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李泽厚美学的哲学基础——抽象实践论李泽厚同志一向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自居的。他把自己的美学自称为“真正的”“实践观点”的美学(《美学论集》,第166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即他自己的美学——不是从“意识或艺术作为出发点”,而是“从社会实践和‘自然的人化’这个哲学问题出发。”(《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第414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的理想是使哲学成为严格科学的哲学,以此去为人类的知识奠定一个可靠的 基础。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自然主义、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进行了坚决的批判、并在积极的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理想哲学——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哲学出场路径的转换、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祛魅以及对人类解放历史任务的明确。与此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原则高度”的建构也蕴含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确立起宗教批判——制度批判——副本批判——原本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和以“实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研究原则,这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种涵盖了宗教、政治、哲学、经济等多重形式的全面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的丰富维度已然彰显;此外,马克思还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进行了初步探索,而这一工作可谓是马克思超越意识形态的“前奏”和“导论”。  相似文献   

4.
课程本体论主要研究课程的“存在”问题,它是探究和思索作为“存在”的课程何以“存在”的理论。它对课程发展乃至人类具有独特意义:它是课程理论的根基;是分析、批判现实课程的一种武器;能够为人们认识课程提供哲学信念;能够为课程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吸取西方课程领域长期拒斥或忽视课程本体论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建设自己的课程理论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5页)很显然,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哲学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结合,强调哲学对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解放事业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思维--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世界历史”的宏伟视角去思考德国问题的现实出路。他把握住社会实践和文化发展的精华,从“宗教批判”深入“世俗批判”,最后诉诸“武器的批判”,终于发现了无产阶级这一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体现了一种具备深沉历史感的批判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龚自珍政治伦理两个价值维度就是“经世致用”和“爱国主义”。但他对时政的批判总的理论维度是“伦理的”批判,而不是“社会的”批判,也就是说是“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武器的批判”。结合当时的时代课题,拉长历史的焦距,瞻望以后历史的发展,对“经世致用”之学进行回溯与检讨,从历史的雏度进行重新估价和评判,我们发现“经世致用”之学正逐渐显露出其痼疾,往往“致用”而不能真正“经世”。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历史观是和生命哲学紧密相联的。他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 ,对以往的欧洲文明开展了猛烈的批判 ,从而开创了西方历史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先河。然而尼采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 ,却没能为未来人类的进步指明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迈入人类第三个千年之际,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将其称作“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后福特制社会”,等等,无论其面孔和称谓如何,必须承认的是,当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确不同了。作为一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要分析这些新变化,作出自己的应对。另外,就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而言,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扩展其问题域、界定一些新范畴、引介一批新人物。在上述两点上,颜岩博士的近著《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以下简称《批判》)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康德(1724——1804年),德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他以“曾在世界智慧的发展中标志着新阶段的批判哲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基础,从而在欧州大陆上掀起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革命。因马克思主义奠基人不无深义地称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在西方思想史上,“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  相似文献   

11.
在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中,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影响较大的一个分支。在这一流派内部,萨特和梅劳——庞蒂的观点也各自有所区别。萨特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点主要表现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此书涉及问题颇多,本文仅对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简要的评述,并着重就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态度作出必要的分析。萨特的“人学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范畴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书名中所用的“批判”一词有专门的含义,他是在仿效康德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批判”所赋于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康德当时所谓的“批判”主要是指考察、研究、分析、判定的意思;在他看来,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考察、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人的认识能力在构成知识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康德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要对人类理性进行批判的审查,以发现和规定人类理性的源流,范围和界限,建立一个有关理性主体的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康德认为,哲学乃是“有关人类理性的终极目的的学科”;他的批判理性学说或者说“先验哲学”,乃是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因此,理性的先天纯粹知识体系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体系,这就是東德认识论中的本体论思想。这一本体论无疑是关于人的先验理性本质的理论,康德名之为“纯粹理性”。这个纯粹理性,作为人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知的超验本体,但这又并不妨碍它全面发挥先验主体性的功能。康德哲学的这个思想体系,是靠他的“思辨理性”作准备,立足于他的“实践理性”,最后在他的“判断力”中得以完成的,本文着重阐明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此外还要对康德这个独特的“纯粹理性”的功  相似文献   

13.
葛兰西从“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入手,把“实践哲学”看作是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所谓“实践哲学”,就是“一种绝对的创造性活动”。葛兰西以此为基石,一方面批判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物质一无论”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精神一无论”;另一方面,批判了对马克思思想起源和组成部分做僵化的研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内在统一的,是一种总体的知识。同时,葛兰西也反对庸俗唯物主义和经济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简言之,葛兰西认为“实践哲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一种理论教条,而是一种历史性的政治实践。哲学不仅描述了这个世界,而在于推翻非人的旧世界,并建立合理化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4.
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批判”.正是在文化批判理论的总体框架内,马尔库塞试图把美学建设成为一门具有现代色彩的感性科学.他在审美理想与文化选择之间、审美活动与人的解放之间、审美形式与艺术的社会政治潜能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研究视野.然而,马尔库塞的理论学说只是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美学乌托帮”,不能成为一门有助于人类解放的“审美人类学”,非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观点使他陷入反科学的泥潭而难以自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以其“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批判》为中介,把《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审美主体性“统一了认识主体性和伦理主体性,从而使人的创造能力由片面趋于全面,由分裂走向整一”。它既不同于“上帝创世说”和无神论的“自然进化论”,也区别于青年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它给予前者以毁灭性的打击,“在人类思想的各个领域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最后目的的新纪元”,但与后者相比,它“把人类创造能力看作社会历史得以形成的最早原因”,则充分表明它“未能看到人类的全部创造能力,包括人的全部感觉都来自人类物质生产和创造。就此而言康德美学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审美主体性的唯心主义色彩特别浓重”。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康德成为现当代西方哲学界和美学界唯心主义流派与代表者的鼻祖”是极其自然的。然而,康德的审美主体性理论展示的未来——尽管这种未来还是一种看不清的抽象历史观——则是其“美学的合理内核”,它为青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美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从而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不朽财富”。  相似文献   

16.
当代哲学面临一个“技术转向”问题,技术正在成为哲学反思的中心话题。技术批判是技术哲学的根本任务。技术的批判离不开批判的技术即哲学的操作。通过哲学批判,人类才可能重建自我,使其本质得以统一,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波斯特是美国当今著名的新一代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波斯特就专注于研究新型电子媒介与批判理论的问题。他认为,新型电子媒介技术带来资本主义在20世纪晚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致使传统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滞后抑或失效,已经变动的社会现实和新的矛盾与问题需要一套新的批判理论加以阐释和观照。让很多人认识、了解波斯特的是他提出的新理论术语——信息方式。信息方式是波斯特整个思想的核心概念,在多本著作中都有反复阐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从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的。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上,他是第一个企图说明个别和一般关系问题的人。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一般和个别关系问题的认识上又表现为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人”是康德哲学的主题,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围绕着“人”这一问题而展开的。论述康德批判哲学中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对康德的“人”特色、他在“人”的上的得失及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