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高压汞灯作为反应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TSC)为反应试剂,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保护剂,建立了水溶液中一步光化学还原快速制备绿色纳米银溶胶的简便方法.研究了光照时间、TSC的浓度、转速等反应条件对纳米银胶的影响及纳米银胶的稳定性,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共振散射光谱法和扫描电镜对纳米银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及TSC的浓度均会影响纳米银胶的性质,制备得到的绿色纳米银胶粒子为高分散准球形,且在室温避光条件下十分稳定.此外,实验发现,通过控制TSC的浓度可以制备得到具有不同光谱性质的绿色纳米银胶.  相似文献   

2.
针对纳米银合成的关键,形貌和粒径大小的控制,研究了把硝酸银溶解在乙腈中,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在溶剂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纳米银。初步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100、120、140℃)和不同PVP浓度对纳米银粒径大小和形貌的影响。初步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得到的纳米银趋向于单形貌;PVP浓度增加,纳米银粒径减小。  相似文献   

3.
在γ-射线辐照下,利用抗坏血酸(Vc)作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保护剂,从硝酸银溶液中制备了大量的胶体悬浮态片状银粉.改变辐照剂量、辐照波长、辐照时间、PVP/AgNO3的物质的量之比等反应参数,可以改变所得片状银粉的厚度和大小.球形银粉颗粒(SSP)转化为片状银粉颗粒(FSP)的机理可以用γ-射线诱导分裂与PVP软模板的协同作用解释.通过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所得片状银粉产物进行了表征.这种γ-射线辐照辅助制备大薄片银粉的方法可以成为工业上传统球磨法的可选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几种分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并利用激光光谱法对吸附在银纳米颗粒表面的吖椗橙(AO)分子的荧光增强现象进行了研究探讨.探测了纳米银粒子的分布状态和尺寸对AO分子的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当纳米银粒子的间距合适时,处于其附近的AO分子的荧光增强可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随着颗粒尺寸的变大,荧光增强效应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变溶剂,利用氯化锌(ZnCl2)和三氯化铁溶液(FeCl3·6H2O)在140℃水热反应12 h,制备得到了Fes (OOH)16Cl1.3,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的颗粒尺寸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溶剂分别为纯水→水/乙醇→水/乙二醇时,产物的颗粒尺寸变化为:250 nm→200 nm→100 nm.同时探讨了ZnCl2催化剂对产物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单分散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苯乙烯(St)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混合溶液作为分散介质,单分散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并对聚合过程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找出了最佳聚合条件,分别是单体浓度为45-50wt.%,AIBN浓度为3wt.%,分散剂PVP浓度1.5~2wt.%,分散介质醇水比为10: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2h,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微球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5μm且占合成微球质量比为95%以上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对反应产物洗涤前后的SEM电镜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分散剂PVP在反应过程中是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吸附在微球表面。  相似文献   

7.
以太阳为光源,以硝酸银和柠檬酸三钠为反应试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通过控制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制备了蓝色和红色纳米银溶胶,比较了两种不同颜色纳米银溶胶形成过程的UV-Vis吸收光谱;采用UV-Vis分光光度法和荧光法研究了荧光素和两种颜色纳米银溶胶的相互作用。实验发现,纳米银的加入使得荧光素的吸收峰红移,并使得荧光素荧光增强。  相似文献   

8.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稳定剂,硼氢化钠和柠檬酸三钠为还原剂,水热法制备了不同形貌和粒径的纳米银。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改变反应温度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形貌,改变反应时间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粒径大小。控制反应温度140℃以下,得到多种形貌共存的纳米银,140℃以上得到单一的球形纳米银;固定反应温度130℃,得到三角形的纳米银,延长反应时间,形貌无明显变化,粒径增加。  相似文献   

9.
溶剂热合成富勒烯[60]-银纳米复合物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把C60硝酸银、还原剂溶解在混合溶剂中,利用有机溶剂热技术制备了C60-Ag纳米复合物。透射电镜分析可看出不同还原剂得到的纳米银的形貌差别很大(有球形和片状),表明还原剂的性质对纳米银的形貌有很大的影响: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C60的吸收峰出现了红移,而纳米银的吸收峰出现了蓝移,表明纳米银和C60之间发生了电荷从银转移给C60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二氧化钛和氧化亚铜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从而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如降解污染物,自清洁的涂料等.设计一种反应温度为180℃和反应时间为3 h的溶剂热方法,以乙二醇作为溶剂,硝酸铜作为反应试剂,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表面活性剂,合成具有球状结构的Cu_2O颗粒.进一步以酞酸四丁酯(TBOT)为钛源,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Cu_2O@TiO_2球状颗粒.这种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形成p-n异质结.创新点在于在两种不同半导体金属氧化物之间成功形成均匀的核壳异质结.所制备的样品采用带有能谱(EDS)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样品形貌进行表征.在室温条件下,以500 W氙灯为光源,对甲基橙(MO)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测试.结果表明,产物的光催化性能明显高于Cu_2O和TiO_2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