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永 《新闻传播》2013,(12):181
新闻评论性节目,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为代表,以追踪热点、焦点,大众话题评说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评论节目逐步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和接受,许多地市电视台也相继开办了这类节目。而作为地市电视台,如何才能做好这类节目,这类节目的编导、记者,在做新闻评论节目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新闻评论节目要本着"聚焦不散光、帮忙不添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焦点时刻》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等新闻评论性节目的走红,新闻评论性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为广播电视工作者和各台领导所关注。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传播中,画面是基础,声音是灵魂.听觉语言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电视节目的制作是这样,新闻评论性节目中语言运用就更是这样。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通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深入人心,新闻评论性节目越来越为人们所喜爱.人们喜欢它那种揭露问题正视社会现实、实话实说的风格;喜欢它分析问题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魄力.在这其中,听觉语言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知道,《焦点访谈》在许多问题性报道中,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比如当事人拒绝采访,…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发展,电视评论中的专家效应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谓专家效应,就是指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参与到电视评论性节目中来,就某一新闻事件、现象或问题,发表观点,提出意见,进行评论,以自己独到的见解影响受众,从而成为电视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准确地说,应该是新闻述评性节目。它们大多结合某一新闻事实,在电视评论员(即记者)的引导下,展开评述,让各界人士发表观点,最终论证出节目的主题思想来.在这一论证过程中,专家的评说起着举足轻…  相似文献   

5.
孙愈中 《视听界》2004,(3):49-50
现在,许多城市电视台都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评论节目,它们各具特色,五花八门,有的名义上是评论性节目,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无评无论,不伦不类,漏洞百出,成了“四不像”。误区之一:节目内容有述无评电视评论与其它媒体的评论相比,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必须要有鲜明的观点、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和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目前与观众经常见面的电视评论大多为电视述评。形式上有先述后评、边述边评或先提出论点,再用事实来印证。而不少城市电视台开办的评论性节目,名称虽然取得很好,什么《今晚热点》、《社会透视》、《新闻广角》、《焦点评说》等等,内容却往往是有述无评,甚至通篇  相似文献   

6.
赵井元 《新闻传播》2010,(2):103-103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是以社会意义较重大、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为其报道内容;以突出运用现场采访、述评结合为其报道形式,以较强的纪实性、评论性和政治性为特色的新闻性访谈节目。  相似文献   

7.
评论类新闻节目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见解的节目类型。评论类新闻节目是电视作为新闻媒介的旗帜和灵魂.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央视《焦点访谈》的推出,很快在全国人民中建立了很高的信誉度,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闻评论与电视传播媒介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新闻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1]此后地方省市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的优势,相继办起了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以《焦点访谈》,《央视论坛》,及后起的《新闻1+1》、《环球视线》一批电视新闻评论为中坚力量的电视评论格局充分展示出了电视传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9.
涂光晋在《中国记者》第9期上撰文认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走向有以下4点趋势:一是电视评论类节目的某些形态(如电视述评与深度报道)间的分野将日益模糊,新闻与评论因素将呈现继续融合的趋势;二是电视评论类节目中的一部分将顺应公众化传播趋势;三是电视评论性节目特征得以更为充分的展现;四是新的传播媒介和新的传播技术将直接影响和介入电视评论性节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一直是电视的弱项,近年来,人们发现电视上有影响的新闻评论节目屈指可数。事实上单独设立的新闻评论性栏目收视率并不高,传播效果也不好。曾经各地方台一窝蜂似的仿照中央台《焦点访谈》、《观察与思考》办起的评论类节目现在大都悄悄地“关停并转”。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评论是当今公认的重要报道形式,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这类新闻节目,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赢得观众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主持人的表现。作为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必须要求有超强的节目整体意识和驾驭节目的能力,有较高的政治判断力和透析力,对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正确并积极引导观众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12.
弓伟波 《视听界》2006,(4):84-85
《央视论坛》作为一档纯粹的评论性栏目,借新闻说话,发言者是媒体本身,从“评事”走向“论理”,通过嘉宾的声音表达媒体的观点。《央视论坛》自2003年5月1日开播以来,以权威的观点和深度的评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人群相对稳定,但其收视对象主要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央视论坛》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不断的突破和尝试。一、说理性节目缘何不温不火笔者以《央视论坛》2006年1月4日至4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网上可查阅到的50期节目为研究对象,从评论内容和评论趋向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认为其选题和论说方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谈谈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的新闻性与服务性的结合张亮,胡晓琳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开播以来,深受观众的喜爱。这些节目关注重大题材,针随时弊,给今天的电视节目增添了虎虎生气,赢得了群众的喝采,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为电视的改革出了新路...  相似文献   

14.
电视谈话体评论节目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谈”。它是特定的谈话人选在相对固定的谈话环境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因此,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在于话题的选择,参与谈话人员的选择,主持人的驾驭能力及节目的定位等。 选题要恰当 谈话节目的核心是话题。要做好谈话节目,关键取决于节目本身的主观意念和如何寻找到合适的话题。 话题要有新闻性、针对性。谈话体评论节目,虽不像《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那样时效性强、冲力大,但鲜明的时事性,特别是反映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往往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和参与意识。湖南卫视的谈话节目《有话…  相似文献   

15.
1994年4月1日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正式开播 ,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先河。一时间 ,全国各地电视台争相仿效 ,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闻评论栏目。1996年 ,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新闻调查》 ,再次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特别是全国电视界的关注 ,并再度推动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一些县级电视台也随之开办了类似节目。应该说 ,新闻评论节目在电视中的出现和普及 ,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一大幸事 ,有许多可喜之处。可喜之一 :突破了以前电视新闻短和浅的弱势 ,使电视新闻有了向深度开掘的空间。节目样式的创新和容量的加…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谈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的时候,往往是和新闻品牌节目《焦点访谈》联系在一起的,脱离《焦点访谈》来评论敬一丹,她作为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符号特征就会模糊;而当我们谈论中央电视台娱乐互动品牌节目《非常6+1》的时候,必定会从节目主持人李咏开始,因为他是《非常6+1》最重要的符号。是节目主持人造就了品牌节目,还是品牌节目成就了著名节目主持人?本文将用符号学方法对电视节目主持人与电视品牌节目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第一档电视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虽然已停播多年,但电视评论的发展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节目的形态和样式越来越丰富,节目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在非评论性节目如谈话类、法制类、民生类新闻节目中,评论的因素也日见放大,评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体现节目思想深度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档电视评论节目《观察与思考》虽然已停播多年,但电视评论的发展却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势头。节目的形态和样式越来越丰富,节目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特别是在非评论性节目如谈话类、法制类、民生类新闻节目中,评论的因素也日见放大,评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成为体现节目思想深度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我国电视评论节目异军突起,十分活跃。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时空报道》,到浙江电视台的《新世纪论坛》、《观点》,钱江电视台的《记者观察》,教育电视台的《走进今天》,几乎每一家电视台都有自己的评论性节目。这些节目充分运用视听结合的优势,发挥声画并茂的特长,关注和探讨着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具有较强的舆论引导作用和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姚晓静 《新闻传播》2009,(10):16-16
《焦点访谈》作为新闻评论性节目的代表之作,有着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的风格和特色,在节目形态.特别是表达媒体观点的“说话”方式等方面尤为突出。近目,有人送来一套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编写的《焦点访谈》系列丛书,记录了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以来的稿件和采访心得,读后,再次感叹不已,也再次坚定了自己对《焦点访谈》成功之根本为恰守事实的一贯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