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进地区中肥旱地小麦三个模拟降水、两种施氮量、两种施肥方式 麦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在不同水肥组合下的光能利用效率、投肥增产效益及水分利用效率,了各指标对水肥的反应曲线。研究表明400-600mm降水范围内,随水分投入的增加,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氮肥生产效果与产量大幅度提高。不同降水年型投入氮肥的生产效果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在丰水年型(600mm降水),氮肥投入效果显著;欠水年  相似文献   

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主栽玉米品种成单3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翻耕、垄播+秸秆覆盖和周年免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耕作方式对玉米株高、直径、叶面积等形态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对植株叶、根、穗等器官干质量表现为生育前期差异不明显,灌浆期为垄播+秸秆覆盖〉周年免耕〉翻耕,收获期差异不显著.三种耕作方式的经济产量表现为垄播+秸秆覆盖〉周年免耕〉翻耕.  相似文献   

3.
麦秸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夏玉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试验,对目前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麦秸还田与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性变化规律进行探索,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各处理麦收后的肥力基础相同.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差异,且随时间推移差异表现越明显.各期各处理平均值表明:麦秸不还田+免耕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绝对值降低了1.24~2.11 g/kg,相对值降低了90.073‰~153.270‰.为了作物高产,不断培肥地力,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推广秸秆还田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干旱是丘陵旱区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底墒和生育期模拟降水,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根系、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水量的增加,分蘖、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也随之提高,丰+丰的生产率为1.28,旱+旱的生产率仅为0.75,分析还认为不同土壤水分,不同耕层根系有明显的差异.0~40cm土层根量最多,占总量三分之二,40~200cm土层占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不同土壤水分对洛旱2号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是丘陵旱区小麦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本研究通过对底墒和生育期模拟降水,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根系、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等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耗水量的增加,分蘖、根系增多,籽粒产量也随之提高,丰 丰的生产率为1.28,旱 旱的生产率仅为0.75,分析还认为不同土壤水分,不同耕层根系有明显的差异。0~40cm土层根量最多,占总量三分之二,40~200cm土层占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以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农作制为案例,进行了水氮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麦玉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2水比灌1水,产量增加幅度是2.60%~14.45%,浇水3次的麦玉产量与灌水2次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以小麦灌2水处理最好;在同一水处理上,麦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22.5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施氮水平增加到30.kg/667m^2时,有所下降。因此,以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与麦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以小麦灌2水,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好,此时对小麦而言可节水50m^3/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治理因库区地下水水位上升使盐分上升到地表造成土壤盐渍化问题,通过室内土柱实验,以川东某水库的红层区低液限黏性膨胀土壤为试验土样,采用水分传感器及开孔取样进行浸提试验的方法获得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和埋深的变化情况及支持毛细带全盐量的变化情况,从而分析水分和盐分在支持毛细水带中的运移规律。结果表明:湿润锋的上升速率随时间是减缓的,在毛细强烈上升阶段埋深越大单点的含水量增长速率越大;由于毛管直径和粒径不同,含水率随埋深增加的变化规律并非线性;盐分在支持毛细水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毛细饱和带中全盐量最高,在毛细非饱和带中全盐量与埋深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黄淮海平原典型的小麦玉米两熟农作制为案例,进行了水氮耦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水平上,麦玉产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灌2水比灌1水,产量增加幅度是2.60%~14.45%,浇水3次的麦玉产量与灌水2次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因此,以小麦灌2水处理最好;在同一水处理上,麦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增加到22.5kg/667m2时产量达到最高,施氮水平增加到30.kg/667m2时,有所下降.因此,以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最佳.水分利用效率与麦玉产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以小麦灌2水,单位耕地施氮22.5kg/667m2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好,此时对小麦而言可节水50m3/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9.
盐渍土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水分下渗规律可由积水入渗Kostiakov模型进行刻画;浅层0~40 cm土壤相对于深层40~60 cm土壤具有较强的拦截和贮存入渗水分能力;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动带位于浅层0~40 cm,且20~40 cm深度的土壤盐分波动幅度较大,深层40~60 cm土壤孔隙水溶液盐分向下运移的通量与土壤体盐分对其的补充量达到动态平衡,水分下渗过程中深层土壤孔隙水盐分含量相对平稳。实验结果为盐渍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界条件对砂土在冻融过程中的温度及水分迁移的影响,分别控制水分补给状态、冷端温度以及土体的初始含水率进行单因素研究。以顶端单向冻结的方式,对冻融过程中土体不同高度处的温度及含水率进行监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冻结锋面的下移,温度影响范围内各高度处的温度均有所降低,含水率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减少;高冷端温度冻结下,不同系统状态土样各高度的温度及含水率变化基本一致,水分补给对砂土的水分重分布影响不大;温度对土体的冻深及水分迁移量有显著影响,温度低冻深大,相同高度处的含水率存在差异,温度低水分迁移量大;不同初始含水率冻融后土体温度变化趋势相同,初始含水率本身对土体的水分迁移量不存在影响,但从客观上减缓冻结锋面的推进速度,增大了水分迁移量。  相似文献   

