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西游记》的"七子"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游记>人物组合的"七子"模式,最多传统"七位一体"的类型,但其具体运用却超越了传统,并有新的创造.其所创造"七子"模式,一是"七"分而为"一"与"六"对立型,二是"一"与"六"合而为"七"型."七"之为数是<西游记>总体构思一大关键.其文化渊源乃在<周易>"七日来复"之道和佛教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敦煌文书,结合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对五代时期扬州城"四面十八门"进行了考证,指出五代时期的扬州城十八门为陆门之设,不包括水门.  相似文献   

3.
朱晓娜 《现代语文》2008,(5):110-111
由甲骨文知"儿"是指人,"子"是指婴;"儿"多用于古时妇女的自称和对奴婢的称谓,"子" 则多用于对男性的称呼;"儿"带有贬义色彩,一般称呼地位低下的人,"子"常用于尊称或贵称.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乐曲风格也蜂拥而至,传统山歌似乎已被人们所遗忘,怎样将民族山歌进行良好的传承,是我们所面临的一大难题。近期以来,我国布依族山歌逐渐被人们所推崇,尤其是最为经典的"十八调",然而在其传承方面依然遇到诸多问题,后辈没有传承意识,最后经典山歌也将不复存在。因此,本文以布依族山歌"十八调"研究方向,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行之有效的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5.
临猗方言含有丰富的"子"尾词,它的读音、构词形式、语法意义都很独特.本文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及它的发展趋势来阐析临猗方言的"子"尾,以此进一步理解河东方言与普通话的"子"尾问题.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名词后缀"子"的用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考察"子"由实词演变为类化成分和后缀的过程,其最重要的语法性质是具有名词化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汉语名词后缀"子"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今天它已经成为一个组词能力非常强的名词后缀了.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中容易忽视子概念"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的现象,给出了一个<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该教学设计强化了这一子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日本近代诗人小说家佐藤春夫的实名小说<晶子曼陀罗>为中心,对明治大正社会背景下女诗人与谢野晶子跋涉诗坛的艰辛历程以及爱恨交织的情感生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佐藤春夫以其独有的"诗一般的幻想"勾勒出真实的"晶子像",在探究晶子多彩内心世界的同时,诠释了诗的本质,展现了自己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9.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语义和语音两个方面解释戏剧名目集合"江湖十八本"。用比较的方式分析了"江湖"和"十八"的词汇意义、文化意义及"十八"的语音特征。通过分析发现,特殊的意义及发音方式是"江湖十八"顺耳顺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自清代姚文燮、王琦疑李贺有妻室以来,近世王礼锡、朱自清、周阆风、钱仲联等学者均持此说不疑,并不断提出新的佐证,遂使这一观点几成学界定论。本文通过对唐代社会文化状况及李贺传记资料和诗歌内容的考索与研究,对上述学者提出的李贺有妻室的论据逐一进行辩驳正误,得出李贺无家室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12.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圈养斗鸭的栅栏;斗鸭习俗至少于西汉中即风行,直至宋末始式微;《谒金门》是以实写吴中思妇“斗鸭阑干独倚”来表达其“望君”情结,也寄寓了冯延巳本人的一种人生体悟:“经过反省、挣扎的苦熬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着。”  相似文献   

13.
武则天去世后,“武周革命”所形成的武氏集团对李唐王朝的影响力依然存在。通过景龙元年至开元元年间,武氏集团在太子重俊政变、李隆基诛韦后、玄宗诛灭太平集团等重大政治事件中的影响力,论述“武周革命”对这一时期李唐王朝的影响,认为太平集团的覆灭,才标志着“武周革命”对李唐王朝影响力的最终消失。  相似文献   

14.
汉代的“故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吏"一词在汉代有多种含义,以往学界多重视其"旧时属吏"的意义,而忽略其他含义。笔者利用文献和汉简材料,讨论了作为"前为官职者"的"故吏"在汉代的政治表现。认为他们虽已不是官吏,但凭借其行政技能,有时仍能参与行政事务。并指出这种"故吏"在汉代有相当多重新为吏的机会,已成为了一种任吏资格。  相似文献   

15.
有人认为:电白县霞洞“晏公”庙原来供奉的神不是冼夫人,而是水神“晏戎仔”;“晏公”庙建于明朝,与隋唐时的冯冼氏无关。对此,笔者持不同意见,提出以下观点:一、霞洞“晏公”庙的“晏公”二字不是神名或人名,而是古俚语地名;二、“晏公庙”是土人起的名称,是正式庙名“谯国夫人庙”的别名;三、地名“晏公”是不正确的汉语音译,正确音译应写作“暗宫”。  相似文献   

16.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17.
"狐"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形象,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至清,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狐形象也更为鲜活,而纪昀所作《阅微草堂笔记》就是当时刻画狐形象最为完备的小说之一。文章通过对其中狐形象的归纳整理,力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宗教民俗形态下的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19.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有关明代司法诉讼解决的具体过程以及国家的统治理念和地方社会是怎样结合起来一直研究不多。本文以成化年间徽州府祁门县谢氏发生的诉讼为例,对明代地方司法实况进行实证性研究。可以发现,明代中期以后乡村纠纷越来越多,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尖锐,诉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像明初那样,在里老人的主导下进行的以教化、和解、调解为主的乡村裁判的效力发挥变得困难了,所以民众向官府诉讼的例子增多。这就是乡村内部调解能力出现问题的证据。明代中期以后,里老人在乡村诉讼处理过程中的作用呈现出过渡期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