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北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元昊称帝后举兵进攻延州,宋王朝与西夏开始交兵,这年7月,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在这一时期,范仲淹得到了三个雅号。其一",小范老子"。范仲淹到任后,对军队  相似文献   

3.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人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4.
北宋对外的种族战争从开国以来一直进行不息。拋开契丹(后称辽)不谈,宋廷和西夏的军事和外交关系,历真宗、仁宗、神宗三朝,一直都很紧张。西夏国主李元吴经常强兵压境,宋廷虽先后起用夏竦、范雍、范仲淹、韩琦等著名将帅,但也不曾收复广大失陷的土地。到了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廷终于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与西夏达成协议;由宋册封元昊为西夏国主,岁赠大量银绮绢茶等物,军事上才算告一段落。然而宋夏之间断续的战争足足经过十年之久。宋廷在作战期间,军需浩大,向人民征(?)频繁,而公役的苛重尤使当时人民备尝说不尽的苦累。一方面国內贫富悬  相似文献   

5.
公元1038年,位于北宋西北部边境的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西夏军队不断侵扰北宋边郡,宋、夏战事不断。北宋王朝名义上派兵讨伐,可是由于当时军队战斗力弱和边境长官范雍等人的无能,北宋军队屡屡战败。1040年,  相似文献   

6.
狄青是北宋的著名大将,他出身贫寒,因为哥哥和别人打架,狄青16岁时替哥受过,被强征入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狄青在北宋和西夏的战争中总是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夺关斩将,立下累累战功.后来.狄青在范仲淹的劝说下发愤读书,精通兵法,名声更大.  相似文献   

7.
北宋政府在应对与周边少数民族矛盾时会采取各种政策招降以削弱其力量,其中对西夏的招降最为典型。自李继迁叛宋以来一直到北宋灭亡这一百多年时间里,宋夏战争不断,为了更好地削弱西夏的力量,北宋自始至终贯彻了对西夏的招降政策,且方法多样。夏人归降后,北宋政府对西夏降人采取优待措施的同时也相对地予以限制。招降政策使得大量人口流向北宋,为北宋争取了一定的战争优势。然而,长期的推行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加剧了北宋的经济负担。大量人口的归降也必然会导致宋夏矛盾加剧,爆发一系列的战争。  相似文献   

8.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北宋与西夏的战事。他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沟交错、地势险要等特点,采取了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以达到以守为攻的备边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9.
从元昊称帝到西夏灭亡的一百多年中,宋夏战争从未停止过。宋代许多文人都亲历了这场战争,范仲淹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御夏的戍边生活为他通往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然而此后庆历新政的失败又使他跌入仕途的最低谷。在经历战争与改革的数年间,范仲淹的人格心态也发生了潜在的变化。通过考察其诗词创作,揭示范仲淹在宋夏战争前后由积极御战到力图归隐的心态转变,从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宋夏战争对当时文人心态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北宋始终处在和辽、金、西夏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鼎足而立的政治格局中,而与西夏之间的争战则是北宋民族关系的主线和主要矛盾。百年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士大夫文人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并在诗词创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本文以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精神作为研究媒介,探讨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学风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宋夏战争中,范仲淹三年戍边对于稳定边境局势堪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这位历史人物。范仲淹居安思危的备边之道、怀来柔远的战略思想、以仁为本的治军用人方略在宋夏战争中得到了多方面的体现,也为我们今天如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者归来 《良师》2010,(10):49-49
北宋初年,西夏国接连不断地骚扰宋朝边境。狄青本是替人顶罪,被发配到边境军营,却因为英勇善战而受到范仲淹等名臣的赏识,成为威震一方的统帅。  相似文献   

13.
从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看韩范的攻守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承五代纷乱之局,“内无大臣跋扈,外无藩镇专横,独夷狄为可恶”1。在两宋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为中国患者,先后有辽夏金元四国。北宋虽然为新兴的金国灭亡,但实际困扰宋室最久、削弱中国最甚者则为西夏。西夏自李继迁倡乱,侵扰日甚,叛服无常。宋廷旨在招纳怀柔,一再予以优容。及元昊僭号称帝,仁宗下诏征讨,双方开始长期处于敌国地位。宋夏战争时断时续,几乎与北宋王朝相始终,给北宋带来了严重危害。(本文所要探讨的宋夏攻守之势的变化仅限于从北宋建国至宋仁宗时两国攻守之势的变化)。在宋夏的长期战争中,攻守之势不断发生变化,北宋对西夏时…  相似文献   

14.
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镇边之苦。”(见《白香词谱笺》)从这则记载中可知,范仲淹在紧张的镇边之时,曾填写了一组《渔家傲》的乐歌,反映边塞劳苦的戍守生活。可惜的是留传的仅存一首,其余的早已散佚。范仲淹奉命戌守边塞,是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当时,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党项羌族,建立了西夏政权,与北宋王朝相抗衡。西夏统治者抢夺财富,掳掠边民,侵犯疆土,气焰嚣张。宋仁宗为了制止西夏的大举入侵,派遣了以夏竦为首的一批重要将  相似文献   

15.
公元1402年9月,北宋与西夏在镇戎军(固原)定川寨发生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夏军长驱直入,一直抵达渭州(平凉)境内。这次战争涉及城址较多,但《宋史·地理志》等书多无详细记载。北宋为扼制西夏南侵,曾几次修筑镇戎军城,城四周修筑寨堡,是历史上在固原境内修筑寨堡最多的朝代,形成了固原宋城网络。  相似文献   

16.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是北宋前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主持防御西夏的战事。当时西夏王朝方兴未艾,兵力强盛,曾一再挫败宋军,延州城寨被焚掠殆尽。范仲淹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2007,(4):14-14
北宋仁宗统治时期,国势日渐危急,西北边陲面临着西夏王国的危胁,而朝廷又政策不利,统治因采取重内轻外的措施,造成边疆长期放松警戒,武备废弛。1038年,西夏国元昊称帝,宋王朝忙中出错,虽扬言讨伐,却缺兵少将,仓皇上阵,以致每战必败。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担任陕西经略要抚副使兼知延州,抗击西夏。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北宋西北地区因其军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北宋经略西北,战争频繁,对宋夏边境蕃族人口的发展有严重影响;战争及运粮过程中北宋兵力与民力的损伤也极其严重;北宋民众的劳役负担逐渐加重,沿边居民的生活亦受到影响.战争影响下的民生是认识北宋经略西北历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自北宋天圣九年(1038)元昊建立西夏王朝起到西夏宝义二年(1227)西夏末帝李睍被杀,西夏共存在190年。在这近二百年的时间里,佛教一直是西夏所崇奉的宗教,拥有国教的地位。在西夏王朝中期,尽管执政者企图提倡儒家学说来抑制佛教势力的过分膨胀,但这种政策的执行是短暂的,也是无力的。从西夏王朝建立到灭亡,佛教对这个政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能与西夏特殊的国情,以及西夏王朝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受这种环境的影响,西夏王朝存在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疾病和自然灾害等问题,再加上多次对外战争,使得西夏国力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统治,统治者需要佛教,同时普通民众也需要佛教的精神慰藉,所以在整个西夏王朝统治时期佛教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与西夏在陕北一线剑拔弩张,长期对峙,双方在这一线驻有大量部队,并断断续续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民族关系几度紧张。为了备战,北宋与西夏都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在沿边修筑了大量的军事设施,屯田驻守,客观上加强了对陕北的规模开发。局部地区的过度开发对陕北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片草地和林地被开垦,土地沙化和水流失的速度大大加快,生态环境出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