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学者影响力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甄别综合影响力优异的学者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领域学者的学术文献影响力、学术合作影响力、学术引用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网络社区影响力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类指标对各维度影响力的作用程度,结果发现学术迹、合作引用强度、引文网络PageRank值、Altmetrics-h指数均在各层面影响力有更高的贡献作用,Researchgate类指标在揭示网络社区影响力中作用相当。利用天际线算法对基因编辑领域学者进行综合影响力评价实证,发现涵盖Researchgate指标的评价体系可帮助遴选更多学术水平优秀的学者,结果与领域研究的实际推动者较为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Researchgate类指标作为补充性指标进行学术评价的有用性。以上结论均可为科技评价理论拓展和应用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提升高校学报自身学术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实证探索将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应用于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方法】 以中国知网为主要数据来源,收集整理了34种安徽省省属本科高校学报的发文总数、零被引文章数量、h指数、总被引频次和h域引文数量5个独立测度参数,计算各高校学报的学术迹和学术矩阵,从h核量化测度、h尾量化测度、零被引量化测度、学术迹综合量化测度4个视角对其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学术迹的动态变化趋势呈发散态势,学术矩阵中9个构成参数能够精准表征各自学术成就的分布,并且能够诠释各自学术影响力之间差异产生的个性化原因。【结论】 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形成至少需要累积3年时间,学术矩阵能够较好地区分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整体水平,能够从学术关注度、学术爆发力等个性化发展角度提升综合性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学术迹和学术矩阵可以作为省属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2006~2010年我国眼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眼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2006~2010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的10种眼科学期刊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学术影响力评估模型进行学术影响力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10种眼科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发展趋势呈5种形式:①期刊学术影响力高,但增长率为负值或较低,如《中华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和《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位居前3位,但增长率为负值或较低;②期刊学术影响力较低,增长率较高,如《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和《临床眼科杂志》的学术影响力低,但增长率较高,说明近5年发展较好;③期刊学术影响力较高,增长率也较高,如《眼科研究》和《中华眼底病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分别位居第4位、第5位,增长率分别位居第2位、第5位,显示这2种期刊近年发展稳步前进;④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增长率均较低,如《眼科》和《眼视光学杂志》,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术影响力;⑤期刊学术影响力和增长率均位居中上水平的《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对我国眼科学期刊的评价和各个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入选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高被引科学家数据库中的物理学科高被引科学家为样本,从学术生产力与影响力的二维视角对科学家的学术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1)学术年龄在区间[1,25]之内时,学术影响力高于学术生产力;(2)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均存在较长的衰退期,但学术影响力活跃程度高于学术生产力;(3)学术影响力达到波峰时的学术年龄存在不确定性,而学术生产力可以唯一确定;(4)学术影响力与生产力最佳学术年龄区间均近似符合“黄金分割率”;(5)学术影响力和生产力与学术年龄之间的拟合关系均为三次多项式分布。同时,在文末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魏明坤 《现代情报》2021,41(1):152-157
[目的/意义] 学者是学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学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对学者学术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也是每位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变化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测度方法,以中国引文数据库(CCD)为统计工具,利用SIF测度模型对2019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SIF测度模型弥补了h指数在评价学者影响力的不足,对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测度具有适用性,揭示学者学术生涯的学术影响力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10种统计源医学类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安徽省10种统计源医学类期刊2002~2006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运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价模型得出各期刊学术影响力分值。结果显示,10种期刊中有6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逐年提高,其中《中国药理学通报》的学术影响力最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学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相关论述,制定了学会国际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并针对学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提升学会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策略,旨在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学术图书是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的学术产出形式,结合现有研究基础,从多维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的有益探索。[方法/过程]文章从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个维度,选取图书被引、图书馆藏、学者影响力、书评、微信微博数据、网上书城评论等指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以上的图书进行实证分析,利用CNKI、读秀、WorldCat、微信、当当网、豆瓣等平台获取传统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数据,运用CRITIC赋权法、TOPSIS综合评价法对269本图书进行影响力评价实证研究。[结果/结论]提出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图书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未来应该加大图书在不同渠道的宣传力度,加速相关数据平台建设,探索更加全面有效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文献计量指标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权重的问题,采用SPSS软件,使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提高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因子,为在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评价中各文献计量指标权重选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载文量、基金论文比这两个指标也是影响学报学术影响力的主要因子.这表明,适当增加学术影响力高的文章的发表数量和基金论文的比例能够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学术影响力的频率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旭 《情报杂志》2004,23(12):67-68
科学引文是考察学术影响力的最佳切入点。研究表明,反映作者学术影响力3种类型的引文频率分布规律均符合广义上的洛特卡定律,文章还应用普赖斯定律对高学术影响力作者、论文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1-2010年SCIE、ESI、JCR(ISI)数据库中湖泊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文献计量统计,对国内外6家代表性湖泊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要素进行了分析,评价了其学术影响力,并勾勒出6家机构学术影响力所处的世界水平。  相似文献   

12.
