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对朝外交的失误杨齐福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究其失败的原因,当归结于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清政府战前在朝鲜问题上的外交失误也直接影响着这场战争的爆发及其走向。由于清廷团于传统的藩属关系,没有明确朝鲜的主权,因而为日本侵略提...  相似文献   

2.
近代日本经过倒幕维新运动后,明治新政府开始走向政治舞台。然而,羽翼未丰的日本却仿效欧美列强的方式,以武力威逼朝鲜签署"日朝修好条规",从而迫使朝鲜开港。在此期间,日本还促成朝鲜对欧美国家的有限开放,一方面造成朝鲜乃"独立之邦"的事实,打击中国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各国与朝鲜交涉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进而彰显了日本在对朝外交中的主动性。日本政府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而以不平等条约胁迫朝鲜开港,这不但违背了朝鲜的意愿,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经过倒幕维新运动后,明治新政府开始走向政治舞台。然而,羽翼未丰的日本却仿效欧美列强的方式,以武力威逼朝鲜签署“日朝修好条规”,从而迫使朝鲜开港。在此期间,日本还促成朝鲜对欧美国家的有限开放,一方面造成朝鲜乃“独立之邦”的事实,打击中国清政府与朝鲜之间的宗属关系;另一方面在各国与朝鲜交涉中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进而彰显了日本在对朝外交中的主动性。日本政府出于控制朝鲜半岛的目的而以不平等条约胁迫朝鲜开港,这不但违背了朝鲜的意愿,也直接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4.
在清政府新朝鲜政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驻日公使何如璋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的对朝外交思想和实践,直接导致了《朝美通商条约》的签定,从而对朝鲜乃至东亚的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何如璋的外交思想和清政府的新朝鲜政策,又具有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特征,其成败得失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总办朝鲜各口交涉商务委员陈树棠自1883年10月被派驻朝鲜以来,与朝鲜先后签订了三项有关通航与租界章程,从而促成近代中朝经贸关系之急剧发展,并代表清政府负责办理中朝外交事务,还曾协助朝鲜高宗政府办理近代外交事务,实际上是近代中国最早派驻朝鲜的最高级商务领事官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袁世凯使朝时期政治活动的重新考察,本文认为,袁世凯在朝鲜“甲申事变”中的断然出击主要是为了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共同利益,并有力地还击了日本在朝鲜的渗透;其对于中朝传统宗藩关系的执着的维护,却明显地具有加强中国东方防卫和抵御东西方列强在朝鲜侵略的意图。这在当时,对于加强中国的东方防卫,乃至维护远东地区的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又一位风云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晚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驻使朝鲜到编练新军,最后到首倡新政、颠覆满清和提倡实业、发展经济。他的这一系列作为既维护了封建统治,又使自己的权力达到顶峰,培植了自己的"北洋势力"。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后,关于袁世凯上台这一段历史事实众说纷纭。本文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和李宗一的《袁世凯传》出发,着重评析和再认识袁世凯上台以及简要评价辛亥后的袁世凯。  相似文献   

8.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罗强 《培训与研究》2009,26(5):58-60
随着日本和欧美列强对朝鲜入侵,中朝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冲击,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加强对朝鲜的干涉。在此情况下,“精明能干”的袁世凯就被清政府选为对朝鲜干涉的代理人。本文就清廷加强对朝鲜干涉的原因、袁世凯对朝鲜的干涉及朝清宗藩关系的瓦解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袁世凯在朝鲜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一再强烈要求惩办他。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内,大量聘用日本顾问,使直隶新政在全国各省中名列前茅。在"卄一条"交涉前后,袁再次与日本激烈冲突,日本朝野一致认定袁世凯是日本在华占有优势的障碍,大力支持中国各种色彩的势力反袁,终于将袁世凯推翻。  相似文献   

11.
《朝鲜策略》体现了黄遵宪驻日期间的外交思想水平。在《策略》中,黄氏总结了东亚与世界形势,论证了拒俄和开放自强是保存朝鲜的迫切而根本的措施。他指出,朝鲜在开放过程中要坚持几个原则,并形成新的外交与国际法观念。他曾热切地劝朝鲜“结日本”。直到写作《日本国志》,黄氏才在历史的总结中表现出对日本“霸”心的真正重视。在此之前,“结日本”思想才是他发自内心的根本主张,这与他在办理琉球案中严厉遏制日本侵略野心的主张是一致的,都源于他轻视日本。  相似文献   

12.
战后以来韩国对日外交经历了几次大抉择,如今韩国正面临对日本外交的新抉择。面对久拖不解的朝核问题和朝鲜的威胁等因素,韩日暂时搁置其矛盾在军事上谋求新的合作,并使美日韩同盟更趋紧密。不过,由于韩日军事走近会牵动韩国民众的敏感神经,同时又给东北亚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加复杂的不利的因素,因此,韩日安全关系很难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在出使期间,与日本驻英公使上野景范及日本留学考察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积极探求日本国内动态。郭嵩焘看到了蒸蒸日上的日本形象:日本的人才观念远在中国之上,积极学习西方各种制度,并寻求融入西方;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发展势头和侵华阴谋,郭嵩焘十分警惕并提出应对策略。他努力唤醒国人,然不被理解,孤寂终生。他的日本观虽被时代淹没,但今天去研究,仍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讨隐元东渡,既要看清初福建的政治形势和隐元的思想倾向,更要看日方在整个过程中的作为以及隐元的个性特点和高僧身份。可以说。隐元东渡及留日不归。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日方的主动与敬信起主导作用。而隐元的声望和使命感则是基础。隐元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作为一名高僧。不是完全的消极出世。他不仅做到随缘就势。而且是借势发挥,在既定的历史环境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伍廷芳在港期间,是其民主思想的萌发时期,也是他事业崛起和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他利用自己的法学知识和社会地位为香港华人争取平等地位、保护华人利益积极奋斗,被华人尊称为“伍叔”。同时,在“弱权无外交”的国际舞台上,他也遭受过失败和挫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魏源对晚清中国的深切忧虑,自小所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尤其是湖湘文化和江浙文化对他的影响,这些都促其"经世致用"思想的产生。魏源个人品格及其亲身经历则进一步激发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魏源的师友大都主张"经世致用",他们有力地推动了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于《书坊刻诗话》中,指袁枚《随园诗话》中所言与画家童钰的生死交谊为诬。然而章氏于袁枚不同,文集中除此之外,绝无提及童钰处;袁枚诗文则有多篇纪念童钰,感情深挚,细节分明,不似章氏于事情多推断、猜测之词。就交往而论,章氏与童钰为同乡,但生平绝少交集,其知童钰,惟赖史家邵晋涵;袁枚戚友多人与童钰交往密切,童钰去世前八年,且有信致袁枚。就性情、志趣论,章氏与自然、诗歌、绘画无缘,经世思想浓重,保守自大;袁、童泽均爱梅、爱诗,性情恬淡、放达,可谓志趣相投。章氏因忌妒敌视袁枚,指袁枚伪造故实,实则是他自己昧于事实而妄言。章氏力倡“史德”之说,此处可谓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9.
偶语厅是朝鲜肃宗时期设立的专门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明朝末年避居朝鲜的山东移民郑先甲在汉学偶语厅中担任汉语训长,为朝鲜王朝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汉语翻译人才。郑氏后裔在朝鲜繁衍生息,其中有多人在朝鲜政府为官,同时,他们在朝鲜王朝崇祀明朝皇帝的活动中担任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