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竞争进化到合作进化: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新发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强调生物有机体间的竞争 ,它难以解释有机体的利他行为。亲缘选择理论、互惠利他理论和自私的基因理论揭示了生物有机体利他行为与进化的关系 ,指出在自然选择中个体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竞争进化与合作进化是生物有机体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进化路径 ,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相似文献   

2.
文章就信息范式条件下,政府信息资源制度变迁的追求作了论述,并以实际案例用以证明其论点,特别是在制度变迁的策略选择上,从政府的职能结构、政府信息资源的传递途径等方面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文章从信息范式的选择与制度的关系变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以企业高管作为研究对象,从情报意识的角度,分析企业高管的情报意识对竞争情报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作用机理,研究企业高管的情报意识的具体内涵以及各维度与竞争情报绩效的之间关系的内在机理并进行详细分析。依赖情境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分别选择了行业竞争环境和企业IT资源内外部两个情境因素,讨论它们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学学研究》2021,39(3):406-414
数字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引发了经济社会系统的全面变革,推动人类社会迈入数字经济新时代。本文基于技术经济范式变革视角,从范式构成和范式演进两个维度构建了动态分析框架,对数字经济演进的机理和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是从科学革命起源,继而衍生数字技术,催生数字产业,并推动制度变革的系列过程,其演进呈现出速度快、渗透强、辐射面广等特征。研究结论对于系统理解数字经济,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相契合的政策举措,形成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知识生态系统进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了知识生命周期与知识进化的研究内容,分析了知识生态系统进化的内涵、特征、阶段与影响因素,探讨了知识生态系统进化的协同、平衡、文化选择、竞合等机制.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的演化发展与制造业信息化的特征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广义的视解阐释信息化的内涵和演化过程。将信息化演化发展过程区分为古典范式、现代范式、后现代范式三种阶段,并进行相应比较。从后现代范式出发分析制造业信息化的运行属性,探讨其制度派生特征与技术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等工程教育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认为高等工程教育范式正在发生革命。与传统高等工程教育范式相比,新的高等工程教育范式具有国际化与多样性、质量标准化与创新性、终身化与阶段性、多元化与和谐性、高层化与大众性、综合集成与知识管理趋势等特征。适应高等工程教育范式革命的发展战略应选择:国际化战略、综合集成创新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8.
制度变迁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制度变迁的两种范式: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阐明了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制度变迁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进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产业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内涵、特征及其多元化供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产业竞争情报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产业竞争情报的多元化供给理论,通过对产业竞争情报的供给主体、供给框架与供给范式的分析,探讨产业竞争情报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施国良  姚斌  胡兴球 《情报杂志》2012,31(6):42-46,69
探讨了动态竞争理论和信号分析理论的互补性,回顾了信号分析在竞争反应预测中的应用,借鉴CIP模型和SCP范式提出基于信号分析的SCP分析模型,据此归纳出绩效较好和较差时的信号特征以及对应的组织内外因素的特征,以期为企业在识别信号后的行动选择提供分析框架和次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农业全面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而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结合制度变迁的强制力和诱导力,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才能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Policy》2022,51(3):104464
The transition literature (especially within economic geography, urban studies and political ecology) highlights that the proximity between actor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dynamics of sustainable transitions. Economic geographers distinguish between absolute (spatial) and relative (non-spatial) proximity. These play different role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 though relative proximity has been scarcely investigated in empirical studie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we investigated the relevance of spatial and non-spatial proximity in the evolution of a technological niche. We also explored the rol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non-spatial proximity (i.e. cognitive, organizational, social, institutional), in niche evolution, in terms of network expansion. To this end, we analyzed the Italian biofuel niche, as it has already undergone different evolution phases. We found that the most relevant drivers of niche networking were social, cognitive and institutional proximity. Additionally, while social proximity was relevant throughout the entire life span of the niche, cognitive and institutional proximity gained significance only in the maturity phase, marking a transition point in the niche evolution. From these findings we derive that policy makers should (i) concentrate on social proximity to speed up niche evolution and (ii) increase cognitive and institutional proximity in the development phase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niche in the maturity phase. This could occur through initiatives aimed at creating common experiences (e.g. business incubators, techn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and/or supranational institutions to create network externality conditions by means of R&D subsidies.  相似文献   

