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文化力量,才能形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文化合力。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相关内容,吸收中国近代文化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大学生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走向认识上出现的偏差,促使大学生以开放的视角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是文化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论证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具体表现在:在教育内容上,关注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在教育对象上,关注人的生活世界、生活质量与生命价值;在教育性质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特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从而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认识、领会和把握其基本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继承与发扬,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会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今天,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存在的价值质疑。马克思主义为何能够在中国存在?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属性,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固有的"化"之功能等诸方面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存在不仅是由于政治原因,而且还有思想文化意识方面的原因;不是一种僵化的存在,而是一种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所"容"所"化"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方文化视野下两者的基本区别是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在入世思想、道德思想、伦理观念、中庸哲学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缺少“科学精神”的体现;西方文化讲求劳动与知识的结合,以及没有权威、人人平等的精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学直接受惠于其思想营养的丰富性和多维度、多彩多姿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中国文化精神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是在教育内容的建构上 ,还是在教育方式的建立上 ,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启示作用。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分别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构与方式建立的两个层面 ,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及其影响与启示作用 ,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中国文化精神作为可资借鉴的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的观点 ,认为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化传统 ,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7.
论高校传统节庆教育的“现代性”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物和文化象征,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目前高校开展传统节庆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内涵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在挖掘传统节日的外延和内涵上下功夫,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形成教育特色,实现"现代性"转型,最终促进大学生形成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周易》中"比"卦的卦象和卦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基本思想。"比"即为象征,以"赋"与"兴"作"两翼","赋比兴"实际构成中国诗学中完整的象征主义。如果说"赋"代表了一种"醒","兴"则代表了一种"醉",而以"比"为核心的"赋比兴"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这种似醉还醒的象征主义精神,它们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给予文艺创作一种坚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武术的思想理论、方法在数千年的流传中,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体系,从传统武术中,可以领略到儒家的"和谐"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和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高校武术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导入,使武术成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道教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与众生万物、人性及人与神的关系角度对比探讨两者关于人的异质性理解,在哲学本体论的论域内承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出场路径,对实体存在论上则体现了中西方基本文化观念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与中国武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从儒家的"仁爱"观念,道家的"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思想,墨家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精神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武术的深广影响,彰显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弘扬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2.
一武术礼仪教育的表现形式1儒家"礼""仁"思想在武术礼仪教育中的体现"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模型,也是中国人内心最基本的情感倾向。以师徒传承习武方式结聚的这种社会群体,其内部呈现出鲜明的家族式结构特点。儒家"礼"思想所建构的等级差异,可以说在武术界中师徒关系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外在的礼法规矩不仅要求习武者要从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源远流长,蕴涵丰富。本文从中国思想文化的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明几个阶段发展历程中,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基本思想;然后根据和谐思想的发展现实,重点梳理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的新成果——"和合学"以及我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谐社会;进而从纵向和横向结构上把握和谐文化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4.
郑轶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34+236-234,23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刚健有为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向上、朝气蓬勃的顽强生命力,反应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开拓与进取精神.怎样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进程中,具有浓重的传统家训文化背景、先进的西方现代精神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的胡适,提出了"为学"、"合群"、"自立成人"等一系列融合中西教育精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他以20世纪初中国家长少有的见识和勇气践行着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其中许多经验值得珍视,也有一些教训发人深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胡适家训是当下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7.
张介凡 《文教资料》2011,(7):129-132
唐代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教学实践,在科举制度下充满了个性化特色。他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体现了中国文化"立人"的精神;在教学角色和教学方式方面,以教师为主导,引入实践和生命本真的体验,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的渗透,在师生主体生命情怀的融合中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精神的培养及文化的传承;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灵活、充满情趣的审美教学,实现师生平等、互动,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为使中国走向富强与现代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他认识到改变国民心理对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形成了对国民心理系统而独到的分析。他客观评价了国民心理的优劣,分析了产生这种国民心理的内在原因。这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将"引导发扬国民心理中的积极因素"作为原则;将"因人而异、分层教育"作为重要途径;以"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构建内容;从"中国国民特有的心理规律"中发掘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工农兵文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变革精神、人民性、政治倾向性、现实主义精神和鄙俗性,同时也对其中的中庸思想、官本位思想和鄙视通俗文学的观念,进行了反叛。但在反叛的过程中,又表现出"政治倾向"极端化和个人情感丢失的倾向。当今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工农兵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精神,才能坚持我们社会主义文学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与教材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专题十分重要。把这个内容讲出效果来,必须紧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改革与建设新高潮的时代背景,在"新"、"深"、"活"上下功夫,让新知识吸引学生、用深度讲解打下思想烙印、用鲜活的语言和事例使学生感兴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并受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