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代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给地方民生带来了严重危害。基于维护统治和体恤民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修筑堤防、堵塞决口、疏浚河道等措施来治理黄河水患。水灾发生后,中央政府更是采取蠲免税粮、开仓赈济等众多荒政措施来积极应对水灾。徐州地方官员以及地方士绅也在徐州黄河水灾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西汉文帝开始到汉武帝时期黄河频繁发生水患,给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黄河水灾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大面积流失,在中下游地区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是最重要的原因,再加上政府的疏于管理和治理不得力,造成黄河长达数十年泛滥成灾.汉代黄河水患的治理还给我们许多历史启示,其中沿黄河省份的统一协调,具有全局的战略眼光是黄河治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1-86
明清时期广西梧州地区水旱灾害频发,有统计的水旱灾害共发生268次,水灾次数多于旱灾,清代灾害多于明代。水灾高发期为道光、光绪时期,旱灾高发期为嘉庆、道光时期,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旱灾主要集中在秋季。明清时期梧州地区应对灾害的措施主要有蠲免赈济、兴修水利、广建仓储、加固城墙等。水旱灾害的频发也对梧州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影响,其中以对河神龙母的信仰和近代骑楼城的修建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生态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四个灾害高发期,即“清末自然灾害群发期”,水灾仍然是这一时期最频繁、最酷烈的自然灾害,尤其是黄河,更是“三年两决口”。导致黄河下游水灾频发的因素颇多,但近代以来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以陕西为例)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北宋黄河决溢频繁,往往造成严重水灾,因此,治理黄河成了北宋历朝的大事.在"筑、堵、疏、开"等治河手段的运用中,以梢芟为主的物料起着重要作用,且需求量巨大,北宋政府采取组织人力就近采伐、科配于民、购买等方式获取治河物料,但这些方式最终导致了社会上盗伐、滥伐林木的现象,不仅毁坏了河堤,加剧了黄河决溢的发生,而且对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地处黄河下游地带的河北地区,在黄河水灾的不断冲击之下,其水文环境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大量的湖泊被淤填或冲毁外,黄河水患的频繁发生,也对河北境内的水道运输造成了严重损毁。这种局面的长期发展,导致河北境内的水文环境进一步恶化,并由此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河濮阳河段是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最重的地区之一。周定王五年,宿胥口河决,黄河下游发生有历史记载的首次大改道,黄河始穿濮阳境;宋代,因频繁决口,导致濮阳河段变化剧烈;清末铜瓦厢改道后,黄河再穿濮阳境。究其原因,除社会因素和落后的生产力制约外,主要是该河段为泥沙堆积的主要部位所致。  相似文献   

10.
历史时期固原的干旱水涝灾害频发。旱灾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频次呈递增趋势,且以夏旱最多,连旱现象不断;水灾的季节性特征明显,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往往集中在局部范围,导致部分地区偏涝,部分地区偏旱。水旱灾害导致人口伤亡严重,饥民流民增多,经济遭受破坏,社会动荡不安,灾民心理恐慌等严重后果。灾荒发生后,历代政府采取赈恤、蠲缓、借贷等救济措施,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民间救助和灾民自救也是重要的救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苏北水患与水利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河夺淮,苏北沦为“黄泛区”、“洪水走廓”。频仍的水灾摧毁了苏北农业经济,使生存环境恶化,这是导致苏北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明清、民国政府从不同认识层面治理苏北水患,但时代及自身的局限使之无法进行根治。建国50年,苏北水患得到前所未有有效治理,水利事业获得长足发展,但其中也经历了曲折。  相似文献   

12.
黄河改道期间对徐州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将徐州水环境的变化以黄河改道为节点进行划分,以1128年黄河改道之前为一阶段,1128至1855年黄河改道期间为一阶段进行分析,最后以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观点,对徐州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三杨庄汉代聚落位于魏郡管辖的黄河河滩地内,遗址的形成与西汉中期以后日益严重的河患有密切关系。新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河决魏郡"后,王莽出于保护"元城冢墓"的一己之私等原因,在河决之后,并未及时加以治理,致使黄河在三杨庄汉代聚落所在区域长期泛滥。三杨庄汉代聚落周围的民堤在经受长期的洪水冲击之后,逐渐失去抵御功能,最终洪水得以侵入遗址所在区域。洪水侵入过程是缓慢,因此,三杨庄汉代聚落被逐渐淹没,得以完整地被埋藏在淤泥、淤沙之中。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滩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下游的广大滩区,是由于黄河数次的泛滥以及过水,逐渐淤积造就的.很多年以来,滩区一直重复着被淹一退水一再淹没的过程,致使滩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根据黄河中下游洪水水位变化规律和特征、黄河下游来水来沙特点,以及滩区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黄河下游滩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新世纪、新的形势下,下游滩区发展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5.
1938—1952年间的黄泛区农村经济在经历十余年的变迁后,仍然处于凋敝破败的境地:农业劳动人口、农具、耕地面积、人均耕地及产量等增长缓慢;农村集市商业尽管也出现过个别地方的“畸形”繁荣,但在整体上仍显萧条。当地固有的生态环境是影响黄泛区农村经济长期低迷的客观因素,因泛黄而遭变异的生态环境与动荡的社会、政治背景、混乱的社会秩序又是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河三角洲滨州站1922~2009年的年降水资料,用Z指数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旱涝等级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然后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并运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变换对降水Z指数的时间序列进行周期性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在太阳黑子M年附近则易发生旱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旱涝指数存在3~7年,8~12年,13~24年,25~40年的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7.
旧中国历代政府水务荒废,黄河南下长期侵蚀淮河水道,致使淮河流域灾害频仍。1950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水灾,淮河干支流堤坝溃漫无数,村没物毁,损失惨重。严重的灾情引起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发出根治淮河的号召;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治淮工作会议,确定了治淮方针,并成立专门的治淮领导机构治淮委员会。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之下,初期治淮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新中国治淮的良好起步。  相似文献   

18.
金代黄河多次泛滥,成为我国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代这一。官僚腐败,朝廷防水机构松散,官史不负责任,治水决策失误,缺乏长远的治水规划,没有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防洪措施等,使金代黄河接连多次的泛滥成灾,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从而加速了金朝的衰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