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件事情、同一篇新闻稿件,记者或编辑不同,报道的效果也大不一样。在解释这个问题时,我们常常会说:因为每个记者、每个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责任心不一样。如果从理论上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那就是各个记者、各个编辑的主体意识有强弱之分,导致了采编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新闻源较多,常常会出现一则新闻多家记者扎堆的现象。但在一些中小城市,尤其足欠发达的中小城市,晚报的记者却常常感觉没稿子可写,编辑亦常常无米下锅。其实这种现象一方面与采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缺少新闻策划所致。  相似文献   

3.
我们很多记者和编辑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难题,面对一大堆新闻事实,不知道写或编什么好,大多数时候往往是按习惯思维或以往的经验处理,以至会议新闻成堆,“四季歌”年年唱,但当别的媒体记者就同一事实发掘出其潜在的价值并报道出来时,我们往往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我们过多的关注新闻事实本身而缺少一  相似文献   

4.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些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时,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刀阔斧地删改,常常使一些新闻的价值与鲜活性大打折扣。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做法很不可取。要想提高新闻媒体整体的报道水平,当务之急是采取行之有效的系统化措施,使采编人员迅速提高自身水平,弥补自身缺陷,力争达到编辑记者化、记者编辑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进步,记者编辑队伍正越来越年轻化,笔者所在的虽然是媒体的神经末梢县级电视台,但近年来随着一批批毕业生的加盟,采编队伍的年轻化现象十分突出,其中"80后"占到采编人员的69%以上。年轻人富有激情、干劲足、观念新,适应现代社会能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一名合格的编辑记者,首先应当是一位合格的资料员."可见,积累和使用好新闻资料对编辑记者的采编工作是大有裨益的. 新闻实践证明:积累并使用好新闻资料,是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编辑记者采编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有关方针政策的新闻资料,可以使编辑记者及时掌握中央精神,提高报道的政策思想水平;有关知识性新闻资料,可以丰富采编人员的知识和群众用语,改进新闻写作;一些优秀新闻作品方面的资料,便于编辑记者研究新闻业务,提高新闻报道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编人员有条件做理论研究。采编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已独特的体验,过一段时间,整理一下,让零碎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顺便采撷采编之余的成果,不失为一件美事;而有意识地去研究采编过程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也大有裨益。 采访、写作、编辑,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体验很多。 作机动记者的,没有固定的线,在寻找新闻线索方面可能就有一套自己的“经”:怎样在各条线的交叉点或边缘地带寻找新  相似文献   

8.
“同题文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4年10月以前,大河报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与记者沟通相对方便顺畅,编辑的主动性较强,在省会部、热线部“同题文章”相对少些,但省内部因各驻站记者没有跑线记者的约束、远离编辑部缺乏沟通等诸多因素,日常报道中的“同题文章”就不能避免了。2004年10月,大河报正式实行采编分离运行机制,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相对独立、平行,这样可以打通版面,克服画地为牢的弊端,使得质量高的好稿件得以充分展示。采编分离的好处自然是…  相似文献   

9.
最近和几位报界技术同行闲谈,在谈到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时,各位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几乎惊人的相似。如在采编应用培训初期,技术人员常常听到有些编辑、记者说:“我们是高级脑力劳动者,录录文字、拼版组版是工人干的事儿,我们怎么能干这些事呢 ?”使在场的技术人员哭笑不得。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工的发展,二是怎么样认识关于现代新闻工作者素质内涵,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改变观念。   说到社会分工,报业在编辑部未应用采编新技术前,稿件处理完全依赖手工作业,稿件的各个流程分工明确。不错,那时稿件编…  相似文献   

10.
马莉 《视听界》2010,(6):113-114
网络视频新闻的采编部门需要更新理念和方法,在业务的组织架构上做出调整,并让各个采编岗位进行高效的分工与合作。网络视频新闻采编部门至少应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技术人员、交互平台管理员等岗位,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较传统意义上的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11.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报业竞争空前激烈,报纸质量是关系到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基础。而报纸质量主要决定于记者和编辑的敬业精神和采编实力。相对而言,编辑的责任更重一些。有资格担任编辑的,一般都有比较高超的写作水平、鉴别能力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相似文献   

13.
尽管新闻资料工作的重要性和新闻资料工作者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已得到编辑、记者们的认同,但新闻资料利用率不高仍是目前许多新闻单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此,我们编发这一组稿件,请一些同志就如何收集、整理和运用好新闻资料各抒己见,供广大采编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采编实践中,我们常常思考并喟叹这样一个问题:呆板僵化的编辑思路使得版面毫无生气与活力,甚至面目可憎;而具备创造性和超前意识的优秀编辑则把版面"经营"得魅力四射、灵气十足,既好看又耐看.  相似文献   

15.
报社资料室的读者工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有固定的读者群.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专门性是指:新闻资料工作必须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发挥尖兵和参谋的作用,有目的地为报社各个新闻采编部门服务.特殊性是指报社资料室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的构成,是由记者、编辑、干部、职工组成.其中记者,编辑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版面的编排,还是稿件的采写,都体现着编采人员的意识。意识是一种理念,编辑意识于版面、栏目之中,其思想性才能得以凸显;意识是一种立场,记者的意识于新闻稿件之中,其导向性方可得以明确。在采编实践中,我们应该具备哪些意识,才能使新闻既有思想性,又别具风格,最终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同。为此,本期围绕这个问题,选登几篇论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新闻队伍中,对“有偿新闻”一词并不陌生。它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畸形产物,有悖于新闻职业道德。一旦让“有偿新闻”充斥报刊、电台、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将损坏其引领社会舆论、追求客观公正的诚信形象,玷污新闻采编队伍的职业形象,甚至给党的新闻事业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 新闻职业道德,即指记者编辑在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关系时的行为规范。“有偿新闻”,其实就是某些记者编辑在采、编、写新闻过程中的一种“越位”。根除这种道德失衡与错位现象,对记者编辑本人来说,  相似文献   

18.
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充足的准备,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使用蒙太奇的目的是要表达一个具体的思想,说明一个问题和现象。为此要求记者、编辑在新闻采编中正确运用蒙太奇。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方式、编辑形式、采集方式等发生了变化,纸媒记者在采编工作中面临着内容编辑方式、传播技术、新闻传播模式方面的挑战,很多记者在采编工作中积极调整工作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但是采编工作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记者思想落后、新闻内容质量低、不注重融媒体建设等,这些都影响了纸媒发展。因此新媒体时代下纸媒记者应转变工作思维,做好角色的调整,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新闻时效、打造高质量新闻、提升新闻编辑水平等,为走好新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之路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0.
按照通常的分工,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外采和编辑,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就是根据对所负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