高志  张志强 《现代情报》2017,37(5):66-71
[目的/意义] 研究如何动态地评价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的方法和探索研究科学家个人学术影响力时序曲线的意义。[方法/过程] 用基于每n年和基于逐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对76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的学术影响力时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比较了基于每n年个人发文和引用的学术影响力计算方式下基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和类h指数的特点。[结果/结论] 得出了恰当的个人学术影响力随时间变化的计算方式和分析指标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为“影响力计划”)1期实施后的效果进行绩效分析,为今后资助期刊的种类及资金额度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期刊引证报告》的数据指标,对影响力计划1期资助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力计划1期实施3年(2013—2015)以来,受资助与未受资助的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均进步明显,而受资助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指标的提升上明显快于未受资助期刊。【结论】 受影响力计划1期资助的期刊在学术影响力指标上提升效果明显,同时也起到了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出版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了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质量决定了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深度,数量决定了研究人员学术影响力的范围。本文从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构建了学术影响力的测度方式,提出了用H指数、学术交流载体、同行评议、社交网络作为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及影响因素规律,对教育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及学术评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教育内容分析论文的内容分析表明,被引用率、被下载率是较之于被引用频次、被下载频次更科学、有效的衡量论文学术影响力的指标,该指标下的学术影响力,受论文发表时间和所用分析单元影响显著,而随作者单位类型、研究问题领域的变化不显著。建议现实中衡量学术影响力采用被引用率和被下载率。  相似文献   

16.
从图书馆的发文数量、被引次数、h指数、g指数、R指数及标准化(h,g,R)指数角度,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同时通过计算图书馆各作者h指数,研究了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对图书馆整体影响力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h指数兼顾了传统的发文数量和被引次数;标准化(h,g,R)指数对其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比单一指标更加公正合理;具有高的h指数的图书馆,高的h指数作者对图书馆整体影响力贡献比较大,对低h指数的作者群而言,仍然有一部分作者单篇被引次数很高,这部分作者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如果只依靠单篇文章被引次数的静态增加而发文数量并不增长来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并不利于图书馆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学术影响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国内外科技期刊在建设学术质量、提升影响力方面采取了多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良好而显著的成效,在推动学术交流、引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爽 《情报杂志》2023,(7):178-184+192
[研究目的]探究了科技人才在获得资助前后学术影响力的变化,为治理“唯奖项”人才评价的对策提供启示,对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以上海地区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学者为研究对象,基于时间间隔的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参数pr(y)指数建立学者整体和个人的学术影响力的时间序列。利用双节点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首次获得重点项目两个关键节点前后学者的pr(y)指数曲线趋势特征,实现了双关键节点下学者学术影响力的精准评价。[研究结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对学者整体和大部分学者个体的学术影响力起到促进作用,双节点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将学者学术影响力表现分为10类,清晰准确地描述了双关键节点下学者学术影响力上升、下降的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旨在探讨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方法。[方法/过程]选取读秀馆藏数据、WorldCat馆藏数据、豆瓣评分、豆瓣热度、豆瓣评论、中国知网收录书评、论文他引、图书引用等八个指标,构建学术专著影响力评价体系。利用TOPSIS法对“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中专著的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专著影响力评价的结果。[结果/结论]引文计量指标和Altmetrics指标相互独立地反映了专著的影响力,Altmetrics指标能够及时地反映专著的热度和影响力,对引文计量指标的评价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20.
基于CJCR和CAJCCR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指标对浙江省高校学报及其在全国学报中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比较研究,提出若干提升浙江省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