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非常时期"论"非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利萍 《现代语文》2006,(6):112-113
以"非常男女""非常可乐"等为代表的语言现象中的"非常"一词,是与一般形容词不同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区别词,有其独有的特点.其含义为"异乎寻常的",是"非常时期"中的"非常"这一义项的发扬光大.本文对区别词的语法特征从几方面进行描述,并将其与形容词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2.
"离"与"归"作为萧红的固有心结,贯穿其短促的一生.本文试从其对"家"的矛盾出发,分析她对"女儿"和"流浪者"这两种身份的双重态度,剖解其一路走来心理上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检索其散落在文字中的隐秘情绪,由此对萧红的心理历程能够有一个更完整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湖笔因"湖颖之技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批注法"是湖笔制作工艺的核心.湖笔"批柱法"有其独特的工艺特征,其与湖派"批注法"同中有异.湖笔"批柱法"有清晰的发展脉落,对于中国书画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问题学生"转化是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命题.如何准确把握"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但是仅仅从形成原因入手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其转化只是一种被动性的教育方法.如何从更本质的角度促进其转化,减少其人群数量的产生,文章将从"希望教育"这一模态对"问题学生"的转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释"奄"     
"奄"字早在西周就已存在,但其形义至今众说纷纭.本文从"奄"的字形入手,对其音、义做了简要的说明和考证.通过综合一些重点字书和工具书对"奄"及其作为偏旁构成的合体字的考释,考证出"奄"的本义为"覆盖",并探求了它的其他一些用法.  相似文献   

6.
陈栩静 《文教资料》2008,(26):21-22
古希腊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剧作<美狄亚>中塑造的"美狄亚"这一著名弃妇角色一度因为"叛父杀弟"、"杀夫惩子"等行为背负上了"恶妇"的罪名,但这些看似有违中希道德的将人类的超常态特性推向极致的行为正是其性格的鲜明特征,失之则不成为"美狄亚",其形成亦是符合人类心理规律的.本文则试图从"爱"的角度出发,对其一系列残酷行为进行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7.
许多字典辞书中都将"口无择言"的"择"字理解为"选择"义,认为与"口不择言"之"择"等同.笔者认为,上述解释恐非确诂.本文从"口不择言"和"口无择言"两词在古书典籍中的使用入手,分析了其不同含义,从而得出前一"择"为"选择"义,而后一"择"为"败、坏的"义.  相似文献   

8.
谈"一点"     
"一点"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常用词语,但其用法却相当复杂.可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词类组合,可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本文从"点"入手,分析"一点"的多种词义和句法上的不同搭配,以及其重叠式"一点点""一点一点"在句法语义上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是否是"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充分观察、深入研究、语值探求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对"是否是"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以探讨"是否是"的规范问题.文章指出:"是否是"的用法不是个别现象;"是否是"的使用有其内在的规律;"是否是"的形成有其历史渊源;与"是否"、"是不是"相比,"是否是"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因此,我们应对"是否是"的用法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10.
<语言研究>2008年第3期<"攘臂"和"攘无臂"释>中对"攘"的两种注解虽有侧重,其实意义应当相同.第二种注解忽略其方式、强调其动作.是"捋袖出臂",还是"縛袖出臂",还是"举臂、扬臂",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40—70年代的中国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始终存在着一种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从“延安文学”到“十七年文学”,再到“文革文学”,这种文学“组织化”趋势日益强大和严密,直至在“文革”中走到了历史的反面。革命文学话语秩序中的文学“组织化”本质上属于制度化权力的表现,其中隐含了中国革命文学的政治经济学,它主要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对创作主体的生存方式、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诸领域进行组织化规约,并最终确立了新中国行政指令性的计划型文学生产体制。但在文学组织化的历史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消解它的历史潜流。  相似文献   

12.
一味求“新”与求“全”并不就能解决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修修补补,但它无法完成“重写文学史”的最初设想与最终使命。如果对文学史编写的理论上(史学观念与方法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与整合)缺少突破,文学史编写的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所设想的目标。“重写”将会是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不断重复的过程。要编写出高水准的文学史,有待于提高对文学史书写中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待于寻找更多的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徽州女作家苏雪林应该在现代新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棘心》中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通过对《棘心》中"不安全感"进行分析,发现苏雪林的写作已触及到了人类的共性,但也遗憾地发现她缺乏揭示人类生存本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写作和研究中所理解的"农民"不是"五四""国民性"代表的"农民",也不是革命文学所期望召唤的革命"大众"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在中西对照中形成的"世界文学"总体视野下的"农民"。这种观念结构背景,导致80年代的"农民"形象成为落后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物。这种"农民"观影响了80年代人们的文学史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中的《明诗》篇,主要论述诗歌的历史沿革,概括全面,但在论述五言诗时对魏晋大诗人陶渊明只字未提,其原因是刘勰与陶渊明两人对"自然"有不同理解以及刘勰对玄言诗的误解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姑娘”这个称谓语的历史演变,探讨当前把“姑娘”一词用来称呼陌生女性的现象,指出“姑娘”这个称谓语解决了普通大众对陌生年轻女性无法称呼的尴尬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人体词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热点,"脸"与"面"是人体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高频词汇。按照"隋唐以前""、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三个时期进行梳理,发现"脸"与"面"这组人体词语的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发生了系列演变。找寻"脸"与"面"两者的替代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探究两者的演变过程,将有助于汉语史人体词汇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庄子《让王篇》提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问题,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自由重要,还是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享受外在的荣华富贵重要?并给出了“双臂重于天下”的回答与选择。尽管《让王篇》的思想相当驳杂,叙事条理不够清晰,但由于在先秦文献中尖锐地提出了个体生命自由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以“王”为中心的现实世界秩序,揭示了在个体自由与现实政治秩序之间存在着无法解除的根本矛盾,所以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与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国书"一词常见于古代典籍中,《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关于此词的释义不全面。与史籍相关的"国书"一词在南北朝隋唐时指本国国史或前代某国、某朝的国史。在宋代范围扩大,具体包括日历、实录、会要、勅令、御集、宝训、玉牒、时政记、起居注,亦有国史(多指正史)义。元明含义与南北朝隋唐相近,清代多指满族文字。不清楚各个时代"国书"的含义会造成误读古籍的错误。此外,"国书"是春秋齐国一卿士名,当于辞典中立此义项。  相似文献   

20.
《燕丹子》是古今争议比较大的一部作品,关于其成书年代,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其是汉代人的作品,而对于其性质,历来论者大都认为其是小说,但如果我们从杂史杂传的定义及其成书年代来看,《燕丹子》具有明显的杂史杂传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