13.
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制度性含义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制度的一般演化逻辑,揭示演化视角下与开发区、高新区的制度性差异及其制度优势:集聚优势,专业化优势,创新优势.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降低原有制度体系下的高交易成本,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率、增加社会效益。制度创新层级、创新范域和创新强度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评价模型,通过构建制度创新层级指数、创新范域指数、创新强度指数和创新综合指数对1994-2011年间171项网络文化产业制度进行量化实证分析发现:历经17年的积累,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网络文化产业制度体系,但"高数量"的背后缺乏"高质量",尤其是法律制度缺席;总体演化趋势呈现震荡式倒U型发展态势,2000年为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峰,2002年、2006年和2009年掀起了21世纪以来制度创新的新高潮,2010年以来趋向平稳,表明产业发展日趋稳定。鉴于此,应加强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的顶层设计,建立系统性、预见性的网络文化产业制度创新体系,借鉴"3C原则",建立多元主体公共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潘颖  袁润 《现代情报》2015,35(11):18-25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对2002-2014年CNKI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对我国机构知识库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全面回顾。文章首先在宏观层面展现该领域的年度发文趋势、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重要研究机构等情况;其次,分析了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的规模、紧密度等情况,详细讨论了每个发展阶段的研究内容,展示了机构知识库研究主题的演变历程。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构知识库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正向交互促进的变迁历史,证明长期系统的科技立法变革能引领、建构、保障和跟进科技创新范式的进化并形成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我国因促进科技创新范式进化的立法史短而法律量少且有空白,所建构的科技创新主体缺乏多元共生性、创新系统自组织演化动力不足、创新环境开放协调度不高,迫切需要尽快推动科技立法的变革,加大科技立法资源投入,通过法律促进创新主体的多样共生化和科技创新的市场化,明确政府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具体职能并提升科技创新环境的开放协同度,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范式向生态系统性创新范式的进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获取"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论文合作数据,利用VosViewer和Ucinet构建"2011计划"机构论文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网络在网络结构、机构间合作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结论]"2011计划"实施前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表明,科学共同体的构建能促进科研机构间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则取决于科学共同体研究方向与政策导向和应用热点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8.
王丽丽  马晓龙 《资源科学》2016,38(9):1653-1662
地质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的重要依托载体,其价值演化研究对于地质公园的发展具有导向意义,同时构成了制定符合特定时期地质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充分释放的政策依据。基于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历年规划文本,通过高频特征词提取,以特征向量中心性和中介度中心性为指标,对其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构成大致以2012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即保护与开发兼顾时期和综合开发时期。第一阶段地质公园的特征较为明显,“地貌、公园、保护”三个词出现的频率最高, “保护、自然、公园、景观、旅游、景区”处于主导地位,“公园、保护”拥有最高的影响力度。第二阶段以旅游为主题,“旅游、景区、项目、规划”出现的频率最高,“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服务”处于主导地位,“旅游”的影响力度最大。导致这种演化的直接原因在于经济利益驱动,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下政府对地质旅游资源价值的定位是决定其价值取向,从而导致地质旅游资源价值演化的根本原因。研究认为,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安排决定了地质旅游的发展路径,是新制度经济学在国内旅游产业的实践应用,而这种特征正是人地关系相互影响的有效验证。  相似文献   

19.
对移动医疗平台面临的复杂制度环境进行讨论,得出政府、市场和专业三方制度逻辑间存在动态博弈。借助演化博弈的方法,构建移动医疗平台的政府逻辑主体、市场逻辑主体和专业逻辑主体等多重制度逻辑的博弈模型,并进行模型推导和模拟仿真,探究其多重制度逻辑演化的内在规律和动态均衡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三方主体经共同演化博弈达到动态均衡需要适合的政府规制。在此基础上,从三方制度逻辑的角度对我国移动医疗平台的政府规制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平台付费机制、制定统一问诊流程等对策建议,助力此动态均衡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突破性创新作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实现创新赶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正引起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从能力演化、制度供给视角探讨企业如何开展突破性创新。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的实现需要内在能力和外在制度的共同作用,当内在能力实现由常规能力到高阶能力、由使能能力到赋能能力的动态演化,以及外部制度实现由干预政策向服务政策、由单一政策向政策合集的变迁,企业也将逐渐完成由创新跟随到创新突破再到创新引领的转型跨越。上述研究发现揭示了企业能力、制度供给与企业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协同共演规律,对于深化理论认知以及开展理论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