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明 :教学时 ,围绕课后“思考练习”中的问题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 ?而对铁罐的奚落 ,陶罐是怎么说的 ?许多年过去了 ,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 ?”放手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体会句意后 ,指名上台“画一画”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神态 ,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画 ;然后同桌按文中描述的“人物”语言、表情 ,并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大段 ;接着 ,指名上台带头饰“演一演” ;最后 ,通过对比 ,设置情境 ,让学生对“铁罐同学”提出劝告 ,使寓意的揭示自然融合在学生真实的发言中。创新教…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教师课件出示明清时代的人形彩纹陶罐图片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读后说说陶罐、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生1: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铁罐对待陶罐很傲慢,不尊重陶罐;而陶罐很善良,很谦虚。生2:陶罐很善良,想和铁罐做好朋友。而铁罐不尊重陶罐,常常奚落它。师:是的。(相机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在这句话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生3:“奚落”是什么意思?生4:我知道。“奚落”的意思是讽刺别人,看不起别人。  相似文献   

3.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情说道。  相似文献   

4.
片断实录师: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请大家把书上的句子划一划、读一读。(学生一边划一边读,教师画出陶罐和铁罐的外形,如图所示。)师:下面请一个同学读读铁罐第一次说的话。生: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他的语气运用得好,读出了铁罐的傲慢,但我觉得他的表情还不够,应该像黑板上的铁罐那样高昂着头,眼睛里还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师:你读读看。(该生有表情地朗读。)师:读得好。现在老师请全体同学用傲慢的语气、带着轻蔑的神气读铁罐第二次说的话。(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师:为了…  相似文献   

5.
王芳 《江苏教育》2000,(10):29-29
过去,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多而杂,关系不明,主次不分,目标与目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操作时易顾此失彼,走过场。如《陶罐和铁罐》一课,若把课时目标确定为:1.联系上下理解“奚落”、“傲慢”、“轻蔑”等词语的意思;2.理解课内容,知道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罐的;3.有感情地朗读课。上课时围绕这三项目标逐个解决,课堂教学结构会显得支离破碎,教学呈现“高耗低效”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陶罐和铁罐     
《辅导员》2011,(35):5-6
故事: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说。"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相似文献   

7.
<正>《陶罐和铁罐》是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这篇寓言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国王的橱柜里有两只罐子,铁罐非常傲慢,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而陶罐谦虚有礼,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一、整体感知,文本梳理文章以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为线索,在精彩有趣的故事情节中,  相似文献   

8.
[教例]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看问题应全面,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道理。2.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罐子是用来干什么的?陶罐是用什么做的?铁罐是用什么做的?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这件事中我们应懂什么道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词语的音,简要地说说各词的意思。(投影词语:骄傲、奚落、傲慢、谦虚、懦弱、恼怒、流逝、羞耻。覆灭、氧化、和睦相处、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9.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它认为陶罐非常脆弱,而自己很坚硬,所以常常奚落陶罐。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个世纪一个世纪过去了,当人们从泥土里发掘出完好无损的陶罐时,骄傲的铁罐却早已腐蚀得不见踪迹……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是这洋指导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句话的。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哪个字读重音最能表现铁罐的傲慢? (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新 《小学语文》2014,(11):55-56
一、从一次难得的学生质疑说起 一位教师在执教《陶罐和铁罐》时,两名学生在不同的时段提出相似的问题:既然铁罐看不起陶罐,为什么陶罐还要那么谦虚?为什么不跟铁罐争辩?学生为陶罐抱不平,觉得陶罐太懦弱,他们觉得对高傲的铁罐不必谦虚,不必客气。  相似文献   

12.
陶罐和铁罐     
《辅导员》2011,(23):5-6
故事: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相似文献   

13.
【案例描述】
  笔者曾经执教过一节口语交际课:《陶罐与铁罐》。课上,笔者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剧本,如果让你表演,你想演哪个角色?为什么?”同学们思考了约摸一分钟,张同学举起了手:“我想当解说员,因为解说员的个性平和,语气平缓,我能演好。”没想到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居然要当解说员,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但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角色体验,我首先肯定了张同学的选择,然后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角色,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紧接着,同学们纷纷举手,李同学信心十足地说:“我想演铁罐,因为铁罐的个性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理,这个角色比较具有挑战性。”随后,王同学慢条斯理地说“:我想演陶罐,因为陶罐的个性是谨慎谦和、息事宁人,这个角色比较适合我。”一下子,同学们的热情被点燃了,大家畅所欲言,纷纷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片段】师:《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已经朗读了。下面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生:就是铁罐用自己的长处去比陶罐的短处,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师:你说得很好,那么故事是怎么发展的呢?生:铁罐挑衅、轻蔑地辱骂陶罐,最后甚至于恼怒、诅咒陶罐。生:面对铁罐这样的无礼,陶罐不再理会铁罐了。生:时间过去了很多年,世界上发生了变化,陶罐和铁罐都被盖在尘土里了。生:又过了许多年,人们到这里挖掘出了陶罐,铁罐却被氧化得无影无踪了。师: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人都有长处和短处。生: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本节课生字。理解“奚落”、“轻蔑”、“覆灭”、“遗落”、“相提并论”和“和睦相处”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对话。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教学重点:懂得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表达的寓意。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寓言的寓意。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特点。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两个罐子之间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陶罐和铁罐     
国王的御橱里有两只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终于有一天,陶罐忍不住争辩道:“我们生来的任务是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撞碰的。在完成我们的本职任务方面,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不等陶罐说完,铁罐咆哮道:“你敢跟我比,你算什么东西!走  相似文献   

17.
一篇课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教法,如果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肯下苦功夫,深入钻研,认真寻找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便能找到开启课文的多把钥匙。就像人教版教材第五册课文《陶罐与铁罐》,老师初次接触该篇课文,都觉得有点无从着手,因为该文是一个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情节性强,内容较多。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教学,才能深入浅出,既具情境性,又具说理性呢?要达到这双重效果,确实有点难度,但只要执教教师认真读文,反复体悟,潜心钻研,还是能找到灵活快捷的途径的。我们来看看如下三种设计思路:第一种,发散式教学——以“你觉得课文里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陶罐和铁罐”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多种多样的答案,教师在尊重学生多元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感情朗读。充分朗读之后,教师再询问学生:大家想对陶罐和铁罐说什么?这样设计的优势是抓住了童话中两个主人公的特点,直入童话主题,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各有各的独到之处,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个性化阅读。第二种,对比式教学——抓住课文里“奚落”一词大做文章:1.请学生读读课文第一大段,找出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铁罐三次奚落陶罐,一次比一次尖锐,从“轻蔑...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特级教师靳家彦《陶罐和铁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片断】生:老师,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讨论,行吗?师:什么问题呀?说出来我们听听。生:铁罐就没有优点吗?铁罐坚固、不易破碎这一点不值得陶罐学习吗?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发挥表演学文的功能,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三合”。一、要合目的表演是一种手段,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比如:为了理解“伸”这个词语,而让学生来进行动作表演,有多大意义?因为,学生早已知晓它的意思。如能让学生动作表演“伸“”缩”,领会它们是一对反义词,则能真正促进语文学习。表演是一种形式,钻研角色的过程就是研读语言、把握内涵的过程。比如:采用课本剧学习《陶罐和铁罐》,如果不深入研读表现陶罐和铁罐的语言文字,怎能把握好陶罐谦虚、铁罐狂傲的个性形象?二、要合形式课堂上的表演形式很多,有动作表演、语言表演,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