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专题解释】精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联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理解两人的感情,了解新月派的"三美论",欣赏两首诗歌的韵律之美、绘画之美、建筑之美和情感之美。【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梳理现代文学"新月派"代表诗人、诗歌主张及代表作品。2.搜集阅读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社会关系资料,概括两人家族和生活上的共同点。3.搜集阅读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生交集关系资料,寻找两人感情经历上的交集点。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理解词句含义,明晰诗歌叙述的事件和场景。2.通过填补空白和资料助读,掌握诗歌阅读的策略。3.反复诵读,理解诗人面对安史之乱社会现状的复杂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课前准备】1.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歌文意。2.查阅资料,了解安史之乱时的社会现状。【教学过程】一、诵读《马嵬》,导入新课  相似文献   

3.
<正>【专题解释】指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感受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区别。主要借助《蜀道难》和《蜀相》两首诗歌,从意象选择、艺术手法运用、诗歌节奏感等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深沉喟叹和李白诗歌的浪漫飘逸,从而掌握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的方法。【预习任务】1.查词典,解决字词读音问题。2.熟读两首作品,能够读准节奏,最好能够背诵。3.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歌大意。  相似文献   

4.
<正>【专题解释】以本单元中四首外国诗歌《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为例,比较各自选用的意象,联系相应的地域情境,提炼不同的文本意境。在掌握诗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增进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预习任务】1.选取《迷娘(之一)》《树和天空》《致大海》《自己之歌(节选)》中的意象绘制到地图上的相应国家,通过搜集资料探究《迷娘(之一)》描绘的国家为何是(1),《致大海》所处的国家为何是(3)。  相似文献   

5.
<正>【专题解释】诗骚传统影响深远,联读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从体式、风格两个角度,简要梳理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通过诗歌诵读、讨论探究、诗歌改写等活动自主探究,感受诗歌体式的演变,品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初步体会诗骚传统影响下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审美特征。【预习任务】1.自主诵读本单元诗歌,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美。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本单元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简要概括每首诗的思想内容(50字左右)。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积雨辋川庄作》和《越中览古》是两首看似很不相关的诗歌,由于备课组课时安排的需要,笔者经过仔细研究,从诗歌绘画美的角度入手,尝试对这两首诗歌进行整合教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分析入手,感悟王维和李白"诗中有画"的绘画美。2.引导学生理解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和李白诗歌中的情感,掌握通过意象、意境以及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朗诵诗歌;2.了解作者普希金。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揣摩诗中传达出来的人生态度;2.结合实际生活和阅读积累谈一谈你对诗歌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的真谛,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与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2.体会诗中传达出来的人生态度。【学法指导】1.扫清文字障碍,反复诵读诗歌;2.搜集"普希金"的相关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3.细细品读诗句,联系自身经历小组交流心得;  相似文献   

8.
《再别康桥》这首诗饱含青春时期对美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意象清新,意境秀美,形式整齐,结构严谨,音节和谐。教学中教师实施诵读法,诵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绪节奏;品读环节,要求学生找出意象,对意象进行描绘,进入意境,欣赏康桥秀美风光;情读环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研读环节,让学生把握诵读技巧并体悟诗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目标】1.通过涵泳诵读,比较两首诗歌的创作手法及表达效果。2.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及原因。【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蕴含着历代先贤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志趣,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会被感动。近期,校电视台《中华好诗词我来讲》栏目想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现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10.
《雨说》     
【教学目的】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教学重点】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2.联想想像法。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3.评析欣赏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4.探究学习法。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组第4课。【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枫、于"4个生字,会写"于、枫"等生字。重点理解"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等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3.背诵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绘的美丽秋色;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教学过程】一、读题解题,导入新课1.知诗人。师:谁能通过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山行》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正>【专题解释】精读《种树郭橐驼传》,联读《灵丘丈人》,分析"种树之道"、"养蜂之术"和"为官之理",理解无为而治、勤勉有为和尊重规律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古老的吏治智慧。【预习任务】1.精读《种树郭橐驼传》,疏通文言字词,扫清阅读障碍,熟悉文章内容。2.提供参考译文,联读《灵丘丈人》,了解文本内容。3.设计表格,梳理郭橐驼、他植者与官吏,  相似文献   

13.
<正>【专题解释】精读《百年孤独(节选)》,参读《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以写带读,通过分享和讨论,理会魔幻现实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领悟马尔克斯对拉丁美洲社会的忧思。引入空间批评理论,以"马孔多"为例,分析小说环境与主题隐喻、人物命运、社会风貌以及民族文化的关系。【预习任务】1.提前预习课文,并拓展阅读有关马尔克斯创作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浅议创造性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诵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听名家诵读或者教师诵读、学生自由读等诵读形式,往往只是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流于肤浅。无法深入地去咀嚼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正>【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熟读成诵,把握作品的感情;2.掌握作品描写的蜀道雄奇险峻的特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学习重点】诵读。【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理解。【知识导学】4.背景介绍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诗歌,在问题的引领下交流、讨论对诗歌的理解。2.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感情,感知诗歌朦胧神秘美妙又饱含情感的意境。3.培养学生对爱情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追求的态度情感。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第26课。 【教学理念】诗词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从诗词的特点探究其教学,应强调美育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教学中应注重诵读欣赏和想象品悟,以画面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意象,诵读激活画面,  相似文献   

18.
【适用年级】六年级。【教学思路】在古诗词赏读教学中,教师尝试以"一首带多首——古诗整合教学法",努力落实四个字:读、想、赏、悟。立足"诵",扎根"习",通过诵读达到知义明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知,在诵读中求解,在诵读中积累语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习得方法。《古诗词四首》中的三首古诗词来自小学阶段人教版教材:《渔歌子》(四下第23课);《小儿垂钓》(三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一字诗》(六上《语文园地一》中的趣味  相似文献   

19.
<正>【专题解释】通过诵读和欣赏本单元所选的诗词名作,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古典诗词的重要方法。本专题从"情景交融"这一角度,重点赏析杜甫的《蜀相》,联读柳永的《雨霖铃》,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学习古典诗词鉴赏写作。【预习任务】1.巩固诗词鉴赏方法,建构鉴赏写作支架。(1)阅读周汝昌《怎样欣赏中国诗词(节选)》等名家关于诗词鉴赏的相关文章。  相似文献   

2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节奏美、含蓄美、意境美。   4.学习借鉴诗歌思维和语言技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   4.认识诗歌的抒情特点,积累诗歌欣赏方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铺设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