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向朝 《初中生》2007,(17):44-47
[原文] 《边城》第六章节选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  相似文献   

2.
孤独人生     
边城这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小城哺育了翠翠,翠翠心里也装着边城,一个小小的孤独的城。翠翠的小城里灵秀,多情的山水酝酿着翠翠的孤独,蓦地发现孤独一直都在,一直都充溢着翠翠的小城,于是乎发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给《边城》中的“翠翠的母亲”作注时说:“翠翠的母亲和一个军人相爱,有了翠翠以后,因结婚不成,两人先后殉情自杀。”《现代汉语词典》对“殉情”的解释是:“因恋爱受到阻碍而自杀。”可见,“殉情”本身就是一种自杀行为,“殉情自杀”语义重复,应去掉“自杀”。  相似文献   

4.
高爱国 《语文知识》2013,(3):129-129,60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结尾处为翠翠安排了一个永远等待的结局:“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的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5.
《边城》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力作,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而选在高中课本中的是节选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里,作者以翠翠的山理活动的变化过程为线索,从各个方面充分地再现了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少女的情怀。所以能够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作品,必须从这些心理描写作为切入点来解读翠翠心理波动和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6.
高语二册选了沈从文先生《边城》的第十三——十五节,节选的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翠翠的感情历程。在第十三节中写翠翠的心事,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那就是对杜鹃叫声的描写。其中第一段是这样描写的:  相似文献   

7.
在众多论《边城》结构的章中,人们更多从显性结构论及沈从的笔墨意匠。实际上说中还有着过去和现在相对应的隐性结构,这种隐性结构决定着故事人物命运结局和作家情感基调。作从分属两个时代的代表翠翠母亲和翠翠身上发现了传统生活美好的面影以及现在生活的变异;在翠翠带感伤意味的爱情故事中涵纳了作对湘西传统失落的挽悼,对造成此种变异的现代明和社会深深的隐忧。  相似文献   

8.
《边城》中“爱”的含义是博大精深的 ,有普通人之间的友爱 ,有家庭成员间的亲情 ,也有异性间的性爱。节选部分交织着以下几种“爱” :(一 )祖孙之间的爱爷爷对翠翠的爱 :操心其婚姻 ,教育其做人 ,顺从其要求。翠翠从小失去父母 ,爷爷担起了做父母的责任。面对逐渐长大的翠翠 ,为了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 ,老船夫奔走、周旋于大老、二老、顺顺和翠翠之间 ,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尴尬 ,操碎了一颗本已苍老的心 ,直至最后也不得结果 ,在一个雷雨之夜消无声息地死去 ,留下翠翠一人苦守渡口。祖父对翠翠的爱又不是一种溺爱 ,当翠翠因“爱”的…  相似文献   

9.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小镇,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故事就在翠翠朦胧的爱情中开始了……在这里,没有虚伪,没有尘杂,没有喧嚣,有的只是澄澈、明净、真实。走进《边城》,我感动于它的美丽。  相似文献   

10.
课本中有一篇<翠翠>,节选自沈从文小说<边城>.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们无不被湘西地方的风景美和人性美深深地吸引,尤其对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那没有结局的爱情悲剧更是充满了深切的同情.但与此同时,却又对故事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情节--翠翠摘虎耳草,感到十分不解.是啊,翠翠为什么要摘虎耳草呢?  相似文献   

