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昆仑工程公司(原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成立于百业待兴的1952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国家级勘察设计单位之一。为纪念公司成立60周年,公司征集有意义的照片。我们档案人员积极查找馆藏档案,提供了一批记载着公司几代员工敬业奉献,艰苦奋斗历程的珍贵照片。其中一幅1961年3月西藏拉萨毛纺厂现场设计组进藏时途经昆仑山口时的留影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照片上有7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身边树立着的一块标牌非常醒目:“昆仑山口/海拔4700公尺”。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们走访了此项目的负责人,已经退休的毛纺专家沈协欣主任,请他为我们讲一讲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看到这张年代久远、影像斑驳的老照片,沈老非常感慨,向我们讲述了当年他们支援西藏建设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西藏日报自去年10月31日至11月21日刊出《我的西藏岁月———70年代进藏大学生讲述的故事》。该专栏选择了15位大学生,由他们讲述当年在西藏生活、工作中最难忘怀的故事。这15位同志分别来自上海、沈阳、武汉、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他们刚刚走出校门,就...  相似文献   

3.
季颖 《新闻三昧》2004,(1):13-15
36岁的英国学者李爱德和35岁的英国记者马普安,于2002年10月19日从江西于都出发,沿着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时行经的路线重走长征路,2003年11月3日抵达陕北吴旗县城(红军当年抵达时名叫“吴起镇”)。其间经历383天,行程6100多公里,而李爱德因为徒步走完全程,成为继当年共  相似文献   

4.
编完这本《新闻探索与实践》,心情有些沉甸甸的。回顾多年来新闻工作的历程,真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味道。少年时代,凭着一颗纯真而热诚的心,我把当记者作为自己的人生之梦。中学毕业时,我写过一个剧本,名字叫《二十年以后》。自编自演,我就扮演了20年后的一名新闻记者.去采访我当年的老师和同学。演出之后,竟然受到了师生们热情的称赞。考上北大中文系以后,曾经听过郭超人同志回母校作的一次报告。那时,他才3O多岁.风华正茂,刚从西藏归来。他讲了他在平息西藏叛乱和随中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采访经历.强烈地震撼…  相似文献   

5.
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25军,开始了孤军长征。红25军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经历了血战独树镇等著名战斗,成为长征中人数最少、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队伍。鲜为人知的是,这也是一支被称为“童子军”“娃娃兵”的队伍,当年的战士们只有十三、四岁。在红25军长征81周年之际,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时,他们铿锵有力的历史足音犹在耳边回荡。  相似文献   

6.
记得一位新闻前辈曾说过:记者要当“两广总督”,即要广泛结交朋友,广泛地搜集材料。我写中外著名科学家也有这方面的体会。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落后,致使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早年不得不远涉重洋到海外漂泊和深造。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我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都有幸结识并采访报道过他们的经历,有的写成新闻或通讯、特写,还有许多人曾为他们宣传,并单独为他们出书。以文会友,渐渐地,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我的良师和挚友。当年采访他们时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际浮现。回忆对这些著名科学家的采访,总的体会是:和他们的交往要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7.
班闯 《中国广播》2013,(6):104-107
西藏广播的发展壮大不仅在大众传播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已经成为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维护西藏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反对分裂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作者结合"援藏"工作经历,分析西藏广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8.
西藏地方的记事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口耳相传、实物记事到结绳刻契记事的漫长过程;进入新石器时代,陶器刻划纹饰与符号成为西藏地方档案的萌芽;青铜时代的西藏岩画已具有西藏地方档案的雏形,并持续到吐蕃王朝藏文通行后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9.
首届工农兵大学生学习印地语 1971年8月初,李荣欣等解放军学员告别了北大.8月下旬,李荣欣他们在成都集合,乘车前往西藏.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去西藏干什么.经过半个月的颠簸,他们到达西藏林芝.大家在林芝休整了3天后,前往西藏拉萨.在拉萨,学员们被分到西藏军区各个单位,李荣欣和郭进才留在了西藏军区教导队,担任连队辅导班的印地语老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喊话.  相似文献   

10.
文厚泓  许得存 《兰台世界》2016,(18):108-110
综合考察18世纪末六世班禅进京入觐时的西藏社会,有助于了解前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建构。在六世班禅入觐时,清中央政权及其对西藏的控制已稳定;西藏地方政权由传统的政教合一制过渡到由中央驻藏大臣与格鲁派两大首领(达赖与班禅)联合执政模式;西藏经济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有所发展,与喜玛拉雅周边国家与地区有了更密切的贸易交往西藏文化继再次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丹、锡金、拉达克等成为清朝的"藩部之藩属"。  相似文献   

