十分清幽、恬静,满贮着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6.
1927年的一个夏夜,朱自清先生为排遣心中的“不宁静”,独自漫步在清华园的月下荷塘边。把“淡淡的喜悦”和“隐隐的哀愁”融入优美的景物中,由此诞生的《荷塘月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篇,也一直作为中学语文教科书选用的范文。这篇文章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描写荷塘月色的景象,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地位。写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被认为是朱自清美文中的经典,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荷塘月色》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契合了当代人普遍的社会心态,"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符合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作者对江南生活的追忆体现了当代人的家乡情结。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所写的散文名篇,由于作者的创作时间刚好与当时特殊的政治年份巧合,因此,对于《荷》文的分析,许多论者总是从它的政治背景入手。其实不然,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知交,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正如已故的学者王瑶先生所说:“朱先生的思想和政治  相似文献   

9.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0.
陈倩倩 《语文天地》2012,(11):35-36
《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的7月,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之时,面对这样的背景现实,朱自清不满、悲愤,同时也寂寞、彷徨。满怀这样苦闷的心情,创作出了《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文章。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此文从创作的时间上看,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革命转入低潮时期。朱自清当时正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文中写到的“荷塘”是清华园里的一个荷花池。作者正是在这月光如水、荷香淡淡的良辰美景之中吐露自己心中的抑郁困惑和“不宁静”,折射出动乱的社会现实在知识分子精神上引起的时代的忧思。作品描写了月下荷塘特有的风情,塘中月色迷人的韵味,突出了清静幽深的气象,抒发了恬然而又略带哀愁的心情。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手法…  相似文献   

12.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1927年7月所写的散文名篇,由于作者的创作时间刚好与当时特殊的政治年份巧合,因此,对于《荷》文的分析,许多论者总是从它的政治背景入手。其实不然,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知交,都一致认为他是一个潜心做学问,对政治不太关心的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写于1927年7月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细腻、动人而受到读者喜爱的作品。作者写作《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时,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荷塘是清华园内一个平平常常的池塘。作者紧紧地抓住“荷塘”和“月色”这两个方面景物的描写,使文章绚丽多姿,引人入胜。《荷塘月色》很象一幅国画的题目,这篇散文正如一幅极其优美、秀丽的图画,画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读这样的散文,委实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下简称《荷》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篇不朽的杰作,是一座“白话美术文”的丰碑。本来,解放前的国文教材选了它,当今台湾的国语教材选了它,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它并不具有人们常说的那种“政治倾向性”,然而由于此文是写于“1927年7月”,朱先生又是被毛泽东赞扬过的“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见《别了,司徒雷登》)的民主战士,长期以来,诸多的评论文章都据此按图索骥,认为此文是一篇“政治文”,是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  相似文献   

15.
作者朱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祖父、父亲在扬州仕宦定居,所以他自称是“扬州人”。幼年受的是传统的古典教育。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在大学求学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一九二三年发表了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发生很大的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诗集《蹝迹》,其中第一首诗是《光明》,他感到世界的黑暗,急切地追求光明,诗的结语是“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表现了他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开始转向散文。他自己介绍他的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作于1927年7月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了能经受文学史时间的考验,也在于能为阅读提供多种可能。这一方面有赖于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外、“期待视野”、文学观念以及读解方式,也有赖于文本首先能成为一个“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183;贝尔),一个“召唤结构”(沃尔夫冈&;#183;伊瑟尔),经典对后者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30页:“1927年,军阀田中义一登台组阁,他加紧对中国的武装干涉。为阻止中国的北伐战争,日本出兵中国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为加紧侵略中国东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田中内阁在‘东方会议’上制定的《对华政策纲领》,明确表示要将中国东北和内蒙古与中国本土区别看待,实际上是要将东北和内蒙古从中国分割出去,由日本占领。”这段文字的表述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分别发生在1928年的5月和6月,课本安排在1927年田中组阁后紧接着写出,容易造成这两件事发生在1927年的错觉,建议在“日本出兵山东”前加上“1928年”。二是…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究竟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 以往各家之说,笔者姑概括为“不满现实说”和“淡淡哀愁说”。多少年来,大大小小的文章(包括权威性专著和一般报刊文章)都作如是说,大大小小的课堂(包括大学、中学、中师)都作如是讲,言者津津,听者尔尔,总以为作为爱国民主战士的朱自清。在如许血腥恐怖的1927年,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状况中,都应该是“不宁静”、“不满”和“哀愁”的,即使是一个人独步月光下荷塘也不得例外。其实,按这个调子来讲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既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又是一位进步爱国、有正义感的民主战士..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对黑暗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但思想中又充满矛盾。因而当1927年中国南方发生“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中国大地陷于血海之中时.作为一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不能不感到迷惘、彷徨、苦闷。  相似文献   

20.
备课资料背景教科书认为,《背影》写于1925年。据季镇淮著《朱自清先生年谱》:“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先生30岁……10月11日,《唱新诗等等》一文写成。同月,写散文《背影》。”《背影》反映的是民国六年前后的社会现实。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所编《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朱家也“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