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由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中的一份《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随机抽取1 65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是呈相关性的,并且体质健康测试不同等级分值与心理健康特征的相关各不相同。研究还发现,体质健康测试不同等级人群的心理健康的特征存在差异性,特别是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等级人群与良好等级人群有5个心理健康的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发,主要通过心理测验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关系,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关依据。研究方法:测试对象、心理测验方法、90项重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体育态度韦尔(wear)等价式量表(A)测验、身体素质测量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发,主要通过心理测验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关系,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关依据. 研究方法:测试对象、心理测验方法、90项重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体育态度韦尔(wear)等价式量表(A)测验、身体素质测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阐述了体质、健康及心理健康的定义、标准,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综述,表明现在研究已表明体质与心理健康存在相互关系,心理与体质的相互影响关系有待进行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体质测试等研究工具,对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进行了多重比较和灰色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2)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但反映其体质状况的各个指标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3)反映大学生体质状况的6项指标时其心理健康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体质总体情况、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成绩、台阶试验分数、身高标准体重和握力体重指数。结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与自杀意念中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对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高中组)第三营区及其所属省市普通高中262名学生进行测查。结果男生体育活动等级水平显著大于女生,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女生;体育活动、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存在年级差异;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r=-0.288,p<0.01)、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r=0.656,p<0.01)、体育活动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r=-0.189,p<0.01);心理健康在体育活动与自杀意念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体育活动通过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意念,体育活动是降低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有效方式,因此加强体育活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降低自杀意念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在理论课教学、运动技能教学、学生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对新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对新课程实施前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采用新课程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锻炼时的心理感觉均优于对照组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运动心理学     
G804.8 980281321 世纪的健康主题:心理养生〔刊,中,I〕/项觉修∥气功与科学.-1998(5).-35(DW)养生∥健康∥21世纪∥心理∥生理功能G804.8,HL006 9802814对影响当代大学生体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HL.中,A〕/徐明欣,高斌,鞠传进,王秉彝,王童,张外安,臧大辉∥第五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1997.-128(TY)大学生∥体质∥心理素质∥心理分析∥心理测定∥精神卫生本文探讨了体质与心理因素的内在关系,研究了学生的体制,探讨体质的心理测量与评价方法。研究对象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运用9种测试及分析方法对体质与心理因素和有关体质评价指标的内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学生的体质水平与运动意志、反应能力、气质类型、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9.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康奈尔医学指数(QvⅡ)>中M-R部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利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心理因子和三级模糊评判模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精神病、焦虑、抑郁为代表的"个性特征"因素和以强迫、人际敏感、偏执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因子.通过模糊三级综合评判方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表明,心理对体质健康的影响大于体质健康对心理的影响,由此可知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整体提高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情绪稳定性量表(ESSV3.0)等研究工具,对山西省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状况的关系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2)锻炼人群和非锻炼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3)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心理健康效应优于小强度和大强度体育锻炼;4)不同项群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的效应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体育锻炼是改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卢晓文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56-58,6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多年,但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强身健体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此,提出体育课程生活化的设想,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两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有着正确的健康观,但在健康意识和行为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缺乏科学锻炼知识是一个普遍现象,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频率方面呈哑铃状。同时,男女生在体育行为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苏北地区适应性的调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用按比例分配样本额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研究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苏北地区中小学体育软、硬件指标能否适应新课程的发展要求。调查显示,苏北地区中小学仍受城乡二元格局的影响,市、县、乡三类学校差距大,师资配置不均衡,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村小学正面临“三无”困境;虽然绝大部分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积极的,但其课程理念、教学方式、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与新课标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体育领域的应对方式研究做了综述。发现该研究仍停留在对体育院系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他们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上。其中应对方式通过调节情绪来影响心理健康。现在人们十分关注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但都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说法。基于对体育活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三者内在联系的推断,对应对方式的研究将对此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研究,观察其进行运动干预前后的身体变化,来探讨运动对其体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戴杰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8):59+67-59,67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国家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了解体育教学中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体质健康评价与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设计思路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地需要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知道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了解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方法。由于体质健康测试的指标多,测试后数据处理的工作量大,评价繁琐,受试者在进行体质测试后,往往不能很快知道测试结果,影响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和分析后,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体质健康的提法不合理;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下该做何抉择;以及其中选测项目的兼容性有待提高;体育教师在测量过程的责任没有明确规定;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缺乏心理素质的测试指标。最后提出结论:改体质健康为体质状况;取消台阶实验以耐力跑替换;加强体育教学及教学目标的改革;增加心理测试指标;加强教师在测试过程中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目前,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仍方兴未艾。但学者们关注的主题、采用的范式和方法不尽一致,研究结论不确定、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也仍然存在。该综述旨在通过分析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既往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是行为学层面的分析,虽然研究者也试图揭示出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但囿于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难于揭示出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因果关系。当下探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不仅助于厘清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脑机制,也可以促进行为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但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也还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20.
李江红 《湖北体育科技》2016,(12):1114-1118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标准》,采用文献资料法、体质健康测试法和数理分析法,针对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50m跑、800m(女)与1 000m(男)、坐位体前屈、1min仰卧起坐(女)与引体向上(男)的体质测量,了解和认识该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分析数据的成因,探究其发展规律,进而提出改善他们体质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