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儒学发展史上呈心性儒学和政治儒学两条脉胳,政治儒学在现代长期不被重视。董仲舒建立起了兼容百家的董子政治儒学,为汉初解决了政治合法性问题,维护了封建政权统一和稳固;对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大一统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成功范式。董子在政治儒学理论上的创化和实践上的贡献,对创新发展当代中国政治意识形态、改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新的政治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积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的演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等四个阶段。儒学对中国的政治、道德、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5.
以政治变革为契机,在政治力量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化,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效应。90年代的儒学热作为一种文化补救现象,是中国传统儒学面对现代化的负效应而作出的一种表能的反映。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学和儒学热都不是中国现代化所应有的现代文明精神。由于儒学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中国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中国儒学的消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王莽与儒学     
王莽自幼身受儒学教育,服膺儒学价值并努力践行儒家道德,实为西汉末期儒林领袖。自平帝起,王莽秉政,更加大力扶掖儒学,并对儒学的政治理想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践,援儒礼以更张制度,即"王莽改制"。王莽改制的实质,就是以儒学政治理想模式,来解决秦汉以来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的这场改革运动,其实是政治制度的儒学化过程。东汉建立以后,对王莽改制进行了清算整理,但涉及儒学及儒学政治制度化的问题,在很多方面仍依其旧,从而奠定了儒学参与建构政治制度的基础,由此可见王莽改制对后世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甚为深远。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学即与政治结合,并加速在社会中的传播,初步参与西汉政治社会化进程。在东汉时期,这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同样是以儒学为中心展开的。东汉诸帝大多都有较好的儒学修养,他们推动了政府对儒学的提倡,也促进了社会上层阶级的儒学化。这一时期,儒学以从社会上层到社会底层、从若干个中心向更广区域两个向度传播,引起东汉社会儒学的同质化,儒学价值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汉文化传统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共同构成的:其一是以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基础的殷商文化传统,其二是以周灭殷之后建立的分封制国家为基础的周文化传统。前者是以上下等级森严的政治关系为主体的权力文化,后者是以家庭人伦关系为主体的人文文化。周之后,殷商文化传统并没有完全灭亡,只将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人文文化作为中国汉文化统一的文化传统根本无法说明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中国古代的儒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一是先秦从孔子、孟子到稷下学派的东夷儒学、山东儒学,其二是从董仲舒到韩愈再到二程(程颢、程颐)的中原儒学,其三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南方儒学。东夷儒学是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儒学,是以独立知识分子的愿望改善社会政治关系的儒学;中原儒学实际是以维护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政权为目的的官僚知识分子的儒学,从文化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中原儒学实际是被斩首了的殷商文化的一种换头术,是以周文化为头颅的殷商文化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原儒家文化中被改造成了一种将政治专制与文化专制结合在一起的更加繁冗的政治权力文化;南方文化则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在内的整个上层社会的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则是南方儒学的主要特征,这为现代新儒学与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本文还认为,当前河南人的问题实际是中国古代殷商文化趋于解体的表现,这给河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利用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9.
孙欣 《历史教学问题》2006,(4):65-67,31
在政治压力和儒学顽强生命力的影响下,南朝统治者,尤其是深受儒家文化,陶的统治者,纷纷重视和倡导儒学教育,不但延请硕学鸿儒至官学为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也注意树立孔子的文教权威。官方对儒学教育的倡导既为统治阶层培养了大批人才,达到了巩固政权的目的,使南方呈现相对安定的局面,又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与传播,对南朝政治演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日本社会的儒学发展来看,其认知与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对中国儒学的继承与自身儒学的发展。在日本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程度是随着汉字的传入以及汉文化的东进而不断发展的。同时,以大化改新为标志实现了儒学在全日本的全面发展。最终,促使儒学成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儒学而言,其对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经孔门弟子后学继承发展,体现了倡仁礼、重修身、重教化的德性政治光芒。而到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特别是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方学术,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纲纪观念浓重,呈现出强烈的威权政治色彩。西汉儒生在儒学的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对儒学做出了新的改造,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百家争鸣"的一部分,原始儒学是由孔子创立,经孔门弟子后学继承发展,体现了倡仁礼、重修身、重教化的德性政治光芒。而到汉朝,儒学与君权逐步结合,特别是汉武帝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由民间学术一跃成为官方学术,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纲纪观念浓重,呈现出强烈的威权政治色彩。西汉儒生在儒学的这一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作为其中的一员,为使儒学更好地适应汉代政治,对儒学做出了新的改造,使儒学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以下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仁爱忠恕的道义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观;儒学的普适价值与现代发展;儒学的推广与践行;儒学中的政治思想与现代转向;儒学的当代复兴与意义。学者一致认为,儒学必将在21世纪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叔孙通到公孙弘,画出了儒学在汉代演变的轨迹,充分表现了儒学终于完成了对专制政治的适应.与董仲舒改造儒学将之引向神学化和宗教化不同的是,以叔孙通和公孙弘为代表的儒宗人物使儒学完全世俗化、实务化甚至奴性化.他们对儒学发展走向所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实践中,毕竟无法与董仲舒所建立的新的儒学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相比.  相似文献   

15.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6.
在港台新儒家所提出的“儒家三期说”背景下,李泽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儒家发展四期说”。蒋庆继承了李泽厚对于汉代儒学的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兴“春秋公羊学”,一方面批评宋明理学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传统,另一方面批判当代自由民主制度,提出“政治儒学”的主张。本文通过分析蒋庆由“公羊学”向“政治儒学”的思想脉络,分析“政治儒学”内涵的“百家言”向“王官学”的转化困境。  相似文献   

17.
韩国社会对儒学的尊崇和利用令世人瞩目。儒家思想影响着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更有相关人士提出,儒学精神成就了韩国的经济腾飞,是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亮丽因子。本文试图从韩国公民教育中,探求儒学精神的渗透脉络,以期找到儒学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可能结合点,从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迅速勃兴,作为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和化发展的结果,佛教广泛地影响着隋唐及以后中国的政治、社会、学、艺术、哲学甚至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这是对中国儒学思想影响的社会基础。借鉴本土的儒学“心性论”,佛学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儒学思想,其中禅宗的思想对中国儒学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9.
论儒学的价值结构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考察儒学,提出儒学的价值系统呈“三层次结构”。其中,君权至上是核心,决定着儒学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主导方向;父权至尊是君权至上的社会保障机制;伦常神圣作为价值中介,使君权至上与父权至尊得以相通互补,而且具有了可操作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儒学的“格式塔”学术模式,辨析了儒学的理性与合理性问题,认为儒学的现代命运远不像现代新儒家们讲的那么乐观,复兴儒学难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现代新儒学等阶段。每一阶段儒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儒学自身理论的嬗变及对佛道思想挑战的回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