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莹 《中国教师》2023,(3):6-10
伴随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在全国广泛推行,有效解决了课后“三点半难题”,促进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发挥。本调研基于全国41万余名校长、教师的网络问卷和教研员、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半结构化访谈,分析结果发现:教师作为本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承担者,较为认同并愿意参与课后服务,但负担加重感明显,面临着工作超时、服务人数过多、相关知识和能力欠缺、工作保障缺乏等新问题。今后需要因地制宜推进课后服务,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引入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完善“弹性上下班”“补贴激励”等保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研修,探索资源共建共享,健全课后服务评价体系,有效为教师“减负”。  相似文献   

2.
通过问卷对四川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并实施访谈。从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的认知、参与情况、实施情况、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在“5+2”课后延时服务认知中处于矛盾阶段,学校服务内容和形式较单一,学校缺少对第三方机构的有效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明确“5+2”课后延时服务意义,调整教师认知;落实“弹性工作制”,保障教师各项权益;多元主体协同服务,加强第三方机构的管理;促进主科教师多学科、专业化发展;课程连贯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加强与高校协作,丰富师资配置;建立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幸福感;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拓展教师服务场地。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课后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云南省H市小学生课后服务现状进行实证调查,发现H市课后服务已覆盖全市小学,教师群体普遍知晓相关政策;课后服务教育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级学生异质需求;课后服务校内组织完善,参与成员的来源广泛且多元;课后服务教育成效显著,“双减”政策正向效应凸显。调查结果也呈现出小学课后服务中的一些问题,即课后服务意识不充分、课后服务机会不均等、课后服务支持力度弱、课后服务评价机制待优化、服务主体权责难落实等。基于此,课后服务多方主体应从增进家长群体认知、拓展资源获取渠道、完善政策保障措施、构建常态督导机制来破除课后服务推进的观念障碍、扩大课后服务有效的覆盖范围、凝聚课后服务运作的多方合力、增强课后服务工作的实际成效,全面推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婷 《教育》2024,(8):73-75
<正>一、学校课后服务的实施现状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课后服务落实情况整体良好。从宏观层面看,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存在一些问题,如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不高等。从微观层面看,我校课后服务整体参与率一般。总体而言,我校课后服务是能够达到绝大部分教师和大多数家长的认可的。但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过程中,还有诸多方面仍需做调整。二、课后服务的常见问题分析“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课后服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学生在课后的时间通常比较自由,但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段时间。通过“15分钟幸福圈”的实践,可以探索出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参与体育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后服务存在在校时间过长,师生负担过重;相关法律法规缺位,权利难以保障;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定位模糊,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采用进一步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提高教师积极性;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法律保障;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引进专业教练员、扩大相关场地、丰富课程内容等手段,可以促进小学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分析,认为“双减”政策全面实施后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负担问题较为突显: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约1/4的小学教师、1/2的初中教师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双减”政策落地加重了教师在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方面的工作负担,教师每天用于备课的时间最长,在管理班级、辅导学生方面的工作负担较重,非教学教研工作时间超过教师总工作时间的50%;主科教师和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时间以及对工作强度不满意的比例均高于参照群体。推进教师减负面临来自“双减”的挑战,同时在法律制度、社会共识、基层治理、资源配置和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深层问题。为推进教师减负与提质增效,文章建议:在政府层面,强化制度建设,厘清职责边界;科学监测负担,合理配置资源;提升教师素质,推进技术赋能;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保障。在学校层面,推行弹性工作制度,建立教师关怀机制,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统筹作业设计管理,盘活校内教师资源,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学生家长的“三点半之难”,但课后服务面临着教师积极性不够、情绪劳动压力加剧、服务质量不高等困难与挑战。本研究构建了小学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对课后服务的抱怨水平较高,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处于中等程度水平;教师期望通过教师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的完全中介对教师满意度产生影响,教师期望通过教师感知质量、教师感知价值、教师满意度和教师抱怨对教师拥护产生影响;而教师期望对教师满意度、教师拥护均无直接影响作用。最后,基于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模型提出了提升课后服务教师满意度和教师拥护的建议,以期为优化课后服务设计、提高服务质量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8.
