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社会中,传媒无处无时不在,人们的生活被大众媒介整理、呈现与保存,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大众传媒对文化的建构,包括对民俗文化的重构与新构,日渐呈现出其强大的话语霸权地位,深刻影响着民俗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2.
任何阶层、群体或个人若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利益表达是重要环节。利益表达是政治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概念。大众传媒作为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功用。在当代中国,大众媒介在实现利益表达过程中仍面临着制度环境、资本制约及市场竞争、法律保障三方面的现实困境。尽管如此,与制度内其他利益表达渠道相比较,大众媒介以其强大的舆论建构能力,成为普通民众实现利益表达的有利渠道。  相似文献   

3.
论信息经济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芳  赖茂生 《情报学报》2002,21(5):608-612
技术的变迁会引发制度的变迁。本文探讨了信息经济制度变迁的特点 ,分析了信息经济时代的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状况 ,最后讨论了信息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 (包括正式制度变迁和非正式制度变迁 )的关系 ,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做保证。  相似文献   

4.
大众传媒表现出的种种不和谐1.市场取向与主流价值方向的不和谐。大众传媒进入市场经济运作时代,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利益规则牵引着媒介产品的制作生产,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大众传媒必须按照市场规律配置信息资源,处理好供求关系。不少大众媒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媒介在甘南藏区的普及,大众媒介对农牧民日常生活的“再构成”作用推动了藏区社会组织、公关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加速变迁.本文选取甘南藏区五个代表性的村庄开展田野调查,在系统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大众传媒普及对甘南藏区社会组织的冲击、乡村“权威”的转移与公共生活新“中心”的出现以及媒介叙事导致甘南藏区日常生活中公共行为的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媒介功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认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介功能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对比分析中形成的。我国大众媒介功能的变迁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有着直接的关系。不同的经济体制对媒介功能的发挥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从媒介运行的角度看,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报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8.
李富钊 《大观周刊》2013,(8):133-133
我国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源于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媒介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主义的观念兴起,社会大众的对媒介产品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娱乐化已经成为大众传媒的一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媒介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媒介的认知、理念或信仰,也可视为一种理解媒介的“心智模型”。媒介意识形态通过学习、模仿和传递得来,是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一种“软规则”,规制着媒介形态与制度的演化。近代以来,知识精英与国人的“媒介认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传统的媒介观念,二是来自西方的媒介观念,三是来自前苏联的媒介观念。三种媒介意识形态都曾影响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媒介制度安排。作为媒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知识的供给在媒介制度变迁中显得异常重要,当媒介知识供给的曲线发生变化,媒介制度安排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体育产业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与大众媒介的必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大众媒介影响了人们对于体育的态度和行为,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从根本上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与此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势必会影响大众传媒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且还促进了其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由此,研究大众媒介与体育产业互动作用能够实现两者的兼赢,为两者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媒化语境下,书籍长期被忽视与抑制的大众媒介属性得以凸显。从书籍发展趋势看,其大众媒介属性不断得到开掘与强化;从整个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出版业与大众传媒业的融合日益紧密;从学术探讨来看,学界对书籍大众媒介属性的认识体现出理论自觉。必须重新理解并自觉利用书籍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行功能开发与价值拓展,同时保持必要的媒介边界与批判性的媒介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中,政府是所有行为主体中最为重要的行动集团。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媒介制度的演化逻辑和政府理性及其权力集中度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不同形态的政府构成、政府权力运行对应着同一时段的媒介制度形态。晚清以来,中国的媒介制度变迁呈现这样一个规律: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度越高,媒介制度演化的速度越慢,中央政府的权力集中度越低,媒介制度演化的速度就越快,政府的权力集中程度与媒介制度创新的程度呈反比例关系。正是政府权力集中度的差异或者说政府博弈能力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时段的媒介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3.
净化受众生态环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琴 《声屏世界》2007,(10):10-11
近段时间,有关社会急剧转型时期民众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各大新闻媒体。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分析,这与受众生态环境遭到污染不无关系,大众传媒在当今文化形态与社会结构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人们在精神消费上对媒介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污染或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媒介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它所营造的媒介生态环境影响着大众群体的自我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媒介转型中的"潜规则"及其制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规则可以定义为对不能够自我实施的正式制度起着替代作用的制度集合,它伴随着近代以来整个中国媒介的转型及制度演化过程。1949年后,媒介领域的潜规则同样存在。由于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制度形式本身存在着内部矛盾,1978年以来媒介运行中的潜规则呈加剧状态。潜规则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正式制度失效的结果,其盛行也源于这样一种制度的生成从一开始就缺乏充分的博弈。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媒介而言,如果正式的媒介制度不能自我实施,媒介潜规则就会继续存在。潜规则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好的潜规则能够实现帕累托改善,具有制度效率。坏的潜规则恰恰相反,是一种反效率的潜在制度安排。两种潜规则将长期并存于中国媒介转型中,发挥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媒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新闻传播中,大众传媒主要承载着信息的告知者,问题的解释者,文化的弥补者,道德的倡导者,并以各种形式为新闻传播铺垫好不同角色的舞台,它的迅速发展引领着人们走进一个展新的大众传媒时代,并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受到传媒的广泛性与约束性影响,新闻的传播也受到了意识形态跟不同环境影响与支配,媒介的宏观调控直接影响到新闻传播在大众意识中的主动性跟联动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众传播学领域,公信力这一概念近几年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大众媒介的公信力。例如黄晓芳的《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郑保卫、唐远清的《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廖圣清、李晓静、张国良的《中国大陆大众传媒公信力的实证研究》等,以及由喻国明主编的我国第一套关于大众媒介公信力的专著系列——《大众媒介公信力理论研究》、《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吴华 《新闻传播》2012,(3):75+77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纸承担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以及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还发挥着引导受众、优化社会系统的作用。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少年儿童以其特有的年龄特点和媒介观形成了特殊的受众群体,而  相似文献   

18.
参考相关传播学者的研究成果、诺思的制度变迁模型以及张旭昆的制度演化理论,联系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实际,本文建构起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媒介制度环境"、"媒介制度变迁的主体"、"媒介制度变迁的内源性变量"和"媒介制度变迁的外源性变量",四者构成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媒介制度变迁可以从这四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维度开始演化。四个维度中的变量可能单独作用于媒介制度系统的某一层面,也可能同时作用于媒介制度系统的三个层面,这个过程呈现动态性。四维模型可以分析具体的媒介制度变迁的情境与案例,揭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19.
论大众文化与媒介教育的范式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现代传播》2002,1(1):118-121
大众媒介传播的主要是大众文化 ,因而人们对大众媒介的态度取决于人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从媒介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它先后经历了从批判范式、分析范式到表征范式的变迁 ,而影响这些媒介教育范式变迁的决定因素就是人们对大众文化观念的变化 ,且这些观念变化又与法兰克福学派、李维斯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及符号学的产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媒介素养教育:不应忽视的潜在课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培丽  周海涛 《新闻界》2008,(5):99-100
随着青少年接触大众媒介的机会增多,引发诸多社会弊病,媒介素养问题显得较为突出。引入潜在课程的概念意在说明,在当前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应低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而媒介素养教育一方面可以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传媒,同时也可以强化大众传媒作为“潜在课程”的积极作用,消解或减少其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