11.
膨胀土的水分特征曲线通常是在实验室测得的, 在现场测量膨胀土的吸力不仅费时而且也非常困难. 本文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用现场测得的含水量来预测土的吸力. 网络训练首先采用水分特征曲线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监督训练, 然后利用监督训练得到的网络单元的连接权值对现场测得含水量数据进行吸力预测, 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相近, 同时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土体内的压力分布通常使用土压力传感器来测量,为了建立传感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在使用前需要对其进行标定.厂家提供的土压力传感器参数一般通过气标或油标得出,但在工程实际中土压力传感器通常是埋在土中或是嵌入混凝土板中使用,其在工作环境所受的压力不均,因此仅仅对传感器进行气标或油标是不够的.该文通过对直剪仪的改装,使其适合于土介质的传感器标定(砂标),从而实现了传感器油标和砂标试验的比较.从结果分析来看,传感器油标和砂标线性误差都很小,但砂标与油标相比存在比较大的回程误差,这一结论表明在使用传感器监测土壤压实过程之前,需要使用土介质进行传感器的标定.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透明土模型试验非介入式、可视化的优点,结合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坡顶分级荷载下黏土边坡土体变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黏土边坡在滑移过程中,土体位移量加速积累,土体变形主要分为稳定、加速和破坏3个阶段;黏土边坡在失稳过程中土体沿坡顶至坡脚半径最大圆弧面滑动,随荷载不断增加,会在边坡内部形成半扇形区域滑裂带。  相似文献   

14.
沙壤土入渗性能和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率和土壤饱和导水率,以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与土壤水分入渗、蒸发、土壤侵蚀及污染物运移有关的重要的土壤水分参数。文章采用烘干称重方法测定土壤饱和含水率,用现场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用双环入渗试验与人工加水方法相结合(替代马里奥特容器)的“稳定水头法”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采用张力计法测定土壤水分脱湿过程特征曲线和吸湿过程特征曲线,并用S=Ae^-Bθv或S=Aln(θv)-B模型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测定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对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Cu、Pb、Zn和As的含量、空间分布及来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宿州市近郊农田土壤中Cu、Pb、Zn的平均含量低于安徽省土壤背景值,As高于背景值;Pb和Zn的含量空间分布受交通污染源的影响,Cu与生活垃圾及废弃物的排放有关,As则来源于农药产品的使用;近郊农田土壤重金属为轻污染水平,以As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16.
土壤污染不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通过食物链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面对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可利用不同技术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与治理,植物修复技术以低成本、易操作、无二次污染而倍受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可以通过环境因子的调节促进修复植物的生长,也可通过农艺措施、环保育种、利用超富集植物与非超富集植物组建复合生态系统等途径强化植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A 21-day laboratory incub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pesticides (insecticide, herbicide, fungicide) on paddy field soil health under controlled moisture (flooded soil) and temperature (25°C) environment. The 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ETS)/Dehydrogenase activity showe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pesticides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with increase of pesticide concentration. The higher doses (5 to 10 times field rates) of pesticides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ETS activity, while lower rates failed to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reducing effect on the control. The toxicity of pesticides in decreasing the ETS activity was in the order: insecticide > fungicide > herbicide, irrespective of their rates of application. The pesticides increased the soil phenol content, which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agrochemicals. The pesticide application did not produce any significant change in soil protein content. The response of biomass phospholipid content was nearly similar to that of ETS activity. The phospholipid content decreased with the addition of pesticides in the order insecticide > fungicide > herbicide and the toxicity was in the order: 10 FR (field rate) > 5 FR > 1.0 FR > 0.5 FR > control. Project (No. G1999011809)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Foundation (973) of China Ph. D. student at Zhejiang University, from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unjab), Government of Pakistan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坡、残积土层中边坡土钉墙支护的设计与施工要点,并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土壤入渗测定教学实验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渗是水文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定量确定土壤入渗性能对认识水循环及水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文建立了用于水利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土壤入渗测定装置,该装置包括人工降雨装置与土壤人渗装置,可进行降雨的人工控制、入渗量测量和土壤水分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较好地反映土壤入渗过程,可以得到比较可靠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20.
Soils contain enormous numbers of diverse living organisms assembled in complex and varied communities.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a soil sample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billions of organisms like nematodes, protozoa, fungi, algae, actinomycetes, bacteria and cyanobacteria. These diverse organisms interact in the ecosystem, forming a complex web of biological activity.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moisture and acidity, as well as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management practices, affect soil bi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their functions. Soil biology is an interesting area of soil research and has yielded considerable information that is used in soil fertility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