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关于环境保护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对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并没有改变环境问题继续恶化的趋势。为什么环境保护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再思考,我们需要改变以线性、非循环思维,净化废弃物的做法;创造非线性、循环的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简朴的绿色生活,走向人与人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分必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付渚实践,就是要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制度支撑,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推进人类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我们可以从思想观念层面,物质与生产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三个层面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与自然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生态和谐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文章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角度,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脉络,回顾了过去的人天依附关系,反思现在的天人对抗关系,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和谐状态。由于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的危机已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明发展道路。即,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必须与人类对自然的回报相平衡;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  相似文献   

5.
一、认识“生态赤字”,审视“生态足迹” 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态文明与绿色世界的内涵,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人类在生产领域中各类活动的总能量,小能够超越自然的承载能力,全球、国家、区域的发展原则是:不损害、不削弱、不干扰生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维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分析。认为,生态伦理的确立是生态文明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从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世界观出发,要注意人之"小"与人之"贵"的特殊性;从人与自然和谐论的生态价值观出发,要处理好人类价值取向和所取与所予适度的问题。生态文明的道德维度建设关键是区分人的类内关系和类外关系两大维度,提出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的自我关系等的基本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全体社会成员树立生态文明的伦理规范,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文章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生态-发展"原则和行为规范--"整体-利益"规范、"和谐-竞争"规范、"平衡-自利"规范,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超循环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循环本质,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上是自然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生产领域的生产循环以及生活领域的消费循环相耦合的超循环。超循环理当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理想航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华传统的自然生态伦理思想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生态整体论、生态价值论和生态道德论的进一步认识,提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实现生态文明的过程是对生产和消费关系进行再认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视阈下的鄱阳湖经济区建设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难点在于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给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论指导。在发展生态产业、走低碳发展之路的同时,还需要在湖区内营造文明和谐、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此外,通过配套政策、法规的引导,让人民共享湖区的建设成果。最终,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一个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国性示范区域。  相似文献   

11.
生态技术是具有生态性质的技术,它是从天然自然到人性自然的一种技术应用,是人、技术、社会、自然作为整体生命存在的澄明。生态技术表现为三个层次:从技术自身来看,生态技术具有自我协调的结构与功能关系;从人与技术的关系来看,生态技术就是人诗意的实践方式与生存方式,是人、技术、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从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来看,生态技术是与天地人相协调的技术。  相似文献   

12.
许亚丽 《科教文汇》2011,(21):146-147
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青少年使用兴奋剂问题已影响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破坏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青少年使用兴奋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从哲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角度来说,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与价值活动的最终源泉,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向和价值选择。绿色价值观即是建立在生存价值观、发展价值观和生态价值观基础上的,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大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的一种回答和解决方式。确立绿色思维,建立绿色价值观,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及生存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4.
嵇康美学本质上是一种建基于传统的“天人合一”文化理念基础上的和谐论关学观。嵇康美学融合了儒道思想的精髓,以“和”作为关的本质,以生命的和谐与充盈为美,以“至和”作为美的最高境界,强调真、善、美理想人格的塑造,始终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身与心、言与行、内与外、情与理的全面的和谐,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的传统关学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紧密地围绕着两条基础主线:其一,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同时,我们必须把人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胁迫等联系在一起。其实质就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协同进化;其二,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舆论引导、伦理规范、道德感召等人类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法制约束、社会规范、文化导向等人类活动的有效组织,逐步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包括代际之间关系)的调适与公正。归纳起来,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宏大命题,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协调。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本文在提取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三维解释、可持续发展的临界阈值、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模型、可持续能力建设方程、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GDP度量,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行动,进行了综合性的归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发展出"天人合一"的有机宇宙观,其本源、演进与功能均体现出一种有机的特点。"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具体来看,表现为重视人与自然的有机整体,强调万物的系统思想,重视直觉与体悟的直观作用。文章认为"天人合一"的思想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但其有助于解决当代的生态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和谐统一的价值目标,而且蕴涵着以仁守中、以义时中、以礼制中、以智致中的"致中和"智慧。深刻理解和恰当转化传统"中和"思想中"仁义礼智"的伦理价值,对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殷彩 《科教文汇》2014,(31):115-117
库柏的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通过描写白人拓荒者、欧洲殖民者、美洲印第安人和“皮袜子”纳蒂·班波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处处闪烁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库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尊重保护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现状迫使人类在对待自然界的态度上,进行着深刻的反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把视角投向博大深邃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是一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模式,也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最高目标的道德规范,从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深刻启迪,对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绿色财政是指国家在调节经济,争取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维护社会长远利益及长久发展,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与再分配的活动,它强调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这些观点与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经济发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满足人类需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等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推动实现绿色财政,践行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