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理导行,思品课教学首先就是要讲清道理。师者传道必得其法,尤其是概念教学,更应注重其传授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道德概念的内涵,“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之真正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  相似文献   

2.
宋鹏 《陕西教育》2010,(12):23-23
古人云:“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其中的“德”就是道德规范和自我修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和心智水平,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教书育人”的根本所在,要想实现班级的智慧管理,当然也应从“心”做起。  相似文献   

3.
四、爱满天下大佛之心陶行知作为杰出的中华本土教育家,身怀大师之心,一生行进在“大道之上”,这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分不开的。陶行知素重道德,认为“道德为本,智勇为用,欲载岳岳千仞之气概,必须先具谡谡松风之德操;欲运落落雪鹤之精神,必先养皑皑冰雪之心志。德也者,使吾人身体揆于中道,智识不至偏倚者也;身体揆于正道,而后乃能行其学识,以造人我之幸福;学识不致偏倚,而后乃能指挥身体,以负天降之大任。道德不立,智勇乃乖”①。“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  相似文献   

4.
詹嘉 《生活教育》2009,(3):20-21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教人做人,先生不该专教书,应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只顾读书,应学为人之道。”他还指出:“政治之良否,视乎社会之风俗.风俗之厚薄,视乎人民之道德,败德之人,不得志害其身,得志害天下。”“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是极其重要的.正如新编“三字经”里面写道:教之道,德为先。  相似文献   

5.
祁成娥 《考试周刊》2014,(98):180-180
<正>人的心理素质在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育呢?——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互信和支持,其核心价值是尊重。只有"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让师生成为朋友;只有"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让师生共同进步;只有"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让教育生动活泼,让校园生机盎然。一、榜样引领,唤醒学生向善的意识所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古往今来,每一个大家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在育人方面,我首先育一  相似文献   

6.
论公德——历史框架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德是与传统私德相对的道德形式,它是儒家文化寻求突破并进行现代转型的理论成果之一,反映了国人追求现代化道德理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努力。公共利益是衡量公德的核心标准,对公共利益的认知即公共观念是一种特殊的道德意识,是公德的根本。以公共观念为基础的公德属于德性伦理,只有在德性主义框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公德也是一种利群之德,它主要调整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在公德概念的演化过程中,其国家思想、政治思想逐渐弱化,并为社会公德概念所代替,但相应也造成了理论不周全的问题。因此,要阐明公德问题必须追根溯源,从其概念的历史框架中重新发现公德的涵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公德”思想是梁启超“新民说”理论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利群”.梁启超借鉴西方新伦理的个人主义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上的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对公德内涵进行了改造,强调了自由意识、自治精神、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梁启超公德思想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我们把“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一哲理,贯穿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过程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县地处老区中心、德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注重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实施三方共建设,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德育机制;把握道德建设重点,创设开展有鲜明沂蒙特色的实践体验活动;还特别注重理论研讨,用科学的评价制度奖勤贬劣,以敢为人先的沂蒙精神,不断总结提炼有鲜明特色的县域品牌经验,促使全县近15万名中小学生在道德建设中茁壮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9.
培根曾说:天性好比种子,它既能长成鲜花,也可能长成毒草,人应当时时检查,以培养前者而拔掉后者。明朝的王守仁也说道: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相似文献   

10.
一、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古今中外,皆把道德建设,尤其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立国做人之本,只是不同的阶级、不同国家,思想道德观念不同而已。关于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我国宋代《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用人之道就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德才兼备者必用,有德无才者可用,有才无德者不用。”道德或者修养是成才必由之路,当然其前提是一个人首先要有远大抱负,但没有良好的道德很难成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北京公众学术演讲时的题目就是“做人当志存高远”,只有这样才能“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由于高尚…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道德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分析当前高校道德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抓“官德”,师德,公德,促党风,教风,学同,争分夺秒 到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身。  相似文献   

13.
古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语道出了“行”的源头,即人之身、心之性。虽说掣肘“行”的外物繁多,但决定其走向的,仍是心性和心能,德者德行,卑者卑为。可如今,竟现身一套戏法:给德颁了一个大红折子,以德换币,以币彰德,繁殖出了一大堆“道德银行”和“道德富翁”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德治”强调“德教为先” ,涵盖从政治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基本道德秩序。“德治为本” ,“德教”是“德治”的基础。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关键是加强公德建设 ,充分保留道德的“衡平空间”。德制法治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张才良 《家长》2023,(8):34-36
<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本质,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实施后,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守公德、懂礼仪、讲诚信,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一、树立立德树人思想的重要性“立德”重在强调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育,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树人”重在强调教育的过程中要以人文本、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6.
公德为全体社会成员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与个人德行相对的公共生活准则。当前,我国的个体公德意识淡漠、道德行为失范以及公德规约缺失。加快公德建设必须明确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成员的公德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提升公民的自身素质、健全法律制度,建立道德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被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树立高尚的道德对于“树人”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人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正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初步形成阶段,其是非观念较为模糊,缺乏明辨能力,易受周围环境和人物的影响,但又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只有抓好小学的德育工作,真正做到“立德树人”,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学校及德育工作者要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  相似文献   

18.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张新平教授在谈到陶行知的校长理论时,总结了陶行知关于理想的校长的四个方面。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在陶行知看来,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德性。“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校长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公德是服务社会国家的根本“,我们在每一个行动上,都要问一问…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依靠自我内心信念、社会员论和传统习惯来调整人的自我行动的行为规范。有道德者必“内待于已,外施于人”。其自身会受到社会赞誉,而得到发展。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征战杀伐、尔虞我诈现象丛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l)孔子此时提出“道德”思想观念,希望能用它来匡正社会,匡正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其积极进步意义的。。以孔子伦理思想为代表的儒家道德规范,这种“数百年来人们就知道的,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20.
程跃 《华章》2006,(11)
有人说:“老师是学生的阶梯,学生是老师的延伸和辐射,师者唯有把全部的光和热、情和爱迸发出来,才能真正称其为师。”作为班主任更应如此,既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要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身体力行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健康、愉悦的氛围中健康成长。通过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必须有“心”和“勤”。一、全心全意关爱学生——心班主任在工作中应怎样对待学生?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由此,班主任应当做一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