11.
以随笔的方式来写文艺评论,难度很大;用随笔的方式把人物写活,难度更大。本文以随笔的方式评论沈从文的名著《边城》,评论《边城》中的小女孩翠翠,阐述她的天真与淳朴,描摹她的渴望与期待,下笔细致入微渗透灵魂,实属不易。作者先是写翠翠在渡口站在木船上的期待,那是因为她有了思念,有了爱。面对湘西的山、面对湘西的水,和远去的心上人,翠翠在等待,她心中隐藏着美丽,隐藏着秘密,她望穿秋水,感受着冷冷的风,固执地坚持着。作者写出翠翠的真诚与执着,把一个天真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让人感受到翠翠纯真的期望,同时也使人为翠翠的纯真的爱而担心。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写出翠翠真情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失落,指出翠翠在生命途中为了爱而不懈地追求,在追求中更加显示她的个性,让人看到了一个女孩炽热的爱和为了美好的爱情而苦苦等待,为了爱情而苦守渡口。尽管爱情也许永远地遗失了,但她的信念却不会因此而失去美色。作者在评论翠翠的独特时,不仅写出她内心的期待和美丽的心灵,而且着重写出她那永不泯灭的信念,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也正是本文最为打动人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当英子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当翠翠见到渡人一面用同情的眼光瞧翠翠.一面摸出钱来塞到竹筒中时,“翠翠明白那些捐钱人的怜悯与同情,心里软软的,酸酸的,忙把身子背过去拉船”。  相似文献   

13.
寻找翠翠     
祝勇 《教学随笔》2013,(Z2):22-23
<正>闲坐于草亭,忽地想起翠翠,仿佛想起一个熟识的故人。天碰巧落着雨。我们碰巧饮着酒。雨和酒,碰巧都易于勾起人的愁肠。碰巧是在酉水边,酉水碰巧和沈从文小说里写的一般模样。我们碰巧都是沈从文迷。所有与翠翠有关的事物,碰巧在这个时刻,聚齐。而翠翠,却只能隔着茫漠的时空同我们说话。翠翠很远。翠翠只生长于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里,  相似文献   

14.
《边城》中翠翠的一生是悲苦的,究其悲苦人生的成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成长的孤独形成寂寞的心灵世界、闭塞的环境给翠翠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冥冥中的"自然""人事"把翠翠推向爱情的深渊和人性的贫困让翠翠与爱情失之交臂等。  相似文献   

15.
卢斌 《教育文汇》2005,(9):61-62
《边城》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的湘西,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纯朴善良的老艄公,情窦初开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生龙活虎的傩送……《边城》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美丽和谐的生命图景,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教材中的《边城》是从沈从文先生的中篇小说《边城》中截取出的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情窦初开的少女翠翠对爱情从朦胧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我们除了可以将此书看作湘西人文风俗的美丽画卷外,我们也可以从翠翠的角度,将整部《边城》看作是一部少女的心灵成长史。这样,文章的阅读更易于入手。既然是心灵成长史,必然会带来心灵上的诸多困惑与矛盾。我们从节选部分可以隐约看到集结于翠翠身上的青春时期的困惑与矛盾:  相似文献   

17.
寻找翠翠     
曾婷 《同学少年》2009,(12):34-35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边城》踏入凤凰,我来寻找翠翠。翠翠生得好看,这是老大和老二都承认的。如细柳的眉和似水的眸在她的脸上显得独特而又别具韵味。翠翠生性活泼又乖巧懂事,还极爱听动人的山歌,亦爱沉浸  相似文献   

18.
《边城》中的恋父情结与情爱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从的《边城》展示了一个地处边远的田园牧歌世界,生存的默契与依恋跨越了伦理界限,凸现在翠翠与祖父的情感世界中。这种默契与依恋铸就了翠翠的情爱悲剧。  相似文献   

19.
翠翠原名黄翠琴,1988年进入市直某幼儿园担任保育员一职。20年如一日,当年被人称为“漂亮阿姨”的翠翠至今仍魅力不减。她最喜欢做的事是和孩子们聊天,最擅长的是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再调皮的孩子在她的劝说开导下都低头认错。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认识作家笔下湘西独特的风景美、风俗美。2.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3.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美。4.揭示沈从文小说的创作意图。课文仅仅节选了三章,加上“草灰蛇线”的情节特点,这就给学生带来了情节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主人公翠翠心理层次的渐次展示,也使得学生难以把握其心理特征。故教学难点确定为:熟悉基本情节,了解翠翠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边城》的写作意图来看,作者要展示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故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翠翠的形象美,并进一步挖掘小说中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