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琐谈茶与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茶禅一味”、“茶禅一体”的起源和内涵、禅与饮茶、禅与种茶和制茶、禅与饮茶的向外传播四个方面,揭示中国茶与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生三道茶     
今年暑假,我去了云南大理,见识了白族的一种饮茶风俗——“三道茶”。所谓“三道茶”,就是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要依次饮三杯茶。这三道茶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喝了这“三道茶”,我深切地感到,人生不正像这“三道茶”吗?  相似文献   

3.
从古文献看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古代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及佛教徒、道教徒的有关论述,古人对茶的养生保健功能大致有以下几点认识:一、饮茶可以解毒疗疾;二、饮茶可以除肉食之腻而消食;三、饮茶可以止渴解乏而恢复体力;四、饮茶可以破睡提神而使人善思;五、饮茶可以防病治病而延年益寿。由于茶对人体是利害兼有,从趋利避害的角度出发,古人认为饮茶时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选真茶而尽量避免假冒伪劣之杂茶;第二,切忌空腹饮茶;第三,唾前不宜饮茶;第四,忌用茶水服药;第五,脾胃虚寒之人,宜少饮或不饮茶。  相似文献   

4.
关汉卿在散曲《不伏老》中有“分茶”一词。本文根据历代制茶、饮茶方法曾有多次显著变化这一点,认为“分茶”的内涵或形式也会随之而异,不能作“随意饮酒、小吃”解,而训解为“品茶”是比较稳妥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沈松勤《两宋饮茶风俗与茶词》中认汤词为茶词、“现存茶词始于张先”、宋代茶词统计(茶词作者八十余家茶词514首)诸观点进行了商榷,认为汤词不宜混同茶词、现存茶词不始于张先、茶词作家应为30人茶词应为49首。  相似文献   

6.
我国饮茶简史与茶文化发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有关茶的一切知识、饮茶习俗、加工、栽培技术和茶文化等,最初都是由我国直接或者间接地传出的。通过对茶的起源、饮茶历史和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浅析,阐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饮茶概况与整个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旅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宋是我国古代茶业和饮茶之风的盛世,《水浒传》则是第一部大量写及朝野、官私、社会茶人茶事的长篇小说。其有关“茶肆”、“茶博士”、“茶饭”、“茶汤”、“泡茶”、“拜茶”与“献茶”、“茶会”、“会茶”等种种茶人茶事的描写,不仅留下了我国宋元时期茶与社会的文学资料,而且丰富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角度与手段,形成小说探索与反映社会人生的独特艺术画面。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区种茶、饮茶和制茶的情形,古代的不同时期有明显变化。秦汉至宋代云南有种茶和饮茶的若干记载。元代云南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提及云南饮茶、制茶的记载甚少。明代记载云南地区饮茶、制茶的文字虽然增多,仍未能与产茶大省比肩。清代滇南的普洱茶如异军突起,种植、加工和销售均扩至相当的规模。普洱茶在清代的繁荣,与历史机遇、时代背景与社会习尚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饮茶与防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饮茶历史 ,很早以前就已认识到了饮茶的医疗保健作用 ,唐代《本草拾遗》上所载“诸药为各病之药 ,茶为万病之药”即为一证 ,而今茶已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保健饮料。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对茶叶中所含的保健成分有了较详细的了解。近年来 ,中、美、英、法、德、俄、加、日等国的医药界和茶学界的科学家 ,对茶叶的保健作用十分关注 ,发现饮茶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具防治功效 ,在防癌抗癌方面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本文简要介绍饮茶防癌抗癌功效及其机理方面的研究成果。1 茶叶中的防癌抗癌成分茶叶富含多酚类化合物 ,它们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茶叶     
我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饮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饮茶的历史最为悠久,据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今,茶与咖啡和可可并列为世界三大饮料。一、茶树原产中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茶叶作为饮料,始于公元前2737年前的神农时代,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史记·周本记》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该书又载:“园有芳香茗,”表明在巴蜀一带,周代已有人工栽培的…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了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12.
曾去过云南大理,对那里的白族三道茶感受颇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驰名中外。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喝下去滋味苦涩,故而谓之苦茶,通常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维吾尔茶文化和茶语言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维吾尔的茶词语,饮茶种类,饮茶习俗,保健养生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揭示和了解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观念习俗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
    
《海外英语》2013,(10):34-34
我们知道喝茶可以消除疲劳、清心祛火,对身体有诸多益处。但是也有人对喝茶有许多疑虑,担心喝茶过多会导致人体脱水。那么,我们究竟陔不该喝茶,如何健康饮茶呢?本期“科学热点”一起来了解更多关于“茶”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顾春 《初中生之友》2009,(10):28-29
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  相似文献   

16.
《七碗茶》是后代广为熟知的饮茶经典,《七碗茶》从普通文本走向茶诗经典,除了茶诗本体固有的内在精华之外,更为重要的则是后代各类爱茶群体对于《七碗茶》的广泛青睐,开拓了其传播与接受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7.
明中晚期江南地带以苏州府为中心,文人集团内部掀起了品茗热潮,他们讲究茶事,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上的饮茶风尚。茶文化的兴盛带动了此期绘画领域茶事图的创作高峰,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现象。文徵明是明中晚期苏州备受尊崇的大文人,但他也有鲜为人知的茶人身份。文徵明有多幅精妙的茶事图流传于世,代表了有明一代茶事图的主要面貌。以文徵明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图展开剖析,还原画作背景,探究“茶”与文徵明艺术生涯的紧密互动关系,进一步挖掘文徵明茶事图的文化内涵与审美特征,为研究文徵明绘画创作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明代以“榷茶易马”为国策,对陕西四川等地“边茶”出口采取严格管制,以提高国力。明代饮茶的政治地位提高,茶肆茶坊比前朝有极大发展,新茶种层出不穷,茶品加工和烹瀹模式更新,茶学研究成果丰硕,茶事画的创作空前繁荣,佳作迭出。但是,明代茶道文化却没有唐宋时期厚重大气,帝王将相以及绝大读书茶学研究者,还没有把饮茶之道上升至治国修身的高度。但以江南文士为核心的茶人集团是明代茶道主体力量,以书画界“明四家”为代表的士大夫不自觉地,充分地体现了刚健率真高雅清廉的茶人风骨。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兴盛的关键时期,饮茶已逐渐成为一件雅俗共赏的事。随着文人饮茶风尚的发展,茶逐渐形成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文人文化模式,茶与诗的关系也更加紧密而深广。文人不仅懂茶、爱茶,还以茶入诗,把茶的特性和文人的心态融入诗中。茶成为了寺庙和隐逸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竹、琴、鹤、蝉等意象有了密切关联。尤其是中唐以降,茶更成为了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文人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茶和饮用茶的国家。茶作为一种特殊饮料,既具健身、解渴、疗疾之效,又富有欣赏、助兴与情趣,千百年来,茶文化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作为我们日常饮用的茶,经过了一个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茗饮的漫长过程,茗茶的方法从古到今也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中国现代人的饮茶方式,仍以泡茶为主流,但因地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区别而使饮茶方式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深入的研究则会发现,饮茶方式的变化实际上跟农业技术的发展、历代文化审美取向以及环境地理因素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