11.
离休前任新华社甘肃分社社长的高级记者林田,最近出版了他1949年的随军作战日记《大军西南行》(新华出版社出版)。他的第二本日记是从四川随军步行进藏时记的,也马上就要上市。第三本是西藏民主改革的日记,已在整理。我在重庆抓到一本《大军西南行》,颇具吸引力,一口气就读完了。林田真是个有心人。当年他渡过长江到南京,上级让他到江西上饶随第二野战军十六军进军大西南。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记者,在现今这个年代,能有一段在西藏生活的经历,是自己的幸运。现代记者的三个标志是:操作电脑、开车、外语。一个好的记者,还应该有良好的思想素养,扎实的文字功底,丰富的阅历,还有就是勤奋。有此四者,方可将所见所闻意到笔到,行之于文,绘就于章。我不能算一个好记者,但我拥有引以自豪的丰富经历。在西藏这许多年的经历,已积淀为我人生的经验。我以为的“经历”,包含了经历中的发现。仅有经历不够,没有发现,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有了发现,经历才有光彩。  相似文献   

13.
这个“第一”带给我的所有影响,我都愿意承受现在,在公共场合仍有很多人能认出许海峰,他们会走上前要求签名合影,不过基本是20岁以上的人。时隔22年,听许海峰再次讲述当年的经历,他的口气就像一位食堂的大师傅在向你说今天的菜谱一样稀松平常,也许是时间已经淡去了当年梦境般的际遇与激动。  相似文献   

14.
藏人在北京     
一端是雪域高原,一端是首都北京,曾经千山万水阻隔,现在却可穿梭于朝夕。多年前才旦卓玛的一首《北京的金山上》唱出了藏族人对这个政治文化中心的想象,而今天,近万名藏族人已成为文化多元的北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年是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五十周年。五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藏族人来到北京,在这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他们在  相似文献   

15.
奇人天相     
邢肃芝经历的藏区,与今天已有很大的不同。今日之西藏,已经被符号化和通俗化了,它给江郎才尽者和都市中的庸才带来一时的冲动。然而,对某些艺术家游客而言,西藏与“伟哥”又有何异?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进藏的第二代,我已经在西藏生活了二十多年,算起来,做新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可以说,在西藏做记者,特别是广播记者、编辑、主持人集于一身的生活,给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西藏,感受西藏,记录西藏的绝好机会。新闻工作的经历,使我渐渐从心底里认识了西藏,从感情上走进了西藏。这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使我有机会从方方面面、特别是从农牧民群众生活和观念的变化中感受着和记录着进入新世纪以来,西藏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英国在1849年征服了印度全境后,为了拱卫这块被英国人称为“英王皇冠上最明亮的明珠”的重要殖民地,确保其在南亚次大陆的长期利益,制定了向中国西藏扩张的方针。英印通过清朝逼西藏地方与英印通商,遭西藏拒绝。英国即以锡金为跳板,从经济上、军事上入侵西藏,遭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抗。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西藏人民至今仍将当年抵抗英国入侵之战称之为“土鼠年之战”。1888年,英军从隆吐山下的扎鲁隘口向藏军和民兵发起进攻。西藏军民奋起抵抗。英军数人被击毙3月20日早晨,英军在炮火掩护下向藏军阵地猛冲,进入藏军埋伏圈。藏军第3团欧西瓦…  相似文献   

18.
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当年的情谊依然浓郁1946年夏天,我和夫人宋王争到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央局组织部把我们分配到创办不久的人民日报社。报社的同志们大都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从事新闻工作的,编辑部和通讯采访部的骨干,大都比我们大三五岁,我们自然把他们当作老大哥老大姐,  相似文献   

19.
西藏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独特缩影。在中国电影的宏观构架下,在国际势力的强势干预下,西藏电影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经历"十七年"初创时期、探索期、变化相持期和全球化时期等几个阶段。西藏电影在每个阶段都有代表作品问世,并形成了自身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信息     
从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在拉萨创刊,1960年11月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算起,西藏自治区的新闻事业日益发展,欣欣向荣。现在,已有《西藏日报》《拉萨晚报》《西藏青年报》《西藏科技报》《西藏公安报》等5种报纸,每一种都用藏、汉两种文字出版。期发行数共计在10万份以上。电台、电视台也已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1978年5月和1979年9月,西藏电视台先后开始试播黑白和彩色电视。1980年以来,还陆续建成了3座地、市级电视台,9座县级电视台和61座地方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每个接收站同时设有差转台,可转播录像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