“双减”高度体现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是对新时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重申与回归,科学有效的课后服务管理对于落实“双减”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来看,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联动不足、教师课后服务积极性不高、资源设计应用弱以及内容不丰富等问题。因此,在整体“关联”的理念引领下,“多元联动”管理需要学校统筹规划,着力推动家校共育,促使课后服务与家庭教育相关联;围绕减负提质,促使课后服务与作业减负相关联;不断创新发展,促使课后服务与校本特色资源建设相关联;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使课后服务保障与激励机制建设相关联,共同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9.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落实“双减”政策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家长满意度有待提高、焦虑情绪依然存在、差异性服务尚未满足以及师资、资源配套、课后服务监管、评价、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为此,只有依据政策做精顶层设计,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课后服务多元路径,引进服务新资源;课程模式推进课后服务,构建校本一体化课程体系;保障教师利益,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师服务效能感;建立课后服务评价指标,完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等,才能为课后服务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雪 《辽宁教育》2022,(24):8-11
课后服务质量是影响“双减”落地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过参与课后服务,在实现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等方面有重要价值。然而,政策价值不等于事实价值,推行“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责任认同不清、负担加重、权益保障缺失等一系列困境。要发挥教师对于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高水平动力,一方面依靠系统、稳定、高效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标准上进行突破。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22年全国两会之际,“双减”成为一大热点话题。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两份提案——《关于“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提质增效的提案》《关于“双减”背景下合理减轻教师负担并提供有效激励与保障的提案》,均和“双减”相关。“双减”到底是减什么?“双减”后,学校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双减”后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如何为教师减负?“双减”政策落地后遇到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对此,记者对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了采访,倾听他们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双减”政策要求课后服务实施要转变育人观念、学校提质和教师增能、建立完善的联动机制,扭转教育功利化趋势。当前,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存在着教师时间有限性与工作负担无限性的矛盾、课后服务多样性需求与服务课程结构单一性的矛盾、课后服务效果追求与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矛盾、学生发展为先理念与供给保障不足的矛盾等难点。“双减”政策下中小学校课后服务难点的突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大中小学校联动机制、突出学校课后服务主阵地地位、完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一体化系统工程等。  相似文献   

13.
“双减”背景下,随着小学课后服务步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持续优化小学课后服务需要追问三个问题: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对象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基准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方向是什么?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对象是课程、管理模式和政策。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基准是学生的参与率、家长的满意度和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小学课后服务优化的方向是推进“课程化”,规范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合理“外包”,创新小学课后服务管理模式;助力“双减”,实现小学课后服务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4.
课后服务政策是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据,课后服务承担着解决重要民生问题和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的重要责任,“双减”背景下各地陆续更新课后服务政策,课后服务工作必然发生相应改变。通过对20份省级层面的课后服务政策文本的分析,揭示其内在变化逻辑,发现课后服务政策功能、路径及结构均有变化。为保障课后服务政策执行效力,提出要坚持“双减”政策导向,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强调内外发展并重,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优化协同管理结构,建立高效治理格局。多种举措并行,以确保课后服务政策发挥实效,保障课后服务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中小学教育面临新的环境。为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2021年6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广部分地方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对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做了具体的要求。本文以安徽省各小学为例,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目前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出现的教师工作压力大、负担加重、教学积极性减弱,以及学校对政策认知偏差、课后延时服务成了“补课”等一系列的问题。为促“双减”政策和课后延时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从政府、学校、教师三个主体入手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课后服务是我国推出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其不仅致力于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服务能力,同时也在于有效减轻家长的负担。但是,“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在实际针对学生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能够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因此,这也对初中化学教师课后服务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双减”政策精神,探讨初中化学教师课后服务的相关落实策略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双减”承担着学生学业压力纾解和全方位育人质量提升的双重历史重任,其重要的一项目标即在于强化课后服务且彰显其育人价值,这对于工作在条件相对局限、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地区的小学全科教师而言,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价值追求,把握课后服务的育人本真及自身的使命跃迁,遵循农村小学教育全方位育人规律,充分发挥全科性支撑作用,增强对农村小学生的课后服务能力。针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课后服务体系不健全、课后服务低效重复、教师课后服务成就感降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升、课后服务心理倦怠等挑战,应从多个维度着手探寻破局之策:以提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水平作为固本策略,以充分调动多方“减负”主体形成“家—校—社”育人合力作为联动策略,以优化在线教师交流和因地制宜开发运用线上资源作为信息化对策,以合理适度地探索学生参与服务工作作为辅助性策略,以建构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助力农村小学生全面、充分、可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让教研组教师、不同学科教师、家长、学生等群体“组团式”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和体验,从而减轻教师负担,增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加强家校合作力度,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当下“双减”政策的出台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小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后育人服务,提升教学评价素养,才能更好地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而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的课堂教学效能低、课后服务组织经验匮乏以及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必然制约着“双减”目标的实现。要真正发挥教师在实现“双减”目标过程中的重要力量,社会各方必须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支持,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丰富教育资源供给;同时,中小学教师也要提高自学和教学研究能力,为自身专业发展赋能,发挥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20.
“双减”政策实施中,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要场所,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体。当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存在诸多冲突,阻碍了“双减”政策的顺利执行。借助刘易斯·科塞的冲突理论,发现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中的冲突主要有三类,一是教师与学校的冲突,二是学生与学生的冲突、教师与教师的冲突、家长与家长的冲突,三是家长和学校的冲突。为进一步调适冲突,充分发挥冲突的积极功能,促进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首先,发挥冲突的“激发器”功能,完善课后服务治理体制、机制;其次,发挥冲突的“调节器”功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最后,发挥冲突的“安全阀”功能,搭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